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MD,我的路

互联网 | 编辑: 2003-06-11 00:00:00

屈指算来,我和AMD相识已经超过八个年头了。

记得那还是486和586交替的战国时代,当时电脑报纸上最热的就是关于如何升级爱机的话题了。虽说Intel的Pentium 60早在1993年初就已经推出,但是价格仍然贵得离谱,所以根本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因此,选择的目标自然就落在了Intel以外的产品身上。

根据这样的原则,AMD便跳入了我们的视野。对于1995年底推出的5x86,仍然使用486级别的主板,但是性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内置16KB回写缓存,并且开始了单周期多指令的时代,还具有分页虚拟内存管理技术。AMD的5x86 系列CPU可以称之为最好的486级产品,它采用了一体的16K回写缓存,33× 4的133频率,性能直指Pentiun 75但功耗却小于Pentium甚至是老式的iDX4-100 (这也意味着更低的运行温度);采用了当时先进的0.35微米工艺,所以有一定的超频性,当时超到166的发烧友不在少数。

这次关于CPU升级的大讨论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大陆超频热的开始,也是我入门IT所上的第一课。直到若干年后,当时的朋友在网上相聚的时候,第一句话还是:“你的5x86怎么样了”?

接下来便是彻底的奔腾时代了。当时Intel推出了自己的主板芯片组,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大家买电脑的时候基本就只有一个想法:Intel的CPU陪 Intel的主板芯片组。但问题是:Intel的CPU还是不便宜呀。和百花争鸣的486 产品不同,从正式发表产品以来四年过去了,曲高和寡的奔腾CPU价格仍然高高在上。当年还是学生的我,囊中羞涩,只能望洋兴叹。

山穷水复,柳暗花明。正在此时,AMD的K5处理器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可以说,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眼睛一亮: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便宜又好用的产品呐:仅仅相当于Intel 2/3不到的价格却能提供与之相近的性能,怎能不让人心动?毋须多言,我第一台电脑中核心的最佳人选就是K5 133了。根据亲身体会,个人认为K5产品还是比较稳定的:除了不能超频外,额定电压3.5 伏降低到3.3伏使用正常,也没有感觉到浮点运算方面和奔腾133有太大的差别。

然后就是K6的时代了。和Pentium II比较起来,两者在整数运算上,差距的关键在于浮点运算和主板芯片组。前者是处理器设计的着重点不同,但在宣传上被对手作为重点轰击;而后者则是配套的外围产品没有跟上。和Intel曾经称霸DIY界达两年之久的BX比起来,AMD阵营的确实有不足之处。但讽刺的是,在AMD卧薪尝胆之后所推出的K7,在各个方面都超越同时代的对手许多,尤其是浮点运算,可谓打了个翻身仗。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却往往被铺天盖地的舆论所左右,眼中看到的就是奔腾芯片是如何如何的稳定。除了少数电脑爱好者,普通消费者对于K7的优异性能却了解甚少。这段时期正是我在大学的日子,一方面作为DIYer自己升级选用的是AMD的K7,高性价比的产品让我用得其所;另一方面,CPU市场上的明争暗斗也让我获益匪浅,学到了很多营销手段:有的时候,只有好产品是不行的。

现在,我在一家大的IT公司就职。由于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大量的电脑设备,如DELL各个系列的服务器,IBM的小型机,思科的路由和交换器,至于个人/商务PC机那就更多了。世界在变,技术在变,电脑也在变。但是对于商业用途的批量采购而言,稳定至上的标准是不变的。在国内,即使在AMD新一代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很遗憾,我在这个领域仍然很少看到 AMD的产品。套用一句广告词:“好产品就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其实,我在成长道路上的最好见证者之一就是 AMD 了,它默默地陪伴着我从门外汉慢慢成长为一个IT职业人。没有AMD,缺少竞争的 CPU市场将会是一潭死水,也许到今天我们还在用着高价的老奔腾呢。自己衷心希望,AMD能够借K8的东风在处理器的市场上扬帆远航,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