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D的技术规格表
容量(单层 / 面) |
23.3 / 25 / 27GB |
激光波长 /NA |
405nm/0.85 |
数据传输率 |
36Mbps |
盘片尺寸 |
直径 120mm /厚 1.2mm (含 0.1mm 保护层 ) |
记录膜材料 |
相变材料 |
轨距 |
0.32 μ m 沟槽记录 |
最小记录点长度 |
0.16 / 0.149 / 0.138 μ m |
信号编码 |
游程限制编码 RLL ( 1,7 ) |
视频编码 |
MPEG-2 |
光盘卡匣 |
需要(长 129 × 宽 131 × 厚 7mm ) |
该规格共准备有单面单层记录容量为 23.3GB 、 25GB 、 27GB 的 3 种类型可擦写光盘。光盘生产厂家可以根据技术水平进行选择。除可擦写光盘之外,还计划依次投产播放专用光盘、追记型光盘(就是一次刻录型)、单面双层容量为 50GB 的可擦写光盘等。这一点就比 DVD 当时要考虑周全得多,目光也更长远,使得日后的发展有了更为可靠的基础,不会再像 DVD 那样,出现只读光盘一个标准,刻录光盘三分天下的局面。目前 BD 最为可行的最高容量( 27GB )大约相当于现行 DVD 的 5 倍。这一容量足以保证在画质不变的情况下,录制两个多小时的 HDTV 节目。
其实,如果从研发的时间看, BD 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在 90 年代末就已经有了多种 BD 的设计原型。作为 BD 的主力研发厂商,松下公司在当时的技术文档中就提到了 BD 的设计,并对 4 层相变记录层技术进行的探讨。
Blu-ray Disc 部分新技术简介
在松下公司的早期文档中,就已经有 BD 设计的影子,表中的 ROM 是指 DVD-ROM 、 RAM 是指 DVD-RAM 、 WO 是指 DVD-R。现在看来,其中的有不少设计都与 BD 相符。从轨道间距、 NA 值、记录点大小方面就能理解到它的意义。
Blu-ray Disc 部分新技术简介 2
CD 、 DVD 与 BD 之间轨道间距、 NA 值与记录点的区别
在存储方式上, BD 仍然使用沟槽进行记录,而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地址信息是采用基于 STW+MSK 技术改良后的 ADIP 方式存储在轨道中的。 STW 是松下公司开发的一种地址调制技术, MSK 则是由飞利浦和索尼曾经提出过的方式,全称为最小频移键控,特点是 S/N (信噪比)较高,适用于获取位置信息,而真正起到标明物理地址的则是 STW 技术。
STW 的全称 SawTooth Wobble (锯齿抖动),它是通过轨道边缘的锯齿方向来表示地址信息一种技术。
DVD 与 BD ( 27GB )存储结构的比较
早期的 STW 设计,由 36 个方向一致的抖动锯齿合成一 bit 的数据,完整的地址信息由 51bit 组成,在 BD 的规范中,改为使用 56 个抖动锯齿合成一 bit 的数据。在这 56 个抖动中,利用 MSK 和 STW 两种方式来嵌入上述的 1 位地址信息。 56 个抖动可分为利用 MSK 方式调制的区域和利用 STW 方式调制的区域,前者通过 MSK 方式调制来确定抖动位置、后者则是利用 STW 方式的“锯齿”方向来判断“ 0 ”、“ 1 ”信息。
BD技术
STW 的检测原理,轨道的抖动形状由一个正弦波形和一个方波形组成,在方波形区所回馈的检测的频率是正弦波形区的 10 倍,带通扫描信号频率与正弦波形的抖动频率一致,这样在通过方波形区时,就会行成回馈信号的差异,从而可以来判断锯齿的方向,并依此获得 0/1 信息
与 CAPA 、传统 ADIP 、 LPP 相比, STW 的综合性能最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