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无声的感觉 RENICE固态硬盘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环震杰 2009-01-09 00:30:00原创 返回原文

机械硬盘发展到如今,在容量和成本上可谓已经做到了极致,动辄容量上T,而价格却只有区区几百元,所以,现在拥有一个“海量”的存储容量一点也不算是一件难事。 不过,随着半导体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整体性能的不断提升,机械硬盘的性能弱点也越来越明显

SSD的优势和劣势

机械硬盘发展到如今,在容量和成本上可谓已经做到了极致,动辄容量上T,而价格却只有区区几百元,所以,现在拥有一个“海量”的存储容量一点也不算是一件难事。 不过,随着半导体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整体性能的不断提升,机械硬盘的性能弱点也越来越明显,“瓶颈”这顶大帽子扣在硬盘上现在是让人一点反驳的理由都找不到了;除此之外,强大的噪音,骇人的热量,脆弱的防震能力等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个原因,人们很早就开始寻找替代机械硬盘的解决方案,而SSD的出现则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以上弊病。

SSD即Solid State Disk,中文叫做固态硬盘,它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相对于传统机械硬盘,SSD的优势如下:
1. 性能上,传统硬盘因为体积和转速的限制,寻道时间和传输速度受到制约难以快速发展,而SSD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愈加成熟,闪存芯片的速度可以越来越快。
2. 因为没有机械构造,SSD非常轻巧,发热量很低,也没有机械噪音,非常适合笔记本用户使用。
3. 还是因为没有机械结构,所以SSD基本上不怕摔和震,(当然,直接把电路板摔断的做法不在讨论之列),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当然,SSD技术现在还不是十全十美,目前来说,缺点也很明显,归纳起来主要就是4点,容量问题,寿命问题,写入速度问题以及我们最关心的价格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也制约了SSD的发展,使其暂时还无法取代机械硬盘.

近日PCHOME评测工作室收到了一款RENICE的固态硬盘,RENICE是瑞耐斯科技的品牌,而瑞耐斯公司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香港,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及南美洲设有负责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分公司,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加密磁盘(军用级别)及固态硬盘(SSD)制造商之一,公司主要产品用于航空、航海、军事、国家安全机构、航空、工业及数据中心及个人电脑等领域。

这款SSD固态硬盘为2.5英寸设计,使用标准的SATA 2数据接口,容量为64GB,采用MLC的NAND FLASH,下面我们先通过MLC和SLC的区别来熟悉这款SSD。

SLC和MLC的含义和各优劣势

SLC和MLC,之前的评测和介绍中也多有介绍,不少热心关注SSD的朋友也都很清楚,不过为了使广大新兴消费者更清楚,这里还是有必要重提下,目前市面上的闪存主要有SLC和MLC两种类型。

SLC英文全称(Single Level Cell——SLC)即单层式储存 。主要由三星、海力士、镁光、东芝等使用。

SLC技术特点是在浮置闸极与源极之中的氧化薄膜更薄,在写入数据时通过对浮置闸极的电荷加电压,然后透过源极,即可将所储存的电荷消除,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储存1个信息单元,这种技术能提供快速的程序编程与读取,不过此技术受限于Silicon efficiency的问题,必须要由较先进的流程强化技术(Process enhancements),才能向上提升SLC制程技术。

MLC Flash颗粒

MLC英文全称(Multi Level Cell——MLC)即多层式储存。主要由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

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MLC,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通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MLC通过使用大量的电压等级,每一个单元储存两位数据,数据密度比较大。SLC架构是0和1两个值,而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以上的值,因此,MLC架构可以有比较好的储存密度。


与SLC比较MLC的优势:

SLC架构是0和1两个值,而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以上的值,因此MLC架构的储存密度较高,并且可以利用老旧的生产程备来提高产品的容量,无须额外投资生产设备,拥有成本与良率的优势。
与SLC相比较,MLC生产成本较低,容量大。如果经过改进,MLC的读写性能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与SLC比较MLC的缺点:

MLC架构有许多缺点,首先是使用寿命较短,其次就是存取速度慢,在目前技术条件下,MLC芯片理论速度只能达到2MB左右。SLC架构比MLC架构要快速三倍以上。
再者,MLC能耗比SLC高,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比SLC要多15%左右的电流消耗。
虽然与SLC相比,MLC缺点很多,但在单颗芯片容量方面,目前MLC还是占了绝对的优势。由于MLC架构和成本都具有绝对优势,能满足未来更大容量的市场需求。 

