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DVD论坛的主要成员再也忍受不了可擦写DVD标准之争给业界引起的混乱和争执,由DVD论坛指导委员会的9个成员经过一周时间的激烈讨论之后,最终宣布支持采用蓝色激光DVD存储技术制定出新的高密度DVD标准——Blu-ray Disc(BRD),这就是现在被人称之为的蓝光,作为当前
蓝光技术的起源
当前DVD在存储的密度及读写速度方面和往日的CD相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它们都采用红色激光波段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刻写,使得光存储的密度以及读写速度提高的步伐仍然受到了限制。而新一代蓝光DVD技术采用全新的蓝色激光波段进行工作,存储容量在原来的DVD的基础上翻了将近6倍,使得光存储的容量有了很大的突破。
2002年初,DVD论坛的主要成员再也忍受不了可擦写DVD标准之争给业界引起的混乱和争执,由DVD论坛指导委员会的9个成员经过一周时间的激烈讨论之后,最终宣布支持采用蓝色激光DVD存储技术制定出新的高密度DVD标准——Blu-ray Disc(BRD),这就是现在被人称之为的蓝光,作为当前采用红色激光存储技术的各类DVD标准的取代者。
由于多数人认为从红光技术转向蓝光技术的成本过高,所以提议一开始并未能得到整个DVD论坛的一致通过。这为日后两大DVD标准的火拼埋下了伏笔。
Blu-ray技术标准虽然尚未得DVD论坛的最终通过,并且受到来自改进的红光技术标准的进一步阻力,但Blu-ray的发起者都是DVD论坛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并且大多是些全球声名显赫的厂商,它们分别是Sony、Hitachi、LG、Matsushita、Pioneer、Philips、Samsung、Sharp和Thomson Multimedia。这9个核心成员的倡议意味着Blu-ray存储技术以官方授予的合法地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已不远了。
实际上,用蓝色激光波段取代红色激光的存储技术,并非由DVD论坛的主要成员所研发,而是从日本的Nichia和Toyoda Gosai这两家公司获得专利。据IDG的相关报道,这两家公司为了争夺蓝光存储技术上的专利问题,持续了长达6年之久的争议和诉讼,延缓了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过,2002年8月中旬,这一争执最终达成和解,两家厂商采取和谈与合作的方式开始向其他厂商提供技术授权,从而扫清了蓝光DVD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使早已蓄谋研发蓝光DVD存储系统的各厂商笑颜绽开。
蓝光DVD的发起,除了被希望用以结束可擦写DVD标准之争的局面之外,其更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陆续启动(例如美国在2003年率先开通HDTV的有线网,中国也确立了几年内HDTV逐渐全面取代传统电视网的计划)。因为高清晰电视的数据传输率至少为23Mbps,如果要录制133分钟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光盘的可用空间势必超过20GB,传统DVD的容量是无法满足要求。
蓝光组织简介
蓝光光盘组织(Blu-ray Disc Founders)成立于2002年5月,由支持推广蓝光格式应用的9家厂商组成,这9家厂商是日立、LG电子、松下、先锋、飞利浦、三星电子、夏普、索尼和汤姆逊,此后加入的4家为戴尔、惠普、三菱电子和TDK。
参加BDA活动的成员企业将根据所获权限和活动范围分为3个等级。自最高等级依次是Board of Directors(理事会)、Contributors(贡献者)和General Members(普通成员)。
理事会负责BDA的所有决策。从组织内部的地位来讲,近似于DVD论坛中批准规格的最高决议机构——干事会(Steering Committee)。现有的13家BDF成员自BDA成立开始将直接进入理事会。不过,数量尚未确定。也就是说今后还有增加的可能性。BDA成立后将通过两年一次的选举,从下面所讲的贡献者中选出新的理事会成员。
贡献者能够参与蓝光光盘规格的制定。由这些企业组成的委员会(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联合技术委员会)所制定的规格最终经过理事会的批准将成为正式规格。
普通成员除可以参加BDA举办的蓝光光盘的普及活动外,还有权了解BDA内部讨论的部分内容。BDF于2004年9月开始征集贡献者和普通成员。2004年10月4月将在东京召开BDA首次会议(kickoff meeting),讨论管理规则等内容。
此外“蓝光光盘组织”组建更为广泛的同盟,无疑是希望团结更多的企业加盟后形成更大的制造规模以降低成本;此外众多厂商的加盟可以推进蓝光光盘技术应用的增加有助于其立足市场。
蓝光技术的授权
蓝光光盘组织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提供新一代光盘规格“蓝光光盘”的技术授权。此次的授权对象是用于录像机的可擦写光盘规格。蓝光光盘组织于2002年6月公布了该规格的说明书。要想开发、生产和销售基于蓝光光盘的可擦写产品,主要来说必须签定2个授权合同。一个是有关可擦写规格的格式和商标的蓝光光盘可擦写格式和商标授权协议(Blu-ray Disc Rewritable Format and Logo License Agreement),要与该组织的9家公司签定合同。另一个是有关可擦写规格的版权保护技术蓝光光盘可擦写规格的内容保护系统授权协议(Content Protection System Adopters Agreement for Blu-ray Disc Rewritable),要与索尼、松下、飞利浦等3家公司签定合同。2个合同期限均为自签字之日起的10年时间。由索尼负责对外授权业务。另外,此次的合同不包括蓝光光盘规格的相关专利授权(版权保护技术除外)。相关专利授权必须单独与各企业签定合同。
