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社交网络成为新一代门户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1-26 17:30:00转载

    就在不久前,谷歌、雅虎、微软的MSN、时代华纳的AOL这“四大门户”的流量和广告营收还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每家门户每月的独立访问用户数量都超过了1亿。“四大门户”占到了美国网络广告营收的90%。

    社交网络威胁四大门户
    现在,“四大门户”的优势地位遇到了威胁。这一威胁既非经济衰退,也非他们自身的问题。去年对雅虎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先是微软洽购,然后是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逼宫,年末时杨致远宣布下课;AOL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该公司前CEO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坦承,AOL没有抓住社交网络的机遇,接入业务已经日薄西山;微软没有如愿以偿地收购雅虎,仍然在徒劳地试图挑战谷歌的搜索广告霸主地位。
    撇开这些不说,“四大门户”面临更大的威胁。目前,规模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成为“Web中的Web”,提供许多服务,而这些服务原本属于“四大门户”的“专利”。

    Facebook提供一站式服务
    例如,借助自己开发和第三方开发人员开发的应用软件,Facebook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按活跃用户数量计算,Facebook是第一大社交网络,提供基本的门户服务——电子邮件和IM,以及照片发布和视频共享等服务。Facebook走得更远,与Amazon.com合作开发了一款购物应用软件,无需离开Facebook站点,用户就能够在Amazon.com上购物,并利用“news feeds”功能向Facebook好友“广播”在Amazon.com上的活动;去年春季推出的一项聊天服务使AOL的AIM等服务在社交方面的不足暴露无遗。
    Facebook的手机提醒软件仅是其无线应用软件的“冰山一角”,该公司提供有许多面向普通和智能手机的移动服务。面向苹果的iPhone(手机上网)或RIM的黑莓等高人气手机产品的应用软件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交体验。视频服务也开始日渐成熟,目前,Facebook上有4500万段视频,并于上个月推出了高清视频格式。Facebook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和手机发送视频消息。
    Facebook目前提供有66万名开发人员开发的52000种应用软件,其它社交网络也提供大量服务。例如,新闻集团旗下MySpace宣称有1.2亿名活跃用户,最近推出了一项名为MySpace Music的服务,用户可以创建和保存自己的播放列表。

    社交网络用户数量增长、粘性提高
    社交网络在以指数速度增长,对所有年龄段用户都有极大的吸引力。Facebook增长最快的是25岁以上的用户,LinkedIn称其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了3000万,用户平均年龄为41岁。
    当然,规模只是衡量社交网络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另外一个指标是“粘性”或“所用时间”。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称,按用户粘性计算,雅虎排在第一位,去年10月全球用户访问雅虎站点的时间为1200亿分钟;用户访问谷歌站点的时间为420亿分钟;用户访问Facebook和MySpace的时间分别为340亿分钟和180亿分钟。
    按每月独立访问用户数量计算,传统门户仍然有优势;但从网民访问哪些站点的角度看,社交网络取得了进展。
    对网络影响力,甚至是主导地位的争夺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AOL、Prodigy、CompuServ等网络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集接入、通讯和内容于一体的捆绑服务,通过向用户收取包月费获取收入;随着“友好的”Web用户界面的出现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崛起,这些服务提供商逐渐让位于以“四大门户”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谷歌的核心业务是搜索,雅虎、AOL、MSN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服务,并依靠广告收入而非用户包月费获取营收。
    与传统门户网站一样,社交网络整合有许多服务,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们竞相为用户提供可在任何网站上使用的社交环境,Facebook Connect和MySpaceID使用户能够“随身携带”社交网络,谷歌的Friend Connect具有相似的功能。雅虎正在开发类似服务,微软已经在新版Windows Live中集成了类似服务。从本质上说,这类服务可以将社交环境扩展到本身不具备社交网络功能的网站上。这些服务将定义一个全新的“WWW”(World Wide Web)——“元Web”。
    尽管传统门户在尽力追赶社交网络,但面临相当大的困难。谷歌的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组织信息是以前的互联网公司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目前的互联网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Facebook的目标并非是组织内容,而是人。随着这类社交“元Web”的出现,拥有和能够利用社交应用软件的公司将以我们目前“可望不可及”的方式重组和再造互联网,并改变我们的网络体验。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