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科普——尼康镜头常见代码简介!

互联网 | 编辑: 2006-04-18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技术的日渐完善,目前数码单反已经越来越普及,拥有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不过谈到数码单反就离不开镜头,而不同牌子的产品有着不同的镜头系统,而且各个镜头系统里面又分开了许多不同的系列,面对着如此复杂的镜头群,你是否感到有点迷茫呢?

1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技术的日渐完善,目前数码单反已经越来越普及,拥有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不过谈到数码单反就离不开镜头,而不同牌子的产品有着不同的镜头系统,而且各个镜头系统里面又分开了许多不同的系列,面对着如此复杂的镜头群,你是否感到有点迷茫呢?下面,我们就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其中比较有名的尼康-尼克尔镜头吧。

诱人的尼克尔镜头特写

  尼康由1933起开始生产以尼克尔命名的镜头,目前已在世界各地销售了超过二千五百万支镜头。自1959年尼康的F相机问世以来,F卡口以其稳固的姿态被继承下来。它以其独特的完全的机械方式,稳步地完成了TTL开放测光,开放光圈值的自动补正,与程序模式的对应,AF的实现等等而进化而来。尼克尔镜头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不但保持其卡口形式的不变,而且通过增设机械性的信号传递机构而丰富其功能。为此,包含在设计上的变更和镀膜方式的改良,版本的升级在不断进行,即使是同一焦距的镜头也有数种的版本同时存在。尼克尔镜头名称中的字母ED、IF、AIS、AFS、D、G等有何含义?其中一些名称容易造成混淆。为了让大家清楚了解,以下我们就将尼克尔镜头上所标识的常见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简要的归纳一下。

    D:Distance 焦点距离数据传递技术

  代表镜头可回传焦距资讯,作为3D矩阵测光的参考以及TTL闪光灯距离的运算。所有AF尼克尔均内置有微型电脑,但D型镜头的微型电脑则拥有更多功能,这些镜头的特别之处是在于它能够提供主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的资料给AF尼康相机机身,于是乎使用3D矩阵测光及3D多重感应均衡补充闪光等先进功能得以实现。

  1992年随F90上市,这些镜头采用新的电子设计,可为机身的高级测光功能提供焦点距离数据。距离数据使得机身可以计算闪光指数,从而改善闪光摄影。对于非闪光拍摄,距离数据对测光影响甚小。

代表镜头:28-105mm f/3.5-4.5D AF

    G:没有光圈控制环的镜头

  为尼康F MOUNT接环镜头,但无光圈环设计,光圈调整必须由机身来调整,自从尼康出了取消光圈调节环的G系列的镜头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这类镜头只能用在AF SLR上,虽然卡口的机械尺寸还是一样,但是G系列镜头用在MF SLR上,就无法调节光圈了。

  2000年Nikon发布了第一支G系列镜头。这种轻巧价廉的镜头取消了光圈调节环,光圈只能通过机身进行手动或光圈优先设置。G型尼克尔镜头操作简便,理论上没有误操作,因为它无需手动设置最小光圈。这是塑料AF镜头的延续,针对那些几乎从不手动设置镜头的摄影者。

代表镜头:28-80mm f/3.3-5.6G AF

    AI-S:Automatic Indexing Shutter 自动快门指数传递技术

  在1981年,尼康对全线AI镜头卡口进行了修改,以便使它能够与即将投入使用的FA高速程序曝光方式完全兼容,这些修改后的新镜头就是AI-S卡口尼克尔镜头。根据镜头光圈环和光圈直读环上的橙色最小光圈数字以及插刀卡口上的打磨凹槽,非常容易识别。

  当AI-S镜头用于尼康FA机身时,它能够根据自身的焦距向机身提供信息以选择正常程序或高速程序,在快门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方式时,它们能够在非常宽的光照范围内提供一致的曝光控制。

代表镜头:AIS 50mm f/1.4

    AF-S:Silent Wave Motor 静音马达

  代表该镜头的装载了静音马达,这种马达等同于佳能的超音波马达,可以由“行波”提供能量进行光学聚焦,优点是对焦速度快,可全时手动对焦,缺点是重量不轻、价格不低,尼康的SWM和佳能的USM类似,使自动对焦更快速更宁静。

代表镜头:28-70mm f/2.8 ED-IF AF-S

    CRC:Close-Range Correction 近摄校正

  是用于广角镜的桶状变型修正的结构,可以使近距离对焦及增加对焦范围时,提供优质画面,对焦时每个镜组都会独立移动,这样可以确保近距拍摄时的镜头表现。CRC系统主要用于鱼眼镜,广角镜、微距镜及部分中距镜头上。

  可改善近距离对焦的影像品质。镜头组件以“浮动组件”设计进行配置,其中每个镜头组可独立移动以进行对焦。这样可确保镜头即使在近距离拍摄时,也能发挥最佳性能。

代表镜头 AF 85mm f/1.4D IF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