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终端浏览器:需要?不需要?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5-27 12:00:00转载

云计算市场上的厂商

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包括IBM、Google、亚马逊等知名企业提出来云计算的概念。在“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鹏(《走进云计算》的作者)看来,这些企业在提出云计算概念的时候,往往依据自己已有的技术基础和自己商业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角度的云计算模型。有强调端和云的,他们的提出推动了整个云计算的概念明确和出现。

在云计算市场,Google和微软又站在了对立面。Google应用引擎(Google App Engine)和微软的Live Mesh为开发云计算应用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平台。

Live Mesh是微软推出的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同步和设备管理平台。不像微软过去的那些同步解决方案,Live Mesh把用户数据的原版拷贝保留在这家软件业巨头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用户就能从与互联网相连的任何设备访问最新版本的文件。这一记重拳显然针对的是Google。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微软在倡导云计算方面似乎落后于Google,但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两者的实施机制实际上大不相同。客户将来得确定哪种云计算方案最适合自己;同样重要的是,独立开发商也要做出这种确定。

在传统的计算模式中,使用应用程序来创建文档(无论这是打字稿、电子表格、数据库还是其他什么)。然后,你需要保存文档时,应用程序就把它交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会在本地存储设备中以文件的形式保留一份文档拷贝。

Google的模式却截然不同。在这种模式中,云计算环境自始至终是计算机。因为用户不需要维护任何磁盘或者磁盘卷,所以也就不需要“文件”或者用来保存文件的文件系统这种人工概念。持久性存储概括为一种抽象概念:只存在应用程序及相关文档,没有别的。

Google品牌的云计算还有其他优势。因为应用程序存在于云计算环境中,所以根本不需要安装什么,也不需要管理什么升级程序或者安全补丁。实际上,用户完全摆脱了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所有日常交互,而这种交互却是传统桌面计算体验的特点。当然,服务器底层运行着某种操作系统,负责运行Google的诸多应用程序;还有某种有组织的存储系统。但这些仅仅是技术细节,不需要用户操心。

明白其中的奥妙了吗?难怪Google让微软坐立不安。你不需要操作系统,就可以运行Google的应用程序,也不需要购买。甚至不需要安装应用程序。Google模式促使用户忽视过去25年来一直是微软赖以生存的每款应用程序。

微软表示“这没什么,两家厂商在这个云计算市场可以玩一把。”但微软不会学Google的样,尽量淡化桌面软件的重要性;这么做的话,无异于自己认输。Live Mesh而是旨在按微软一贯的方式来提供云计算的优势。

有了Live Mesh,你的文档永久存在于云计算环境中,但它们以文档和文件夹这种熟悉的格式而存在。另外,云计算环境中的每个对象在Mesh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设备上都有“端点”;在Mesh中,内容拷贝都镜像到了本地存储设备上。

对用户而言,这种细微差异很重要。较之于Google有点看不见摸不着的文档,这些同步的文件和文件夹却是实实在在的对象。虽然能够访问Mesh的任何设备都能立即获得这些文件和文件夹,但最终控制它们的是位于云计算环境边缘的设备,而不是处于中心的服务器。另外,用户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桌面软件来创建、改动、管理及组织这些文件和文件夹。

显然,这种模式极其吻合微软的软件世界观。用户获得了云计算的持久性和普适性,不过又要不断购买传统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恰恰也是Live Mesh模式的最大缺点,因为Google是免费提供应用程序。但微软正在迅速习惯于与免费软件进行竞争。不妨考虑微软最近推出的Equipt软件包,它捆绑了Office 2007和采取订购模式的辅助软件,确定价位时考虑到了关注成本的客户这个群体。对微软来说,克服客户的节俭习惯也许就是调整自己的许可内容这么简单。

相比之下,Google面临的处境比较困难。虽然其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缺乏像微软Office这些桌面软件的高级功能。正由于如此,它们不可能让支持Office的忠实拥趸:“高级用户”改变立场、转身投向Google。另外,企业客户可能对这种想法有所顾虑:主要在云计算环境中、而不是在本地驱动器上保存及管理文档。

简而言之,Google的云计算方案是革命性的,微软的云计算方案却是演进性的。 Live Mesh迎合的是现有用户,这应当比较容易打动人心。不过,Google的发展势头又是不可阻挡的。

眼下,客户可以自由决定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独特的工作流和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开发商面临比较困难的选择。它们是跟从Google走上“纯”云计算这条道路(其中的文档和应用程序完全存在于云计算环境)?还是听从微软的劝告、把数据推送到云计算环境,同时又依靠传统桌面应用程序来创建及管理数据?

