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博客:《咔啪》找到市场空白的杂志

互联网 | 编辑: 2009-02-03 00:30:00原创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这本杂志的,因为它不太像其他专门的摄影类杂志是以“摄影”和“作品”为主体,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器材”杂志。我恰好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摄影者”而是一个器材爱好者,所以日文版《CAPA》很对我的胃口。

去年年底我在北京参加集团年会的时候遇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朋友,当时他们正在酝酿把知名的日本摄影杂志《CAPA》引入国内市场,想要寻找一些国内知名的摄影/IT相关媒体合作推广一下这本杂志。后来我还特地跑去中青社的总部与《咔啪》(这是CAPA在国内的中文名字)主编肖辉见了一面,互相交换了一下对于这本新杂志的看法。

我对日文版《CAPA》的最早印象仅仅是知道西平英生就是这本杂志的专栏作者,不过直到后来去了日本才有机会见到《CAPA》日文版的真容。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这本杂志的,因为它不太像其他专门的摄影类杂志是以“摄影”和“作品”为主体,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器材”杂志。我恰好并不能算作是一个合格的“摄影者”而是一个器材爱好者,所以日文版《CAPA》很对我的胃口。

尽管在北京已经看过了中文版杂志的样刊,但由于长假期间快递的问题,我实际直到节后才得到了中青社发来的《咔啪》中文杂志第一期。本来听说这本杂志想要学习日本版的线状风格,但最后还是改成了国内杂志常见的胶订。从厚度和纸质来看,《咔啪》也没有太出挑的地方,与国内其他摄影类杂志差不多——当然定价也是很大众化的20元。

打开杂志,我很高兴的发现中文版的《咔啪》的确很好的延续了日本版的“器材”风格。第一期杂志由于遇到了长假,所以是1-2月份的合刊,开篇就介绍了几款最新的全画幅数码单反而后则是一篇很给APS-C用户面子的“全画幅与APS-C大比拼”。杂志从画面细节、感光度、焦距、镜头搭配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两种画幅各自的优劣,最终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给出了相应的选购建议。尽管从我们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些分析说得都是比较初步和简单的东西,但的确可以消除一些DSLR初哥对于“全画幅”的盲目崇拜。

其后两篇文字则着重介绍了几款中级DSLR的相关特性以及西平英生对几款24-70新镜的评价。我觉得这几片文字虽然同样没有太大深度,但胜在实在和朴实。比如作者一方面坦陈中级机在很多方面距离旗舰型号还有差距,但针对普通摄影爱好者,这类器材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摄影需要,而且通过各种实例和样片来证明中级机也能达到与旗舰型号相近的画面表现力;西平英生给几款24-70新旗舰镜头的画质打出了很高的分数(甚至达到满分),但也同时毫不客气的批评这些镜头的体积与价格实在令人难以承受,他表示宁可将目光放在F4光圈档次的镜头上。这种直白的评价是在一些国内摄影媒体上较少见到的——这显然也是西平英生以及《CAPA》能够在这么长时间内始终获得读者喜爱和支持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本面向器材FANS以及初中级摄影爱好者的杂志,《咔啪》在第一期杂志内也加入了一些诸如闪光灯使用或者是RAW后期处理软件处理教程这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咔啪》的目标读者来说应该是相当实用和具有参考价值的。我相信很多刚刚购买了DSLR或者准备购买DSLR的用户可能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后期”的东西,但当他们在熟悉了相机以后肯定会希望自己的整体摄影水平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这本杂志提供的这些比较初级的“进阶”教程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即使象我或者其他一些比较有经验的用户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温故而知新”,或许还能补上一些过往遗漏或是不曾注意到的知识细节。

《咔啪》在杂志后半也呈现了一些摄影作品欣赏(主要是日本摄影师的佳作)以及国内编辑部的原创内容。厄,不过就我个人角度来看,这部分内容做得还有些“粗”。当然,由于这本杂志主要是针对器材,所以对展示的摄影作品的不做详细剖析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国内原创部分虽然在行文、美工、排版方面做得比较简单,但诸如海量照片如何整理、数码照片后期降噪、著名摄影师秘籍透露等选题还是满吸引人的。

当然,作为一本新生的摄影杂志《咔啪》在不少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比如我和几位行业内的朋友都对第一期的封面设计不太满意而杂志内也有诸如放错奥林巴斯E-30 艺术滤镜效果样张(ART3和ART4的样张搞反了)的小瑕疵,不过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毕竟这些东西会随着杂志一期期的刊发而逐步改进和提高。

重要的是,《咔啪》这本杂志找到了国内摄影杂志的一个空白,它的进入给国内的摄影类杂志带来了一股新风。

为什么说有空白呢?因为象我这样的“新器材发烧友+初级摄影爱好者”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但在此之前国内却少有真正面对我这样定位的杂志出现。

长久以来,国内不少中高端的摄影类杂志始终把“摄影艺术”放在“摄影器材”之上,开篇不是谈摄影理论就是介绍某某摄影大师新作新动向,而器材爱好者想要了解一些新器材信息往往需要翻到杂志后半部分,而且这些内容大多流于表面,大多只是满足服务广告客户(比如佳能尼康索尼)的软文需要。这类杂志的编者大概心中还有“三流的摄影者才去谈论器材”的思路在,他们是不屑对器材尤其是日系器材做太多功课的;

而随着数码单反的逐渐普及,国内一些原先以数码消费类产品为主要报道内容杂志也开始做起DSLR相关内容,无奈这些杂志一方面受编辑水平的限制,一方面又并非真正的摄影类媒体所以很难达到怎样的内容深度。即使报道DSLR,也只是单品报道或实际不过是简单试用的所谓“评测”,同样难以满足摄影器材爱好者的需求;

最近倒是也出现了一些从海外(主要是欧美)摄影杂志翻译引进而来的数码影像杂志,这些杂志倒并不讳言器材而且内容也有不错的深度。只可惜欧美人的审美与摄影思路和国内用户差异较大,这类杂志的内容看起来美则美矣但实用价值并不太高;

所以,《咔啪》算是找到了一个市场空白。

它首先坚持把“器材”放在内容的中心位置,同时把目标读者定在我们这样的人群身上。另外,由于《咔啪》的内容来自日本《CAPA》,相对欧美影像杂志可能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和实际需求,更何况《咔啪》还可以打出西平英生这块金字招牌来保证内容深度和影响力。。。

恩,我想这本杂志的市场前景应该会是非常不错的。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