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互连互通:弱者的一厢情愿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4-13 10:14:00转载

最新又看到一些关于即时通讯互联互通的热烈讨论,忍不住也来凑凑热闹。

即时通讯(IM)的流行与不断深度渗透入各类网络应用之中,早已是事实。粗略统计,当前国内市场上稍有些知名度并拥有十万用户级的IM工具,至少有30种以上之多。问题在于各个IM工具,相互之间互不连通,用户之间无法直接通讯,十分不便。

早前,艾瑞研究认为,未来四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朝着综合化、专业化、安全化和互通化这四个方向发展。基于用户角度对互联互通的强烈愿望,于是乎,许多人认为各IM之间的联通是大趋势,并努力促成,像GOOGLE TALK与YAHOO MESSENGER之间的互沟通合作,又像早前市场上有一个IMU努力促成合大网站的用户联通,也有一些人或公司为此开发了各类聚合性质的IM,例如 MYIM.

可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像GOOGLE TALK与YAHOO MESSEGER的联通合作,效果并不好,用户也不买帐;而聚合类的IM也难成气候。许多之前热衷于并试图希望通过IM互联互通来寻找市场机会的个人和公司,例如IMU,现在也大都偃旗息鼓了。

许多分析认为:IM无法实现互连互通,“深层原因”在于各IM平台之间在技术架构、通讯协议、运营模式、用户群特征、及服务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无法整合联通”或“效果不好”。

果真如此吗?其实,笔者倒是认为,要“互连互通”,说白了关键在于与QQ互通,否则其它IM工具再怎么互通也不会成气候,毕竟QQ用户数占国内用户80%以上。但QQ是不可能做“互连互通”的事的,因为实在是缺少“联姻的理由”。简单讲,IM大户不愿互通。拥有大用户数的IM平台,根本就不可能做“互连互通”的事(说白了,就是QQ做这事,除了得到一个“热心分享”的虚名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因此动摇其商业基础),而热衷互连互通的绝大多都是小用户数IM平台,包括类似像GOOGLE TALK和YAHOO MESSENGER这样的在国内用户数量“小众平台”。

众所周知,作为国内即时通讯IM的老大,QQ拥有超过80%的用户数量。这些庞大的用户数就是腾讯公司现在及将来开发的宝藏。有了这些用户,QQ帝国就不大可能会动得了。从QQ的商业模式上讲,规模用户是其命根。所以,不难想象,你想让QQ开放通讯协议,让其它IM与之互连互沟,这就相当于让其它IM平台也分享其庞大的用户群,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商业逻辑上讲不通。

反过来讲,如果真实现与QQ互连互通了,除了用户方便之外,最大受益者恐怕是那些小IM们,可以通过共享庞大的用户群甚至主动推送一些应用服务,来分得一怀羹。所以自然要拼命的嚷着“互连互通”,希望从QQ那分得一些好处。孰不知,这是弱者的一厢情愿。根本就不可能。除非,小IM们被QQ通过兼并重组了、亦或借助不太可能的“反垄断法”来强制实现用户共享。但这些设想,似乎太远太不靠。

所以,“互通不能”的原因再简单不过了:QQ不愿。“互连互通”根本就是一个骗人的“趋势”。这道理很简单,但令人疑惑的是,仍有太多的专业人士仍在研究如何“互连互通”,研究如何获取甚至破解各IM的技术协议、研究如何开发一些聚合类IM或设计一些桥接流程、希望籍此而找到新市场机会、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过去的事实证明,这个方向不太会能走的出来。就算“研究成功”,那也是借用别人的IM平台来形成的边缘化的产品,是“辅角”,是无法架构出健壮的商业模式的。只要别人哪天不乐意了,一封一堵,商业模式马上就会坍塌。

基于此,作为“小IM”的我们,就可以安心地另辟发展方向,就可以专心的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和内容,研究如何更好的取悦于自己的小众用户,用心耕种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小IM们应相信,精耕细作也是能提高亩产量的。

再说了,正如笔者之前所撰文,“IM将从产品演变为一种互联网技术”,成为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之一,真正决胜的,是所提供的内容服务是否能吸引、留住用户,而不是简单的IM技术,更不是靠IM的互连互通这个“优势”。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