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翻身 索尼DSC-V1详尽实测

互联网 | 编辑: 2003-06-27 00:39:00转载-投稿 返回原文

在对整个P系列都失望后,人们对这款在造型上非常独特的SONY DSC-V1的等待和盼望一下子高涨了起来,这款脱胎于于老S85,号称让老S85的咸鱼翻身之作的机器究竟有了些什么样的改进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上一回。

V1相机上市的背景

话说自从SONY公司在几个月前一口气发布了九款新机后,不论是SONY的爱戴者或经销商都对向来以创新前卫著称的SONY新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当这些这些(主要是P系列的机器)真的摆在大众的面前的时候给大部分人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失望!

P32,P52,P72,P92,P8,P10,与其前身相比,最大的改观也只不过是支持了全面Memory Stick / Pro,全面支持中文菜单,全面支持不限时有声录象而已。P92和P10的像素提升到了五百万,但是,这上面的改进除了全面支持中文菜单其他的方面与使用者的关系并不大。Memory Stick / Pro虽然性能出众但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人购买,几乎所有的用索尼数码相机的人存储体还是以Memory Stick为主的。等到了Memory Stick PRO能普及的时候可能目前所谓的新机已经被淘汰了两个轮次了,这种支持在目前的情况而言其象征性的意义远大于实用性了。

全面支持中文菜单其实已经是日后的大势所趋了,SONY这次的改进还算是比较及时和成功的值得表扬。不限时录象其实在索尼过去的数码相机里并不新鲜了,这次只是把这功能普及了而已,实际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言。至于提高像素,我也很不已为然(P92这样的素质配备了五百万的CCD,实在是觉得很有在三轮上装高档全真皮坐椅的感觉,不般配的很。)

在对整个P系列都失望后,人们对这款在造型上非常独特的SONY DSC-V1的等待和盼望一下子高涨了起来,这款脱胎于于老S85,号称让老S85的咸鱼翻身之作的机器究竟有了些什么样的改进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上一回。

相机外观改善与性能提升

首先,在外观上V1相对于S85来说改进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把S85比喻成黑张飞的话那V1毫无疑问的应该是白马银枪的赵子龙了。S85显的比较的笨重,很难获得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青睐,V1相对来说不论是颜色还是外观都非常的具有现代感,机身设计相当紧凑,按键不少但分布的错落有致,第一眼的给我的印象就相当的不错,看的出是花了SONY设计师不少心思的结果。

在性能指标上也有了不小的改进,首先光学变焦从S85的三倍变成了现在的四倍,镜头当然仍然用的是卡尔 蔡司(到底是什么货色,大家都明白)的,变焦范围相当于传统光学相机34 -136 mm,支持四倍精密数码变焦(当然,所谓数码变焦对我来说完全是鸡肋罢了)。

目前的民用高端数码相机已经进入五百万时代了,V1的身价即使是水货也超过五千不少,应该也可以算是比较高档的数码相机了,所以一枚有效500万像素1/1.8"的 Super HAD CCD是必不可少的,其前身的S85只有四百万,最大输出可达到2592 x 1944,冲印个十到十二寸的照片决无问题。其他可选的输出大小还有2592 x 1688 (3:2), 1600x1200, 1280x960, 640 x 480,多种,其中2592 x 1688 (3:2)比较具有实用价值,如果在此模式下拍出的照片直接符合6寸照片冲印的要求,可不需经过裁减。

其他特殊功能与设计

连续动画拍摄最大尺寸为640x480, 可进行不间断有声拍摄,直到把存储体拍满为止。ISO选择有Auto / 100 / 200 / 400 / 800五挡可选,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ISO50,ISO64在SONY数码相机家族估计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提供的了。不过说句实话SONY的中高端数码相机即使没采用低于一百的ISO在正常的光线下的画面仍然是非常细腻的,无明显颗粒感,这在后面的样张拍摄中可以看的出来。

白平衡除了自动和阳光,阴天,荧光灯,电球以外还有手动设置以应付在复杂光线情况下的拍摄需要。测光方式有矩阵测光, 中央加权, 点测光三种可选,微距拍摄距离W:10 cm / T:50 cm。

纵观V1整个性能指标感觉四个字,应有尽有,常用的功能基本上都具备了,但缺乏创新,虽在某些指标上如像素等相比S85改进不小但这种纯指标上的提高并无太大的意义可言,人们期待的是在操作性上的改变。