RENICE SSD产品介绍

以上是该产品的技术参数。

这款SSD采用银色金属外壳,方便散热,整体设计其实非常简单,外壳里面就是集成了控制单元和闪存芯片的电路板,外壳则是采用固定的模具生产。正面铭牌没有过多的修饰,简单的文字介绍了这款SSD的容量,体积和闪存类型,右上角RENICE SSD Provider证明了它的出处。

SSD接口采用标准的SATA数据接口和电源接口,和台式机所用的SATA是一样的,该SSD并没有额外提供USB接口。同时,侧边提供螺丝位,可以作为普通2.5寸硬盘固定在笔记本中使用。 

 

RENICE SSD软件测试成绩
看完了之前冗长的介绍,大家一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块SSD的测试表现了,老规矩,我们先来看下测试平台。

如图,相信Q6700+P45的平台可以充分的反映该SSD在SATA 2传输速率下的表现。

首先上场的还是千年不变的HD Tune,为了方便进行测试,我们首先清空了所有分区,使硬盘处于出厂状态。


HDTune的读取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SSD不存在机械硬盘的物理盘体,不会出现机械硬盘外圈高速内圈低速的问题,所以该SSD在这套系统中读取速度最高高达151M/s,最低也高于110M/s,平均速度137.4M/s,整体速度显得非常稳定。而最惊艳的自然是其寻道时间,0.2ms的时间几乎可以算是忽略不计了,这对于硬盘实际运行效率将带来极大的提升。

接下来看下写入速度,写入速度必须是在清空所有分区的情况下进行。


相对于读取速度,写入速度方面这款SSD要逊色很多,图形显得极不规则,在30M-90M/s之间浮动,平均速度则在53M/s左右,类似的写入曲线在其他品牌SSD上也很常见,小编个人意见是闪存芯片持续写入能力不足导致,下面ATTO的文件基准测试可能更能反映实际性能。

ATTO Disk Benchmark所做的文件基准测试对应闪存类来说最能反映实际文件的读取写入能力,从图表上来看,读取速度速度优势依然明显,写入速度表现也非常不错。

整个测试成绩来看,该款SSD的性能处于中档SSD行列,读取速度峰值约180M/s,写入速度峰值约100M/s,读取性能相对来说要远远领先于常规机械硬盘,小文件的写入由于寻道的优势也不逊于机械硬盘,不过大容量文件长时间的写入仍有所不足。

 


实际应用体验及小结

光有空洞的测试数据还不是太有说服力,这里我们使用了WinXP和Vista两个系统的Ghost镜像做了一番实际测试,测试手段就是从母硬盘(WD1001FALS)中拷贝到这块SSD中,通过实际所耗费时间来测试其性能。

首先进行的winXP的拷贝,总共大小1327M,耗时37秒,平均速度大约36MB/s。

清空硬盘,接下来做6166MB的Vista镜像拷贝,耗时3分钟07秒,187秒,平均速度大约33MB/s。

两次测试下来,速度比两块SATA2的机械硬盘对拷略慢,不过考虑到换来的是无声的享受,这点代价是完全值得的。安装完Vista,小编体验了一段时间SSD作为系统盘使用Vista的感觉,可以说,感觉的真的是可以说“爽”,系统启动的时候,安装Windows更新的时候,整个过程都没有一点声音的感觉真的让人有点不习惯呢,呵呵。 此外,启动大型程序,打开SSD上HDTV的速度都要明显高于使用机械硬盘的时候,看来0.2ms的寻道时间在这方面的优势真的是非常的大,至于温度,反正小编暂时是没感觉到,呵呵。

总而言之,从小编的实际使用体验来说,的确是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不过,SSD现阶段仍然难以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计算机,高昂的价格是一方面,过小的容量更是一大瓶颈,如本次评测的这么一块“区区”64GB的SSD售价就高达近千元,这的确不是一般消费者可以忍受的。 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终会迎刃而解,在今年的CES上,东芝率先发布了512G的SSD固态硬盘,相较于之前的产品,除了恐怖的容量以外,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传输速度同样令人眼睛一亮,这无疑是技术的一大进步,接下来,只要解决好成本的问题,SSD必将逐步取代传统硬盘登上历史的舞台。

希望这一天,能早一些到来......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