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音视频首款正式产业化芯片诞生!

互联网 | 编辑: 2006-06-02 00:00:00转载

4年前,海信就这样进入了电视芯片的设计领域,那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漠”———整个中国没有一块自己生产的家 电芯片,自主知识产权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他们自己,除了信心,一无所有。“国外大公司能够做到的,我们自己也一定可以”,是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

    一个中国家电制造企业———海信;11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一群起步之初对芯片设计几乎一无所知的新手……

    4年前,海信就这样进入了电视芯片的设计领域,那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漠”———整个中国没有一块自己生产的家
电芯片,自主知识产权更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他们自己,除了信心,一无所有。“国外大公司能够做到的,我们自己也一定可以”,是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

    4年后的今天,他们为这片“荒漠”带来了第一块“绿洲”,当初的信心也已经凝结在了完全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枚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上,变成了“信芯”。

    这枚采用国际先进的0.18umCMOS工艺进行设计、生产的芯片,电路间线宽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五百分之一;在比饮料瓶盖还小的面积上,集成着200万个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肉眼要分辨它们,至少要放大1亿倍至2.5万平方米;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中,“信芯”被认为在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获得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压在心里4年的一口气吐出来了。”“信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海信技术中心上海ASIC开发部部长战嘉瑾在研发完成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相信不仅是战嘉瑾,不仅是那个年轻的团队,甚至也不仅仅是海信这家企业,“信芯”的诞生,一定让更多的人生出了这样的感慨。因为,在终结中国电视没有“中国芯”的尴尬的同时,人们更从中看到,依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进而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中国民族工业而言是一条完全走得通的道路,“信芯”榜样般的存在,带来了“信心”。

    中国彩电一定要有中国芯

    事后的回顾总是顺理成章,甚至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但4年前,当特立独行的海信毅然决然地进入芯片研发领域时,它面临的抉择则要复杂、困难得多。

    芯片,是电视中最为核心的技术,所有整机技术开发都先天地受制于芯片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芯片的水准直接规定着整机的技术水准。但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彩电行业,长期以来却一直靠进口获得芯片。直到2004年,当我国境内彩电年产量达到了7000多万台,已经成为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最大电视生产国时,我们依然没有一块芯片是自己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芯片研发我们的基础太差(专家评估,在这一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有10到15年)。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中国优势明显。因而依靠出色的制造成本控制,购买芯片进行生产,比投巨资进行一场看不到希望的研发“赌博”,显然要更经济、更合算、甚至更理性。但是,海信却不愿意进行这样的“计算”。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眼中,中国彩电业有着另外一幅迥异的图景: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彩电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本土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很快消失殆尽。更可怕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芯片的集成度将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将来都会被集成到芯片中,“中国彩电企业干的活就是把芯片焊到电路板上,装上外壳,那时候,中国彩电产业将彻底沦为整机组装的车间,毫无竞争力可言。”

    4年,信心成就“信芯”

    当然,海信深谙这一决策之中蕴含的巨大风险。芯片研发那巨大的资金投入,极高的失败几率,都可能使海信在付出金钱和时间之后,一无所获。

    但海信依然只身投入了电视芯片的研发,在周厚健看来,“投入芯片的研发风险很大,但不投入的风险更大。”

    专家介绍,电视机的核心芯片有三种,分别是接收与解调芯片、解码芯片和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前两种芯片有完整的标准规定,相对容易。而视频处理本身是一个可以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过程,无标准可言,因此,这块芯片的设计全靠企业对技术、对市场的把握,是电视芯片中最具开发意义,同时在开发设计上也最见功力的。

    志在终结中国彩电“无芯史”的海信,最终选择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现在回顾4年来走过的1000多个日子,战嘉瑾和他的团队认为,“这4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坚定信心,不断证明自己的过程。我们要证明自己可以搞芯片设计,同时,我们更要说服别人,让他们相信我们。”

    为了获得更良好的芯片开发环境和资源,海信将芯片研发团队派驻上海,在上海科技城的大楼里设立了ASIC开发部。然而,就是在这个挂有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牌子的大楼里,战嘉瑾们依然是孤独的,没有人做类似的工作,更没有人相信这些从企业研究室里出来的年轻人,能做成这件事情。

    但是,就是凭着一股信心,一股青年人特有的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热情,这些芯片设计的门外汉,在上海一边学习基础知识,一边自己摸索着进行设计。到2002年11月,历时近两年,他们成功完成了一块试验室芯片的设计。“它的成功对我们意义太大了,说明我们的设计方法是对的。”战嘉瑾回忆,那是个晚上,从实验室出来,他们特意买了鸡腿和啤酒庆祝。

    然而,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研发中,他们这种自信受到了一次最为严峻的挑战。开发部副部长何云鹏说,那是在2003年底,所有的设计在计算机上都验证无误,但一上实验就没有反应。整整一个月没有查出原因。“当时真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不行。那真是绝望啊,散伙的心都有了。”何云鹏说,“当然,后来还是找到了症结,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但那确实是一种煎熬性的考验,而冲破迷局后的快乐也往往就在其中。”

    与其说是突破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倒不如说是突破了一个心理上的瓶颈。从那之后,芯片设计在战嘉瑾、何云鹏们眼中都顺利得“不值一提”。把设计方案交给工厂生产真正的芯片叫“流片”,他们是一次流片成功,而国外大公司一般最少都要“流”两三次。其实,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是日复一日苦行僧般的“看电脑———写代码———跑仿真”的枯燥工作;是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论;是连续一个星期近乎神经质的不眠不休反复论证……

    “我们必须成功,因为流一次片就要投入100万,我们没有退路,我们这帮人4年的心血就在此一搏了。”虽然是事后的谈论,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当时肩负的巨大压力。毕竟,在寂寞中度过的4年,对每一个年轻人而言都无比宝贵———它不仅仅是1000多个日子的孤寂与汗水。

    “信芯”带来什么

    安装了“信芯”的电视,终于通过了最后一道验证的关卡———“可靠性实验”,42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24小时开机检测。2000多台产品已经投放到了青岛周边市场进行试销,顾客反映良好。而7月2日,装有“信芯”的海信电视将全面量产……

    在4年前,当海信做出这一决定,当战嘉瑾们在上海寂寞前行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国电视无芯的历史会在他们手中终结,将近15年的技术差距会被他们用4年赶上。由于是自主研发,“信芯”的成本比国际同类产品要低20—30%,这样无疑将使中国彩电更具竞争力。同时,它使中国彩电企业摆脱了受制于人的状况,真正拥有了产品开发主动权,从而终于有契机走出产品同质化、恶性价格战这些过往挥之不去的梦魇。

    然而,对于海信而言,这4年的收获最大的并不是“信芯”这款芯片,是“信心”。这段经历让他们坚信,中国民族工业完全有能力突进到产业链的上游,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智慧掌握核心技术。

    现在,这个年轻的团队已经投入到了新一代芯片的研发之中。“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中国的芯片产业会在世界上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战嘉瑾说。

    文章来源:sinoces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