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农业部的举措备受关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农业部的举措备受关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之一,引起业内外重视。3月1日,记者约请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司长张玉香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进行了对话。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 底洁 报道
新形势对农业信息化提出新要求
王学武:去年,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业部的举措备受关注。据我所知,农业部提出从2006年起,启动实施“九大行动”。您能否谈谈,这对农业信息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张玉香: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启动实施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等九大行动。这些行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和服务,应该说“九大行动”对农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建立起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以推进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计划到2010年,要在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力争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明显成效与瓶颈同在
王学武:我注意到,您对农业信息化制约瓶颈有一个总体判断——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化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我想请您具体谈谈我国这些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底,您认为,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信息体系?
张玉香: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延伸到省地县乡的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二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农业部在全国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各行业和农业服务领域建立了近40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处理。相继建立了生产、市场、进出口等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客观反映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为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还建设了大量数据库,用户上网即可查询利用这些数据库资源。
三是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决策支持能力显著增强。90年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整合农村信息资源,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参考。2005年,农业部根据《国务院信息办关于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牵头组织22个部委进行农村服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建立起17个部委间农村信息资源交换制度。
农业部在搞好常规分析的基础上,2002年建立了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开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分析,及时提供监测预警报告,为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部分省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了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开展了监测预警分析工作,增强了信息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王学武:您能否客观评价,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张玉香: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等问题。
着力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王学武:您刚才谈到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瓶颈,农业部下一步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张玉香:下一步,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抓住机遇,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把握工作方向和新的趋势,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到2010年,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
王学武:能否说说当前中心工作?
张玉香: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抓“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延伸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四个亮点”。
一是“金农”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二是“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今年将继续推进“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工作,并新增覆盖面达到100个县的项目建设。
三是“四个亮点”。首先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在密切跟踪监测农村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同时,重点就小麦、玉米等7个主要品种开展生产、进出口、供求、价格等方面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第二是信息发布。全面落实《2006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同时,抓好网络延伸。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加强对各地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作的指导。在扩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力争发展5万名农村信息员。四是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会同22个部委研究提出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方案,初步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
四大措施保障“十一五”信息化目标
王学武:“十一五”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出,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
张玉香:我们提出,“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要建立起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从中央到基层的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科学、完备、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
主要保障措施概括为“加强领导、确保投入、健全制度、壮大队伍”。
(一)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农业信息化是化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把信息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开创信息工作的新局面。
(二)增加建设投入。我们要在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的同时,引导地方各级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中央资金要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对于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给予适当的引导性资金支持。“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实施即将启动,要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三)健全制度。立足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信息化导向,在深入总结农业信息化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化制度建设。
(四)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发展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力争经过努力,使农村信息员队伍基本覆盖全部的行政村。
农业信息化不能一刀切
王学武:我来自地少人多的山村,对山区农民的艰苦生活深有体会。我很想请教张司长,山区农村如何实现信息化,或者说,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如何因地制宜?
张玉香: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不能一刀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
近两年我们在“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优先考虑了具备一定农业信息工作基础,能够与当地广电部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合作,辖区内农村电话、电视普及率达到40%以上和农技推广队伍健全的县或地(市)作为建设单位,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同时,我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模式,在地少人多的山区农村,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和乡镇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员开展信息服务。总的看,这些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们也都注意认真总结和推广。
“三电合一”蕴藏巨大IT商机
王学武:前面您谈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点,这对信息产业来说,也是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据我所知,相当多的IT企业,并不十分清楚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您觉得,IT企业怎样才能找到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契合点?
张玉香: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信息服务,为信息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前些年,IT企业的产品,城市居民使用多,我认为今天的农村市场更广大。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使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对农业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IT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企业应该在为中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学武:我还是不太明白,能否说得再透点?
张玉香:从农村的实际看,尽管电子信息产品拥有量所占比重较小,但也有了一定基础。2004年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视机113台,拥有电话90部,其中座机55部,手机35部,计算机每百户只有2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电话、电视和电脑的拥有量将逐步增加。近两年,我们在信息服务方面,在总结了各地信息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试点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三电合一”建设需要IT企业的参与和技术支持。另外,随着手机用户增多,短信平台订制(点播)农业信息,查询供求、价格、技术类信息等服务日益兴起,IT企业在农村市场更加广阔。但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将农业部门丰富的信息资源与IT等技术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题字 学武 (刊载于2006年3月5日中国信息化杂志《权威》专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