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5省市信息化纲要出炉 相关法律法规待建

互联网 | 编辑: 2006-03-28 09:14:00转载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中国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既是对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新发展,又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起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中国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既是对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新发展,又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起点。在2006年——这个“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如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起好步,让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阔步前行,成为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面对战略机遇期,《纲要》为中国未来五年绘制了发展的“路线图”。

  《纲要》亮相

  当前,人们关注的《纲要》已经出台。由于《纲要》高扬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并且在消除贫富差距等社会公平的内容上有许多崭新的理念和提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现在的五年规划当然大大不同于历史上计划经济时期的“五年计划”。“计划”让位于“规划”,一字之差,凸显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即更多地从指令性、强制性、命令性的行政管理方式演变成具有信息性、引导性、政策性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事实上,这一演变在“十五”期间已经相当明显:“十五”计划将“九五”计划的100多个量化指标一举减少到了40多个,并将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都变成了指导和预测性的指标,而不是指令性、强制性指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十一五”期间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的重大任务和必须坚持的原则。与此同时,《纲要》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动力之源。

  “十五”: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

  五年前,在“十五”计划中,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五”计划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阐述“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提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出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高技术研究成为“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863”、“973”和重大科技专项与工程的实施,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2001年3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五”期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中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一特点被许多人看作是过去5年中国发展的最大亮点。回望整个“十五”时期,我们会发现,每一年中国经济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GDP历史数据修订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最近3年的增幅更是一直保持在10%左右。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格局逐步形成,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新征程 新起点

  2005年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五次会议提出,信息化要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全局就是从过去更主要侧重于信息化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转向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精神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来提高国家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005年12月27日,在“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信产部部长王旭东首次详细阐述了“十一五”规划内容,部署了2006年的工作重点,信息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0亿户,互联网用户2亿户,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继续保持全行业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态势;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格局当中的地位;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构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通信普遍服务工作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建设。

  从“十五”到“十一五”,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将会继续深化。

  地方信息化规划 亮点纷呈

  从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五个东部省市的“规划”可以看出,东部沿海五省市已经在前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将信息化服务经济发展转向了侧重于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由于各省市的特点和具体实际不同,他们在“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重点也呈现出了不同的亮点。

  鉴于科教兴市在上海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未来五年,上海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金融、物流、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

  而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的广东,则提出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一是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浙江省政府提出,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日益深化,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福建省将重点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应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创新社区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机构,使社区服务业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十五”以来,山东省对信息化发展就非常重视,“十一五”期间山东将继续向各领域深入渗透。在2006年2月的山东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省长韩寓群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山东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要突出抓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要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要立足自主创新,实现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以中国沿海东部发达省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来看,都不约而同地把自主创新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东部各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为此,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将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把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当作了工作中的重点。东部地区的持续快速增长既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东部地区肩负着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历史重任。可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将继续保持全面快速增长的态势。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情况的出现为政府监管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信息化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要及时跟上发展变化,在不断给予新变化、新规则建设的同时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