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盘点

互联网 | 编辑: 2006-04-21 00:00:00转载-投稿

根据GFK消费研究调查,2006年,是中国移动通讯发展的第20个年头,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历经萌芽-发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在正处于由发展期向初步稳定过渡的阶段。市场的各个主体正在整合。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业内公认2005年是风云变化、市场动荡较为剧烈的一年。GfK将通过本文对2005年的市场特征做一个概述。

大盘:三网销量达1.1亿部

截至2005年年底,按官方统计数字,中国的移动通讯用户(包含小灵通用户)接近5亿;扣除一机多卡等水分,结合中国的人口数,中国目前的移动普及率不过30%;庞大的累计用户与较低的普及率,造就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市场-2005年中国移动终端销量为1.1亿部,销售金额高达1400亿元,销量水平比2004年增长11%。GSM市场受郊县市场与中国移动捆绑拉动,发展迅猛,比2004年增长32%,成为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的主体,2005年GSM销量占整体市场的71%(见图一)。

从运营商层面而言,中国移动无疑是2005年最大赢家,3G牌照的滞后,CDMA的惨淡经营,给中国移动一个极好的时机进行进一步扩展。由此看出,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业已成为决定移动电话市场大盘走势的关键因素。

区域不均衡:10个重点省市销量过六成

经济水平及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 造成了中国手机市场区域不均衡性:比如广东、江浙、北京、上海等前10个省直辖市的手机销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了60%,但此一类省份内部各省的发展速度由于其移动普及率的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时,北京、上海等普及率较高的市场所贡献的金额数量不可低估。

市场:两端放大、低端为主

与那些日益走向成熟的家电产品类似,2005年手机市场的两端放大、 低端为主的趋势也日渐明显。
高端:2500元以上手机缓慢增长

从高端市场来看,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导致手机性价比快速上升, 以及彩屏、摄像头等手机主流功能的快速普及。由此激发了替换群体的购买行为, 使得2500元以上市场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低端:千元以下手机市场增至39%

伴随中国规模巨大的中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对移动需求的增长,手机的购置与使用价格快速降低,使得低端市场迅猛发展。2005年初相比2005年底, 1000元以下市场占整体GSM市场的比重,从28%上升到39%,增长了11个百分点。

GfK在做各个省份的市场结构分析时,发现许多省份的小灵通市场与GSM低端(尤其是运营商低端捆绑市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关系。由此又可以看出,运营商参与竞争,对手机市场结构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竞争激烈:国产品牌与洋品牌差距进一步放大
GSM机型高达1618个
中国手机市场的庞大规模,势必导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厂商,以及越来越多的手机机型投入这个市场:2001年,中国市场上销售的GSM手机数仅为361个,而到2005年底市场上可见销售的GSM手机型号高达1618个,增长了将近5倍(见图三)。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国广阔而复杂的市场,手机厂商的资金压力与经营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国产品牌市场再度下滑

2005年关于中国手机市场,谈论较多的话题就是国产品牌的下滑。图四所示是GSM市场国外品牌与国产品牌的销量份额变动情况:2001年国产品牌进军中国手机市场之时,MOTO、诺基亚、三星和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基本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而凭借着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突出外观的产品设计,渠道模式的突破等,TCL、波导、夏新等国产品牌经历了三年的持续上涨,在2003年整体销量份额超过了国外品牌。曾经让业内人士熟知的TCL《红色根据地》方案,充分显露了当时国产品牌的进攻气势。

然而,国外巨头们决不会甘愿放弃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同时,国产手机在其一片繁荣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即将引爆的危机。记得GfK 2003年中国手机年报的主题就是“机遇与危机”,当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手机市场在变——正经历从黑白向彩屏的转变,新兴市场——郊县市场、捆绑市场正在快速启动,还有就是高低两端市场的高速发展等;这对于任何厂商,是机遇,也是危机;厂商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其产品策略,渠道策略,方可获得持续性发展。但遗憾的是,国产品牌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而是2004年由盛转跌,进而在2005年降至全年的销量份额不足40%。

其实,对于国产品牌来说,危机不光在销量份额的下跌,更可怕的事情在于销售金额份额上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见图五)。因为销售金额代表的是手机厂商资金和利润的回报情况,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可怕的差距还体现在价格趋势上——持续的低价位策略对产品周期与品牌形象绝对是负面影响(见图六)。

另外,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差距还体现在郊县市场与运营商捆绑市场这样的增长市场上(见图七)。
差距原因:经营管理

出现以上种种差距,有人把原因归结到黑手机上。事实上,黑手机们模仿的大多是国际大牌,本应对国际品牌造成冲击,但国外品牌的份额却不降反升,可见国外品牌的增长还是缘自其自身的市场实力。
本人认为国产品牌的问题,首先在经营理念:诺基亚、MOTO们是做长线的,他们把手机作为一个长久的事业来经营,所以即使被国产品牌打压三年,仍然维持长期的经营理念与专注性。而国产品牌把手机经营看作一个高回报的手段而已,以一种平和心态看待行业利润的下降以及短期内的曲折的厂家恐怕不多。在这种理念与心态下,很多将是短期行为:研发投入的有限;营销视为降价与促销;产品质量与售后体系难以保证;渠道关系仅仅停留在利益层面等等。

国产品牌一样还有机会
2006年至3G在中国走上正轨这段时间, 是厂商竞争格局基本尘埃落定的最后机会。我个人认为,市场将会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经历洋品牌垄断—国产品牌迅猛发展—洋品牌反击的阶段后, 市场已基本成熟, 投机机会业已难寻。加上市场暴利阶段的结束, 使厂商心理趋于理性和现实。
其二,厂商竞争力的体现, 表现在资金、产品、营销水平、网络等综合实力上, 最终这将演化为品牌实力的表现, 并且在行业中形成较为固定的风格。
其三,行业准入政策基本放开, 生产牌照不会再成为企业进入障碍。
其四,当最具影响力的市场主体——运营商的竞争较为成熟后, 将为厂商的竞争划上句号。
其五,虽然目前国产品牌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但市场是公平的,机会尚且存在。我们希望国产品牌能准确判断市场,把握机遇,再度辉煌。
产品:主流功能呈现普及发展
根据GfK的零售监测数据,2005年末从产品角度看,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其一,彩屏、和旋、摄像头、手写 、MP3等手机主流功能特性呈普及化发展。未来,品质的差别与功能的组合,将会成为手机功能优劣强弱的评价尺度。
和旋音手机、彩屏机占整体市场的比重已超过90%,MP3、摄像头手机在2005年也增幅明显,尤其以MP3为代表的基于音频使用的功能显然已成为消费热点(见图八)。
其二,网络速率与终端价格,以及业务使用价格仍制约视频服务的普及。
其三,运营商的业务引导,成为影响手机的功能流行方向的关键因素。
渠道:传统通讯渠道被侵蚀
2005年,家电卖场、运营商、连锁通讯店之间的竞争,使零售渠道的整合速度加快。首先,运营商捆绑市场及连锁性质的零售渠道的份额在不断攀升。其次,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捆绑市场及家电 、IT卖场开始侵蚀传统通讯渠道的份额(见图九)。

图一 2005年各网络制式终端的销量占比

图二 2005年各月不同价格段手机的比例变化

图三 过去六年GSM手机机型数量的变化

图四 GSM市场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销量的份额变化

图五 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的销售金额份额的变化

图六 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价格的变化

图七 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在郊县、运营商捆绑市场的表现

图八 2005年12月手机种类的比例

图九 手机渠道的比例变化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