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危机与萧条,满目疮痍的液晶平板行业回暖迹象一日比一日明显,而经过了 供不应求的局面,液晶市场又开始依照市场的发展规律,向着供大于求的方向慢慢过度。在这个关键时期,业内不无担忧重蹈08年覆辙的声音,而两岸业者用积极合作的行动,不仅打消了众人疑虑,更是让人
经历了危机与萧条,满目疮痍的液晶平板行业回暖迹象一日比一日明显,而经过了 供不应求的局面,液晶市场又开始依照市场的发展规律,向着供大于求的方向慢慢过度。在这个关键时期,业内不无担忧重蹈08年覆辙的声音,而两岸业者用积极合作的行动,不仅打消了众人疑虑,更是让人看到了液晶产业“三足鼎立”的大幕徐徐揭开。
•经济危机成两岸合作催化剂
“日韩业者都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从上游研发到终端品牌都有,大陆有市场有品牌但没有技术,台湾有技术但没有市场和品牌,不合作的话都是死路一条。”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的向记者表示。
经济危机让液晶产业的整条产业链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而从长远来看,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企业而言,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不仅仅是损失,更是对两地业者产业链条缺失的一种警示。
据了解 ,液晶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面板研发生产、模组制造、终端市场(包括渠道、品牌)。其中日韩企业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从上游研发到终端品牌都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则是都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台湾企业是只拥有中上游资源,对于下游的品牌和市场等资源严重匮乏。而中国大陆虽然拥有京东方、上广电-NEC和龙腾光电三家面板厂,但基本上以中尺寸显示器和小尺寸电视面板为主,产能有限市场影响力甚微,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大陆的产业链也只拥有品牌和模组制造这样的中下游资源。
正是如此,使得日韩企业不仅是中国大陆重要的上游面板资源提供商,同时也是台湾要依靠的下游资源。从而形成了目前日韩企业两强称雄全球液晶产业,而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因为产业链条的缺失而少有话语权的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经济还未出现明显转机的前提下,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目前所处的产业链角色,同时还有着制约自身发展乃至生存的危险。对于中国大陆企业而言,面板资源紧张时,日韩面板厂首先会满足自有品牌,这对于本身处于边缘化品牌的中国大陆企业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相对而言,台湾面板厂则会更加严峻,如不找到长期而顺畅的面板消化途径,对于高成本、高投入的的液晶面板厂而言,产能积压的过程无异于慢性“自杀”。而这一点,有着全球第一面板产能称号的台湾,在08年下半年已经充分体验过了产能积压带来的恐慌。
值得庆幸的是,两岸业者也认识到各自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去年底开始,两岸的合作已经进入到了大规模实质性合作阶段。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更是明确向媒体表示,“两岸的平面显示产业垂直合作是必要的,因为大陆的电视面板生产至少还要1~2年才能量产,而台湾面板行业现在又陷入危机中,两岸合作是共赢的。”
•两岸携手效果初显
2008年12月21日,第四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宣布,为携手促进面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大陆企业决定扩大采购台湾企业的面板,先期达成20亿美元的采购意向。一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月16日,在福州举行的“海峡两岸平板显示产业战略合作论坛”上,大陆九家彩电企业与奇美、友达等台湾液晶面板生产厂最终达成购买21.9亿美元的电视用液晶面板协议。
随后,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奇美、友达、华映面板产能相继恢复,并开始逐步取消无薪假期。台湾面板业紧崩的神经在“协议”达成后略有松弛,股市大幅上扬,台湾媒体也纷纷以“面板业暖流”来形容这次两岸的合作。
与此同时,两岸的大规模合作,也极大的提高大陆企业的底气。彩电厂商长虹、康佳、海信、TCL等在台湾大尺寸面板的进入后,不仅缓解了前期降价和库存产生的压力,更是在受日韩面板厂资源制约下拥有了难得的议价权。让彩电厂商在“下乡”过程中,拥有了较为明显的渠道成本和产品成本优势。
显示器厂商更是对2009年保持快速增长增强了信心。除了在全国范围举行的“下乡”为其提供了更大的三、四级市场增长空间,来自各方面的数据也充分显示,内地市场平板显示(主要是液晶)对CRT的替代需求还在快速增长。而两岸携手为大陆显示器品牌厂商提供了抢夺这部分市场的信心,长城显示器总经理汪深海表示,“两岸加强合作,让长城显示器资源优势再度提升,也增加自身和一线外资品牌长期抗衡的砝码。”
虽然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两岸刚刚开始实质性的携手,但是良好的效果已经初现,而且在相关政府的介入下,此次两岸携手的影响范围和范围不仅局限在海峡两岸的企业,原有的液晶产业格局也很有可能为此改变。
•液晶产业格局或将改变?
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无形中加速了两岸业者的合作速度,促进了两岸的液晶平板供需双方迅速的靠近。同时,所有人也在猜测,围绕在中国大陆、台湾、日韩之间的液晶行业格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能否真的引发格局改变?也许,从大陆显示器品牌在去年引发品牌市场格局变动就可见一斑。其中,长城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长城不仅具有大规模液晶模组生产线的制造厂商,同时还是拥有自有品牌资源的显示器品牌厂商,典型的缺乏上游面板资源的大陆企业。在面对产业链完善的国外品牌,以及市场寒冬的环境下,长城显示器利用与台湾面板厂的深入合作,主动出击,多次对24英寸、19英寸热门产品重新定价,不仅令竞争对手疲于应对,更是成为经济萎缩时少数受冲击较小的品牌之一。巧合的是,目前三甲厂商中,其他两家除了三星是外资企业,近年来稳居前三的冠捷,也同长城显示器一样有着和台湾面板厂资源互补合作的大陆企业。
当然,此次高达20亿美元的合作,更多的还是政策、行业组织等非市场因素的介入和参与,而这些都是冠捷、长城这种企业间合作所不具备的因素,也因此让人为两岸这种非资本性携手能否真正引发液晶行业格局改变产生了疑问。但是,从日韩企业的颇有些默契的回避态度中不难看出,两岸携手后对日韩企业的威胁已经不容忽视。
不容置疑,两岸携手已经暗显出液晶行业格局改变的可能,而在两岸业者合作利益日渐明显的情况下,相信也会更多的期盼将可能变成现实。目前来看,资本性的合作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以两岸的资本实力来看,触动液晶产业格局的改变将无人可挡,液晶产业中、日、韩“三足鼎立”时代也将全面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