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摄友的思考:让镜头学会叙述

互联网 | 编辑: 2006-04-11 00:00:00转载

网络摄影的勃兴,使得本来很神秘的摄影变成一种大众的日常文化行为。同时,各种以摄影题材为主的网站又为提升众摄友的水平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平台。当历经了初学阶段的痴迷狂热之后,势必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拍摄什么?同样,这个问号也悬挂在摄影网站的面前。

    网络摄影的勃兴,使得本来很神秘的摄影变成一种大众的日常文化行为。同时,各种以摄影题材为主的网站又为提升众摄友的水平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平台。当历经了初学阶段的痴迷狂热之后,势必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拍摄什么?同样,这个问号也悬挂在摄影网站的面前。一个具有积极姿态和进取心的摄影平台,又将如何从数量庞大的竞争对手中继续领先,并在愈加激烈的眼球大战中脱颖而出?

    稍稍浏览网页,不难发现,几乎每天都会涌现出一批牙牙学语的新手,从院子里的花骨朵而开始,连连咔嚓(如在下我辈者),连连上图,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网页上,不禁狂喜。同时,还有一些已经度过学前班的网友,正在努力提高作品水平,比如构图曝光色彩处理等方面,开始熟能生巧。渐渐的,作品确实漂亮了,天很蓝云很白,MM很靓丽,蜜蜂的复眼历历在目,山高水长,瀑布如绢丝,彩灯在夜空闪烁……当然,更有少数高手,已经历练成大师,出来的片片绝对赏心悦目,甚至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为此,我们要感谢生活,因为我们买得起机器,我们更要感谢网站,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平台,更为我们这些初学者配备了老师,那些敬业而善良的斑竹和顾问们。

    但摄影之路仍然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走。我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总有一天,我们会面对院子里的花骨朵儿而熟视无睹,甚至心生厌倦;我们熟悉的人物毕竟有限,总有一天会面对他们的面孔和身姿而无动于衷,而又掏不出银子来雇佣专业MT;我们跑遍了所有的郊外和公园,而又因为时间和金钱的不配合不能亲自游历名山大川,甚至连去趟香格里拉何塞罕坝都终生不能(住在风景区的网友当然有福了);我们,那时候的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再往深处说,即便上述条件都具备了、并且已经一一做了一遍,包括无论器材和技艺都已经登上了应有的高度,譬如说,已经拍出了丝毫不亚于亚当斯的那一轮立体而晶亮的大月亮,我们又该怎么办?也许,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如果谁谁谁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那完全应该骄傲,肯定和李宇春张靓颖一样,名利双收,大奖和稿费定会源源不断。可我还是要说,这是两码事,因为走向商业并非摄影的初衷。何况,那种情景不属于绝大多数爱好者,那只是种向往而已。

    还是回到镜头后面吧。镜头后面的眼睛,才是我们自己的,才最实在也最自由。这双眼睛,很快就穿越了最初引诱我们的表面的那些风花雪月,那些花容月貌,那些飞瀑流萤,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最初的快乐,正在一点点地流失。

    当然,自摄影这门艺术诞生以来,这样的苦闷就一直伴随着,只不过现在轮到我们了。

    相信众网友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和未来的目标。我引用已故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的一段评论:摄影提示我们,接受相机拍摄下来的事物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但这恰好与认识世界相对立,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拒绝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产生认识的一切可能性都以说“不”的勇气和能力为根源。严格说来,照片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还很值得怀疑。仅仅“提供”某种现实的简单的事实,并不能使我们充分了解那一现实的真实情况。正如布莱希特所指出的那样,一张克鲁伯铸钢场的照片几乎不能说明任何事情。世界的真实情况并不体现在它的影像中,而是体现在它的运转过程中。世界是在时间背景中运转的,因此对世界的阐释需要时间。只有叙述才能使我们了解世界。

    网络上一些作品很接近桑塔格所说的叙述,比如一路看来的黄河环保题材,比如舞柳仙踪的码头工人,比如塞西摩德的车展,等等等等。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呼吁大家一起来搞纪实,其实纪实摄影这种分类并不科学,与新闻摄影的界限过于模糊。我觉得,一路等作者的例子,就是在叙述,起码在企图叙述。所谓摄影的叙述,首先不能缺少摄影的特质,失去摄影趣味的东西,再好也不属于摄影本身。其次才谈得上叙述。叙述是什么东东?如果仅从摄影内涵来探讨,最起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捕捉。捕捉隐藏在表面后的真实,捕捉由许许多多运转环节构成的事物内核。真善美,是艺术的真谛,失去真的前提,美就失去了臂膀,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无从实现。简单说,亚当斯可以复制,但布列松你复制不了,卡帕也复制不了。因为他们敢于并善于不受表面的诱惑,敢于并善于走向世界的深处,所以,才会抓住“惊人的一瞬”。

   文章来源:橡树摄影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