在格式和商标授权方面,授权对象的产品种类大体分为4种。(1)面向可擦写蓝光光盘的单放机和录像机;(2)光盘;(3)元件;(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授权费为每类3万美元。签定2种授权时在3万美元的基础追加2万美元即5万美元。签定3种以上的授权时总计为6万美元。
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关授权方面,对象种类有3种。具体分别是(1)单放机和录像机;(2)光盘;(3)元件。每年的管理费,1种为1万2000美元,2种总计为2万美元(1万2000美元+8000美元),3种总计为2万4000美元(1万2000美元+8000美元+4000美元)。此外,作为版权管理密钥的发行费,每部机器征收0.1美元,每张光盘征收0.02美元。另外,管理密钥每受理一次,就要另外收取500美元的手续费。
索尼、东芝恩怨起源
家电领域一次重要的标准之争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1975年SONY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家用录像机——β录像机。一年后,JVC公布了同β标准相抗衡的VHS标准,因为VHS的方案使用的零部件更少,成本也比SONY的方案更低,并争取到了松下的支持,依次彻底击败了SONY的β录像机。
市场决定命运的另一场经典的标准之战中,SONY也成为了主角,这就是SONY的MD。在音频的领域,最具革命性、最有影响力的两种产品磁带录音机和CD都是SONY的大手笔。但是磁带机在操作和音质上太差,CD又不能录音,体积太大,于是SONY推出了MD,但是这时候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娱乐时代的大潮也滚滚而来,MD彻底被MP3击溃。
这两次消费电子领域的标准大战中,SONY都被市场无情淘汰出局。实际上,SONY早就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风险,因此在DVD标准的竞争中,采取了规避风险的做法,在标准制定时,和自己的对手先坐下来谈判,最后DVD标准统一了,东芝最终借助华纳在好莱坞的地位,使SONY不得不投降。
Blu-ray Disc(蓝光光盘)到来,又一次成为SONY一雪前耻的大好机会。利用405nm蓝紫色激光,使光盘的单面容量提高到27GB,随后公布了BD录像机标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此次蓝光阵营中就没有东芝的名字。
在新一代光盘的开发上,作为在DVD领域的老大,东芝认为新一代DVD应该建立在DVD已有的技术基础上,强调同DVD的兼容和过渡。东芝这么做,完全值得理解,毕竟这样做可以使东芝在新一代光盘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但是作为当年DVD大战的彻底失败者,SONY就完全不能容忍东芝的做法了,因此SONY主张新一代DVD的应该彻底和DVD决裂。
DVD论坛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的17个成员中,响应者云集,但是在东芝主导的DVD论坛中,BD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谈何容易,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同东芝彻底翻脸。但是他们敢于公然挑战DVD联盟的深层次原因还在技术上。在新一代光盘的开发上,蓝光在技术上无疑是领先的。挟技术上和队伍上的优势来势汹汹的BD,令东芝处于被动局面。
东芝携HD DVD反击
2002年8月29日东芝联合NEC向DVD论坛提交了新一代DVD光盘规格,新一代DVD光盘。当时的名字为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现在已经叫做HD DVD了。
从技术上看,HD DVD和BD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与DVD的兼容性。因此,从生产成本上和销售价格上,具有优势。单纯从技术上讲,BD处以绝对的领先,无论是容量,还是NA值、坑迹的长度、轨道间距、保护层厚度,BD的技术都是先进的,但是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先进的技术,需要较高的实现成本。
由于BD使用了波长为405nm的蓝色激光和0.85的激光聚焦物镜,因此无法和DVD兼容,必须投入全新的设备和生产线,生产成本将非常高昂。反观HD DVD,盘片由两张厚度为0.6mm的底板粘贴而成,其中保护层为0.6毫米,同现在的DVD相同,由于HD DVD采用开口率为0.65的物镜,一方面可以和DVD保持兼容;一方面还可继续使用DVD光盘生产设备,生产成本较低。
而HD DVD与DVD相兼容的盘片结构设计,让光头的设计难度大幅降低。此外,由于BD采用的在1.1mm厚的底板上覆盖0.1mm厚保护层的结构,通过使用厚度仅有0.1mm的保护层,虽然减少了由于光盘摇动而产生的失真,提高读取质量,增加记录密度,但是由于覆盖层变薄,光盘的耐伤抗污性能随之降低,为了保护光盘表面,不得不在光盘外面增加一道光盘盒。这也增加了BD光盘的生产成本,并加大了薄型驱动器的开发难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因素是决定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Blu-ray与HD DVD各有特色
