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博客:柯达柬埔寨之行第一夜

互联网 | 编辑: 范耀华 2009-09-10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应柯达中国公司的邀请,今天我跟随一个由国内知名摄影家、摄影教育工作者、摄影类媒体负责人、职业摄影师组成的采风团前往柬埔寨,开始为期5天的柯达专业胶片体验采风之旅。与以往参加的由厂商组织的新品体验/采风团不同,我们团里几乎没有以往常见的媒体或企业的行政、销售

柯达柬埔寨之行(一)

应柯达中国公司的邀请,今天我跟随一个由国内知名摄影家、摄影教育工作者、摄影类媒体负责人、职业摄影师组成的采风团前往柬埔寨,开始为期5天的柯达专业胶片体验采风之旅。与以往参加的由厂商组织的新品体验/采风团不同,我们团里几乎没有以往常见的媒体或企业的行政、销售人员,而全部都是由真正的摄影者组成。由于体验的产品是柯达的专业胶片产品,因此象我这样几乎只专注于数码影像的摄影者成了绝对的“少数派”——用柯达中国公司的话来说,把我列入邀请名单就是希望能够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数码影像用户角度来体验与了解传统胶片产品尤其是专业胶片产品的独特魅力。

由于团队由北京出发,因此今天一大早我就从虹桥北上,在首都机场与队员们会合,接着我们再坐班机从广州出关,最终达到柬埔寨首都金边。今晚,我们会在金边度过到达柬埔寨的第一夜,然后明天一早便前往柬埔寨北方城市暹粒,接着便一头扎入吴哥开始摄影工作。

我们的团队连同柯达公司的陪同人员一共只有12人,但是堆在首都机场候机厅里的摄影包着实令人吃惊。我们这个团队里,每人至少带有两台相机,很多老师带着120甚至更大画幅的专业相机。由于普遍是贵重的摄影器材,这多摄影包却鲜有托运的,每个人都得把器材背在身上。

这是我的摄影包——我的装备大概算是全队中最简单的一个。为了这次吴哥之行,我带上了如下装备:

索尼α550相机外加索尼DT 18-200和DT 50 1.8 SAM镜头各一支。这套DSLR组合是用来每天的博客写作以及记录一些旅行中的花絮。当然,我也会抽空把索尼α550的评测报告的样张拍摄掉;

美能达α-9胶片单反机身一台、美能达70-200G镜头、美能达20-35镜头、美能达24-105镜头。这套装备是用于体验柯达的专业胶片产品。不过我之前并没有什么使用胶片相机的经验,因此只能临阵磨枪,前一天晚上刚刚下载了α-9的使用说明书,今天在班机上拿着真机(北京同行的朋友借给我的)学习操作。

柯达柬埔寨之行(二)

柯达中国按照团员事先提出的要求,分发给每人一个这样的胶片防x光密封袋。由于我并不了解胶片机的使用,所以在朋友的建议下向柯达中国申请了专业反转片、专业负片和一些黑白胶片。而其他摄影者的袋子里还有120和大画幅的专业胶片产品。



在候机厅内,我环顾了一下团里的各位老师们,手中的器材果然能让人大开眼界。只是看多了以后,我不得不请求柯达公司的MM让我再看一眼柯达最新的数码相机产品以便让我确认自己的确是在一个2009年的摄影团而非身处于某个公元1999年的摄影采风团内。




柯达柬埔寨之行(三)

相对其他团员纯粹的摄影体验任务,我的这次柬埔寨之行实际还有另外一项内容,那就是对摄影团内的各位前辈、老师们进行专访,主要话题是请这些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专业摄影师谈谈对胶片产品在数码时代生存与发展的看法。柯达方面提供了一个话题列表,不过我并没有打算很机械化的找每位老师去面谈——这样的话题完全可以在闲聊中就搞定了。

