2007年以来,国产液晶虽经几番努力,市场表现仍然十分严峻,一级市场份额停留在30%以下,二三级市场固有优势地位也在进一步削弱。
2005年,国产液晶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0%以上,2007年发生乾坤大逆转,外资变成了70%,国产品牌变成了30%。原因在哪里?
国产彩电企业给出的最终答案是:上游资源不足。
应该说,这是清醒的认识。
2007年以来,国产彩电企业纷纷寻求上游突围,海信率先进入液晶模组领域TCL、创维、康佳纷纷跟进。
对于缺乏上游资源支持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长虹的赵勇有深刻认识,他说:如果我们不建立屏资源优势,我建议长虹放弃平板电视制造。
一个问题是:进入上游领域,就一定能把平板电视做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国产彩电企业进入上游资源领域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失去天时之利。2006年之前,日韩及台湾企业均未在大陆布局平板电视面板及模组产业。2006年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目前,韩国的三星、LG,台湾的奇美、友达光电,均已在大陆建立上游生产线,有的甚至并已经形成规模生产。反观国产彩电企业,要么还停留在立项上,要么还在搞基建。即使海信进入模组制造最早,其生产供应能力也很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问题,等到我们形成生产能力时候,外资品牌已经完成市场布局,并有可能利用先发优势实施大降价,达到挤压国产品牌目的。这样的事情并非不可能,回想2006年,国产液晶份额一上去,外资品牌马上发动价格战,结果我们的市场份额迅速流失。
所以,进入上游资源领域有一个战略时机选择的问题,并非什么时候都可以进去,没这么简单
2006年初,TCL、创维、康佳、长虹等企业曾经发起成立深圳聚龙光电有限公司,联合进入面板制造领域。遗憾的是,该计划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让国产彩电企业失去进入上游领域最佳时机。
其次,国产平板始终无法克服品牌短板,导致品牌拉不动市场。止于目前,国产彩电尚无一家有资格跻身国际品牌行列,品牌影响力基本上仍局限于国内。而对手却是一群在全球市场叱诧风云的国际品牌。这显然是一场力量不对称的较量。
这几年,国产彩电企业喜欢说这样的话:“我们的品质、技术已经和外资品牌没什么差距,甚至某些方面还要领先于外资品牌”,我不知道他们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这么好的产品,销售却不如人家?
在我看来,品牌形象不如人家,是我们最大的短板之二。
现在,城市消费者很有意思,他们宁愿多花钱也要买一台称心如意的彩电,尤其是平板电视。这么以来,外资品牌被选择的概率就高很多。
国产彩电企业抱怨消费者不爱国,我觉得这个帽子戴的太大了,这是用政治思维诊断市场经济。
不知道大家留意一个事实没有: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顶尖企业的索尼,自始至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是因为索尼没有钱?非也,索尼把自己的电视战略定位在OLED上了。在它看来,能够卷曲甚至折叠的OLED,才是后时代平板电视的真正方向。目前,索尼已经开发出OLED样机,预计2012年左右大屏幕OLED将规模上市,并有望迅速抢占等离子和液晶市场份额。
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彩电企业在OLED上至今并无积累,一旦OLED时代到来,国产彩电企业将再次上演类似“液晶取代CRT”的悲剧。
实际上,对于中国等离子阵营企业来说,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你生产的等离子屏谁来消化?仅靠自己吗?国产彩电企业一个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宁愿让外国人赚走100块,不愿意让自己人赚走10块,换言之,它们宁愿高价购买外资屏,也不会低价购买本国屏。海信推出“信芯”芯片,可以大大降低国产彩电生产成本,但是,国内同行竟无一家采购。长虹的等离子面板,就能卖给国内同行企业吗?我看未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