实际拍摄感受 之一

看完了空泛的指标该带上相机出去实拍一番了。

第一感觉是开机的速度一般,从按下电源键到完成拍摄准备总共需要三到四秒左右的时间——V1并未继承717高速开机的优良传统。

不过,在对焦速度上V1相比老S85有了巨大的改进:在正常光线下对焦速度较快,也几乎无明显的快门时滞。对焦速度目前已经成为判断一台数码相机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了,在这方面的改进很能获取消费者的好感。按照我的观点在提高对焦速度或低照度下的对焦成功率的多下点功夫比单纯一味提高像素要务实的多了,听说索尼最近又发布了八百万的CCD,真不知道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超过五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还有什么意义,毕竟CCD不是CPU。实际上针对家用的话其实三百二十万像素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一切的家用需要了,四百万像素是小康,五百万像素可以用奢侈来形容了。扯远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变焦采用了变焦杆拨动的方式,和使用TW按键变焦相比方便性都差不多但手感好了不少。

随手拍了些照片,基本上都使用了P档程序优先这一最常用模式,感觉首先广角端的畸变控制的很好,拍摄远处的高楼没有明显的扭曲变形,横平竖直,这跟V1所用的所谓“卡尔 蔡司高素质镜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原图。

在色彩还原和影像的清晰度上秉承了SONY的一贯传统红色和绿色还是比较的夸张鲜艳,其他的色彩还原的还算比较的真实,影像的清晰度比较的高,在正常光线下拍摄的照片整个画面都比较的细腻,哪怕看放大到原图大小依然没有明显的颗粒。下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原图。

实际拍摄感受 之二

不过,在样张的拍摄过程中也发现了V1的一些问题,首先,V1的微距拍摄能力比较的低下,说明书里标称的W:10 cm / T:50 cm果然是不折不扣,有的时候虽然打开了微距但在大于10CM的情况下可能还是对焦失败。我只能挪的远一些对焦成功后再往前凑一点再对一次焦,就这样一点点的往前凑,不过这样的好处是有时候这样凑的话能突破10CM的界限,我所碰到过的最小距离对焦成功在8CM左右,也算是一点意外的收获吧。下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原图。

还有个问题是在光线非常好的情况下使用P模式可能有暴光不足的现象,拍摄下图的时候光线非常的好,但拍出来的照片让人有阴天的感觉,不过这问题在很多机器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后期的处理中很容易的就可以纠正过来的。下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原图。

实际拍摄感受 之三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还算是小问题的话那V1在表现明暗过渡的时候还是比较让人不满的,我本来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当我查看和编辑V1拍摄的照片的样张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这问题,这是以张我坐在屋里拍窗外的照片,可以看出下图中窗帘部分的阴影有了很明显的粗颗粒而其他部分还是很正常的,下图为原图截取并未做过任何的修改,点击看切割图片。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关于V1的紫边问题,这机器我刚到手的时候也拍过些样张,根据这些早期拍摄的样张我的结论是V1的紫边问题还是挺厉害的,我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很多点亮的灯的轮廓都被一条漂亮的小紫边镶嵌着,真是别有风情,但在下图上大家可以看出就算在如此高的反差之下几乎就没什么紫边产生,看来V1对紫边的控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在灯光下紫边的问题会比较的明显点而在日光下紫边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下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原图。

还有个是SONY独有的夜摄功能再这里也给大家提一下,下面是两张图,是我夜里从家里的阳台上拍摄楼下的,一张是未打开夜景模式,一张是打开了夜景模式的,可以看的出的画面效果已经是非常让人满意的,不过可惜是单色的,现实生活中对这类照片的要求很低的,很少有机会能碰到使用这些功能的人。

对于SONY V1总结

V1从整体的水平上还是不错的,也具备了很多高档相机应该有的素质了,自从SONY发布九款新机后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能有如此巨大进步的数码相机,值得大大的表扬一番。虽然我们不可否认V1也有一些小的缺陷,但相对S85,总体素质的巨大提高已经使得这些小缺陷显得不怎么明显了。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数码相机,但是在本身具备了相当的素质以后,V1的价格问题却对V1以后发展的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就目前来说V1水货的价格在五千一二,如果行货上市的话价格可能在五千六左右,但看看目前的市场佳能的G3被限价后也只有五千二,奥林巴斯的5050已经跌破五千大关了,这两者都是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和人气的对手,论实力丝毫不比V1差有些方面还能过之,如果在以后的日子里价格进一步再有所下调的话市场竞争力将更加的强大。

SONY V1今后的生存到底要靠自己的实力,性价比还是SONY的金字招牌那只有SONY才知道了,但可以下断言的是如果一直要靠金字招牌混下去的话那以后的日子会过的越来越艰难的。毕竟,眼下的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了解是越来越多,光看牌子就掏钱的人也将会越来越少,希望S85的咸鱼翻身之作V1以后能一路走好走出条光明大道(当然是降价再降价了)。

想要了解SONY DSC-V1数码相机的详细规格和用户评价,请访问:

http://product.pchome.net/lib/proinfo.php?id=535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