2003年11月,DVD论坛批准了HD DVD标准,这次批准的是HD DVD-ROM的标准,即用于播放高清电影的播放机标准。由于DVD论坛最高理事会的成员大多数是BD成员,因此实际上HD DVD是获得很多BD成员支持才通过的。特别是作为BD创始人之一的三星电子投了关键的赞同票。
两大阵营对新一代光盘产品的切入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光盘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只读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擦写型三种。只读光盘,也做ROM,光盘中的内容在光盘生产时就已经确定,盘片一旦制成,其内容不可改变,只能读取。主要用于视频盘和数字化唱盘以及各种多媒体出版物,特别是电影,好莱坞电影制片商需要的就是这种,对应的硬件产品是光盘播放机。
和录像机比较,相当于放像机,不同的是,放像机所播放的磁带也可以用来录制其他节目,而只读光盘不能用来录制别的节目,只能播放已经录制好的电影节目。与此相对应,还有可以录制节目的光盘。根据性能,还可分为一次写入型(Recordable)光盘和可擦写型(Rewriteable)光盘。一次写入型光盘买来时为空白盘,可以分一次或几次对它写入数据,但写入内容以后不能再进行修改,等于变成一张只读光盘了,一般可用于资料的永久性保存,也可用于自制多媒体光盘或光盘复制。
2002年2月19日发表的新一代光盘BD的统一规格0.9版和2002年6月份开始正式对外公布的BD 1.0版,实际上是可擦写型光盘的标准,按此标准生产的机器只是可擦写型的光盘录像机而已,和播放HDTV电影的播放机是不同的产品。
而首次批准的HD DVD标准,就是用于播放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BD的光盘容量相对于HD DVD而言要高,对于HD录像机来说,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电影播放机,只要能满足电影的长度要求即可。从目前的整个世界市场状况来看,人们对HD电影的光盘播放机的需求远远要比HD电视节目的录像机要迫切,HD光盘录像机市场需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HDTV节目,没有HDTV节目,在高清晰度的录像机又有什么用呢?而HD DVD播放机要解决的正是HDTV节目的问题,有了HD DVD,人们就可以看到精彩的HDTV电影,而这些节目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通过当地的数字无线、有线、卫星电视才能收到。
从2002年5月发布BD1.0 版标准之后,到2004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BD尽管不断有新的录像机上市的消息传来,但是有关BD播放机的标准一直没有任何进展。这其间,2004年1月28日惠普和戴尔正式宣布加入BD阵营,稍后的3月份TDK宣布加入BD阵营,规模扩大为13名成员。
2004年,BD和HD DVD不约而同地确定H.264/ MPEG-4 AVC和WMV9为视频编码标准,比如2小时的HDTV节目,如果使用MPEG2最小只能压缩至30GB,而使用H.264、WMV9这样的高压缩率编解码器,在画质丝毫不降的前提下可压缩到15GB以下。2005年2月底,DVD理事会批准了HD DVD最后一种产品HD DVD-R的1.0版标准,至此,HD DVD三种标准全部完成。随后又公布了一中8厘米的规格,相当于DVD的D9。
规格难统一 标准大战一触即发
经过双方阵营的多次协商和谈判,最终都难以达成一致,DVD标准大战在所难免。
HD-DVD和蓝光之间的恩怨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搞得消费者都有些烦躁了,在消费者心中似乎都不想去理睬相关的新的消息,甚至消费者都已经有放弃的念头了,当初的时候各自支持一边还能有一些理性选择,但是现在似乎格式之战开始演变为具有政治性的商业活动了。
格式之战在无休的进行着,而有些当初的支持者已经逐渐的开始失望甚至表示开始支持两种格式,HP就是一个代表。HP早期支持蓝光阵营,但是因为蓝光没有在有关拷贝管理的执行方面给出明确的答复,其决定不在孤注一掷,开始宣布支持两种未来的格式。
这种变动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如果当一家电影公司表示他们将支持两种格式的话,那么多半是因为他们想为自己的电影出两套光盘。如果当一家公司像HP那样表示支持两种格式的时候,这可能就会让外界有些迷惑了。难道HP要分别销售有不同光驱的产品,还是意味着HP不希望是任何一方的支持者,不想和任何一家有金钱上的往来?
更滑稽的事情就是蓝光和HD-DVD因为成本的关系,任何一个都没有成为最后多媒体所采用的真正的标准。目前,这两种格式对于制造相应的媒介载体以及播放器来说实在是有点昂贵,再加上因为架构以及产业上的原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推迟,两者都还没有确定。
我们不由得要为Blu-Ray和HD DVD叹气了,打了这么久了,如果只是昙花一现,是不是真的很滑稽呢?科技产业永远都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Blu-Ray和HD DVD今年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