Google应用引擎的开发工具包(SDK)已发布;微软承诺不久也会发布Live Mesh的SDK。对期望把计算进一步推向云计算环境的开发商而言,眼下最要紧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种云计算环境?

云计算时代下的浏览器

在王鹏看来,云计算的发展,得益于网络的进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于网络带宽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人们也不太可能想到云计算概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伴随着进入了网络宽带的时代,云计算技术真正的走向前排。

网络技术的进步,对云计算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逐渐的把计算能力又集中到了的数据中心(机房)。

网络技术发展的初期,其主要作用是传送信息。到了云计算时代,网络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送信息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已。王鹏认为,在云计算时代,网络应该至少要传递以下三个东西:一个是信息,一个是计算能力,一个是服务。

云端服务的完善,即要依靠硬件技术和设备,也依靠云端的人。但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去认识云端服务背后的“服务员”,云端服务会在用户在使用软件的时候,把功能的有效性、易用性顺畅地体现出来。

网络从传递信息的功用转换到提供运算计算服务,是一个循序渐变的过程,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而来的。

网络出现、发展以后,浏览器成为了人们在进行网络交互和应用的统治者。现在,通过浏览器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网络操作:可以在网上收E-mail,可以看多媒体的视频,可以玩游戏。王鹏说,浏览器现在已经成为了用户和云端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

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也曾表示,当一切服务走到云端后,浏览器的功能会渐渐取代操作系统,“浏览器就是未来的操作系统”。

Google在2008年9月推出自家浏览器Chrome。李开复就Chrome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过时的系统”,“浏览器就是未来的操作系统。”

Google将所有服务都架构在网络,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云端”。包括搜索、电子邮件、甚至办公应用等等,一切都在网络上进行。因此当Google在2008年推出Chrome浏览器时,也被解读为要藉此做为该公司云端服务的起点。

李开复说认为,未来的计算机只要问有没有好的浏览器。就像是当初Windows取代DOS,现在浏览器也是扮演相同角色,所以Google没有必要做一个已经渐渐过时的系统。15年前有95%的应用是在操作系统上,现在则已有95%都在浏览器上。

当初微软在布局Windows操作系统时,寻求很多应用程序开发者合作,要让使用者在Windows上可以得到更多应用。而现在Google走的也是类似策略,积极耕耘开发者社群,并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让外部开发者都可打造应用,同样也是扩充平台丰富性的做法。

不过,李开复也说,目前还不太可能直接跳过操作系统,一打开计算机就是浏览器,只是重要性相较之下会越来越低。毕竟还有些应用仍然需要操作系统,例如像PhotoShop、在线游戏等应用,还无法在浏览器执行。

【非浏览器终端的存在】

浏览器在云计算中,是必须存在的吗?

云计算时代下,很多厂商非常看重浏览器的功能。

Google表示,云运算服务必定会在未来几年受到网络使用者与企业的青睐与选用,而决定因素的关键是浏览器、网络付费机制与应用服务。

“云端运算及其衍生的网络服务必会受到网络使用者青睐与选用,”Google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表示。原因即在于市场环境不景气,以及因特网日趋普及。但他也提醒,前者成立的三项关键条件:网络浏览器的数据交换标准必须符合国际规约、电信营运商提出足够吸引人的网络资费方案。另外,以网络和手机为基础的应用服务也必须到位。

在王鹏看来,浏览器在云计算中并不是必须存在的。

如今,还有大量的非浏览器的终端设备存在,比如们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这些终端。就目前的技术来讲,一般都不会有浏览器的存在。而这些终端,仍然对云计算有很强的需求。诸如家电这类的非浏览器终端,可以通过云来实现对它们的控制,从而大大的提升智能化应用。王鹏认为,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服务对象,除了通过浏览器、PC机来对用户提供服务之外,还有大量的非浏览器的终端,仍然是云计算需所要服务的对象。

对于浏览器的功能,王鹏有自己的观点,他基于浏览器对于云操作系统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如下图):

在上图上,上面两个操作系统是有浏览器的,第一种是重型操作系统,这种重型操作系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PC机,利用大量的本地操作、本地控制和本地网络传输,所以它需要有一个重型的操作系统,来实现对大量本地操做的控制。