幸运的是,我准备专访的第一个对象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宿志刚老师整个下午就一直坐在我的座位旁边。而我刚好正在那边一边利用α550机身比对,一边埋头琢磨α-9的操作,于是我们的话题就很自然的从这两台相机展开了。

记得我当时用α550拍摄了一张机舱内的照片,感光度上到了iso1600,回想起柯达中国下午给我的那包胶片里最高感光度的不过是黑白的400,因此我很自然的问宿志刚老师胶片机怎么拍摄这样的场景。宿老师没有笑话我这个实际很小白的问题,他和我谈起曾经为舞台摄影而动用的专业1600度胶片——“胶片也有iso1600的,不过使用的人很少,市场上也很少见,而且我感觉画面颗粒也太大了一点。所以,的确还是数码相机方便!”

柯达柬埔寨之行(四)

我原先以为团里的这些老师前辈们都会是胶片的死忠,不想宿志刚老师很爽快的告诉我他现在也基本都用数码了——胶片当然依旧使用,只是不再成为主力器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宿志刚老师在谈到胶片和数码优劣时那种既怀念又坦然的神情。用他的话来说,使用胶片,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胶片在大画幅方面依然有着画质与成本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出于一种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他笑着说,不比我这样直接从数码相机开始进入摄影领域的新人,从他年代过来的同龄人尽管现在也乐意享受数码影像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但同时也会深深怀念那种使用胶片拍摄所特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创作美感。对宿志刚老师来说,现在的数码影像可能只是他工作的工具,而胶片则已经升华成某种很个人的,很精神层面的享受。

宿志刚老师并没有和我谈太多技术方面的东西,相反的,我们的话题很快的延展到胶片和数码之外,谈到有关柯达以及所有传统胶片厂商的未来发展策略上。宿志刚老师认为,在这样一个数码化的时代,如果还要坚持把胶片产品当作某种大众化的产品来推广显然已经是不合时宜的。对于普通大众,最适合他们的产品就应该是数码相机、数码冲印。而胶片产品呢,将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的,较高应用层次的东西——可以说,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沙龙式的“准奢侈品”。宿志刚老师笑着对我说,柯达不妨在未来搞搞某种会员制度,向那些有钱又有闲的高级摄影爱好者进行这样的宣传:数码影像是大众化的产品,而胶片更能体现你的独特品味和高雅情趣。

我们颇有些兴奋的凑在一起替柯达算账,比如一位专业胶片会员的年费是多少多少,他每年的胶片、冲印、展出、交流一条龙服务所需花费的支出又是多少,而柯达公司能够从中获得的利润又有哪些。如果在北京,在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这样的“专业胶片高端用户沙龙”,柯达的盈利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等等。尽管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戏虐的成分,但宿志刚老师所提出的胶片在未来将逐渐变为小众、更加注重高端应用的理念还是展露无疑。我特别支持宿志刚老师所说的,未来柯达对于专业胶片的服务应该采用“一条龙”方式的意见,即高端用户购买了柯达的专业胶片后,他等于也一并购买了胶片的冲洗、印制甚至是装裱等一系列服务。柯达的高端消费者不用再为“专业胶片去哪里冲印”或者“冲印质量到底有没有保证”这类的问题烦恼。

尽管只是在飞行中的简单交流,但与宿志刚老师的一番对话让我受益良多。看起来,我这个有关于数码与胶片的访谈开了一个好局,我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找第二位前辈展开新一轮的专访了。

有关于行程本身,似乎倒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说明的,只不过国内航班国际航班都一如既往的晚点(理由都是流量控制),因此当我在飞机上整整呆了10个小时,吃了四份鸡肉米饭外加一份柬埔寨式焗面后,我与当地时间晚上11点半(北京时间2009年9月9日零点三十分)到达了下榻的金边大酒店。但悲剧的是导游说明天早晨5点就要叫早,然后5点半吃早饭,6点我们要出发飞往暹粒,真正开始我们的吴哥之旅。

所以,还有5个小时可以睡。

-待续-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