第二种是新型操作系统,这类操作系统可能只需要启动一个浏览器的内核,用户通过浏览器来完成大量的操作。在本地就不再做更多的存储和管理,所有的工作更多地放到了云上面。

以上两种操作系统都是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

针对非浏览器的设备,适用它们的就是“超轻型操作系统”。这类设备它不需要浏览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控制功能。它将其控制台传送到云端,然后云端通过智能程序对它进行处理以后,将控制指令传递给开来,完成对非浏览器的终端的智能化的控制。运行这种终端的操作系统,其自身功能可以非常弱。

王鹏认为以后的云终端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首先是重型操作系统的云。很多用户基于自己的考虑,不会放弃现有的操作系统和他的PC机。

其次是专用的云终端。其终端的功能非常弱,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浏览器的操作。这是二分天下。

最后是非浏览器的云终端。非浏览器终端的特点是一般自身的计算能力弱,数据存储量少,功能无法实现动态的升级。这种终端不具备现有的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的特性,但是它们仍然需要云端向它们提供计算能力、存储,从而实现的非浏览器终端的智能的提升。然而,在应用了云计算以后,这种终端的模式可以智能化提升,并且还可以进行动态的变动。

非浏览器的云终端,可能是今后除了PC这一端的云之外的另外一个产业机会。这种终端需要一个智能系统,它需要实现智能,它需要的是海量数据的分析,需要高性能的计算,以及对信息的检索能力,有了云计算以后,云计算系统能够大大的提高这种的终端智能。使非常简单的终端,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功能。而且,这智能的云家电,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能也给很多创业的公司提供了一些创业的思路。

王鹏认为,云计算能够提高终端智能化程度,对终端智能完成以后,云计算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云系统,今后可能会出现云空调、云冰箱、云微波炉,甚至在工业控制领域会出现云控制系统。云计算的出现使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在传统的弱智能终端上能够得以实现,为大量的应用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云运算方兴未艾的2008年

2008年,除了Salesforce.com没有太大的动作外,几乎所有软、硬件厂商都拼了命在叫嚷云端服务市场,即便现今的云端服务市场仍显朦胧。

2008年前甚少人关注云计算服务。尽管Google、Yahoo奇摩等厂商早就开始提供网页邮件(Web Mail)等在线应用服务,但在2008前,还真没有人把上述服务视作云端服务,当然,也没多少厂商向市场大力宣传云运算(Cloud Computing)这个概念。

众人皆对云计算表示兴趣。在台湾,最早提出云计算这个概念的应该算是Google在2008年1月宣布与台大、交大等学校合推云计算服务,紧接着 Google之后,微软与Yahoo奇摩皆表示其计划透过合作等方式,培育云计算人才,甚至是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云端服务,看到上述厂商积极于鼓吹云计算及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SaaS)后,IBM也不干示弱地表示其可协助企业部署云计算技术架构的数据中心,想当然,IBM的竞争对手惠普(HP)亦表示其也有此能力。同一个时间点,趋势科技(TrendMicro)等安全厂商也对外宣布将于2009年推出信息安全的云端服务。

厂商多未具体说明云计算服务内容为何。截至2008年中期,除Google、Yahoo奇摩等开始参考Hadoop等云计算架构重整信息系统架构,以及早就开始提供网页邮件服务外,上述厂商多半未明确指出其端出的云计算或服务的菜色为何。

直至网威(Novell)及红帽(Red Hat)等Linux业者宣称其可协助上述厂商部署低成本的云计算架构或服务后,一切才开始比较明朗。举例来说,IBM台湾除表示其可协助企业部署内部的云服务外,亦计划提供政府云计算平台、培训云端、企业云端和服务代管云端等四种云服务,而台湾微软除宣布透过合作伙伴推CRM Dynamics 4.0服务外,亦表示其将积极于向台湾的学术单位与独立软件开发商(ISV)介绍微软的云端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等。至于趋势科技与赛门铁克等厂商则开始透过云端运算机制优化自家产品服务。

当时,有人看好,就有人唱衰。除自由软件基金会创办人Stallman认为云计算是件蠢事外,甲骨文共同创始人暨执行长Larry Ellison亦在参与Oracle OpenWorld 2008时表示,软件及服务的市场有限,以及其未看到云运算有何具体可行的营运获利模式。

云服务的未来样貌不明。虽然软硬件厂商从2008年初即开始大力宣广云计算与软件即服务等观念与可能的技术应用,在企业市场这块,尤甚如此。

云服务促发外包与精简型计算机(Thin-Client)市场。基于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基础建设与员工作业习惯改变不易等考虑,即便软硬件厂商积极于向企业市场推广云计算服务,企业比较可能买单的是外包或者是部署精简型计算机等有助于集中化管理的信息软硬件设备。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