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联想制定战略和执行中的成败得失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6-21 10:37:00转载

2006年6月17日中欧管理论坛-“高朋满座”的第三次活动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代表处举行,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是联想集团创始人,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以下为柳传志先生的演讲实录:

  柳传志: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战略与执行,联想体系公司非常重视战略制定,我们早在90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关于想着打还是蒙着打的问题,后来联想又逐步完善了我们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一直把定战略放在管理一个负责核心的位置。今天我想介绍一下以联想集团故事为主线,来谈谈我们制定战略和执行中的成败得失。我先把架构说明一下:联想集团和联想体系是什么关系,中间蓝的写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下边是联想集团,再下边是2000年以前,2000年以前没分拆,我又当董事长,又当CEO的时候,联想控股公司和联想集团实际一个董事会和一个管理层。那时候有故事,就是联想集团的故事,上边两个蓝的是两个股东,一个中国科学院占65%股份,一个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占35%的股份,我要讲的故事里边发生在黄的这块,但是黄和蓝的一回事,再看2000年以后,联想就做了一次分拆,分拆以后,我主要跑到中间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在那儿工作,在那儿当总裁,下面有五个黄框,这个通过联想控股下面的子公司,第一个联想集团。第一块联想集团,我在并购IBM以前,我是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后边发生的故事主要指这儿的故事,所以我今天这个案例都跟联想集团有关发生的事情。

  我在介绍中没有什么理论,完全讲的具体案例,就是这些故事。把这个案例串起来讲也是头一回,我没有整理的很好。

  第一个阶段的故事是在2000年以前,那个时候我当CEO的时候,联想集团的战略是怎么回事。在2000年以前,联想的战略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如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愿景,就是我们到底要向什么地方去,一个战略路线,我们把战略路线的意思到底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了到这个地方去,我们干什么。第三部分是当年的计划,当年具体的战术步骤,到底怎么布置,要遵循的粗线条的战略路线。战略路线说做什么,我们下边就做什么,这是2000年以前。

  2000年以前,我们有五条战略路线,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对我们确实起到整个公司遵循他做这么一个作用,这五条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条在IT领域里多元化发展,这条对我们有用在哪儿?在IT领域里,我们在那个时候,我在领导那个时候,是既有硬件,也有软件。既做自制产品,又代理分销国外其他公司的产品,在这个领域里边全做的,那是我们历史上逐渐一年年这么形成的,这是我们一条。但是这条里更重要一句话含义是什么?非IT领域里我们坚决不做。因为在90年到2000年之间,有过两次国内的房地产高潮热,还有过证券市场的热潮,我们坚决没有混到里边去,使自己能够非常明确不沾他,这个我觉得是我们一个成功。我记得中关村的企业,在94年以前,卷到了,凡是做的好的企业,有钱的,卷到房地产里边的几乎非常多,像我们没卷进去的非常少。卷进去的实际在那时候都是吃亏了。这一条我觉得对我们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我们在93年的时候,也想炒把快勺到福州买地,后来我们停下来,研究我们图什么,到底想干吗,把这个研究透了,我们想把这个作为路线,后来凡是这样的事我们都不沾了。

  第二条,业务发展以国内为主,就是2000年以前,我这儿应该补充一句话,大家刚才看到我们那个黄块有五个块的时候,我们现在控股下边有房地产公司,如果大家有兴趣,为什么那时候不做,现在要做?到时候有人问这个问题,我再回答,这个跟这个主题没什么关系。

  96、97年的时候,96年是联想危机第一次在中国市场份额占到最大,排到第一。9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排兵布阵到东南亚、香港发展,然后伺机向世界市场进发,到97年夏天的时候,我带一个代表团,联想的管理层代表团到台湾去做访问,访问的时候看到当时台湾的计算机厂家研发能力非常强,生产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全是代工,全是做OEM,详细问为什么?就是他们在岛内没有一个保底的厂,要大品牌面向世界非常困难,他们就放弃做品牌的念头。主要在岛内做代工,当时宏基有大品牌的努力,但是当时那批宏基主要是失败的情况多,台湾企业基本都做OEM,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们在台湾日月潭临时开一次战略研讨会,决定我们干脆甭出去了,台湾没有岛内保底市场,迫不得已做加工,我们在中国有非常大的保底市场,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呢?实际世界上其他地区的PC增长量远没有中国快,我们不必向海外去,于是把兵力收缩回来,这件事其实做的非常对。所以很快我们在96年的时候,中国排第一的时候,市场份额占7%左右,后来收缩回来以后,到2000年前后已经排到28%、29%了,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路线。

  第三条路线所谓“贸工技”的路线,这个根据我们具体情况制定的,我们在84年办的联想,当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了20万,后来从来没有追加过资金,那时候我们一不懂管理,当时没有学,也没有钱,做研发基本的钱也没有,也没有风险投资公司,这种情况下怎么发展?我们当时选择的路等于先给外国公司做代理,给他们做代理的时候,向他们学习管理,学习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营销,什么是服务,等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确实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积累了资金,从那儿以后,到了90年,89年的时候,我们在香港办了我们第一个工厂,所谓贸工技有了这个继续以后。为什么要到香港办自己的工厂呢?因为在当时中国完全计划经济,我们想做,有了市场的门路以后,想自己做生产,国家不给我批文,因为当时计划部门,工业部的领导说,咱们国家有这么多生产线,何必再加你们这个,谁知道你们一定能做成呢。于是没有批给我们,没有生产批文。于是在那个时候,我又带了30万港币和香港两家公司合资成立香港联想,在香港联想办起了我们自己的生产加工能力。当时主要是生产主机板。到90年以后,国内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出国考察,看到我们真的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份额,这才给我们生产指标,所以我们又打回来在国内建了联想品牌的机器。所以,贸工技对我们是很适用的做法。至于现在很多高科技企业,认为根本没必要走这个路,那是很对的,因为现在有风险投资公司,各有各的具体情况,这个完全不能给其他公司做什么有特殊的经验,只是我们自己符合当时的情况。

  第四条,我们在当时着重发展了产品技术,这个技术在我们内部研讨的时候就分成两种,一种是产品技术,集成技术,一种就是核心技术,产品技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个成熟的技术,根据市场的需要集成起来形成产品打出去。我还举例子说明什么是产品技术。

  90年代初期的时候,中国家庭用的电视机彩电,大多数全都是日本的,到了90年代后半期以后,逐渐地变成了中国电视机厂家的,电视机占主流地位,那是为什么?有很多原因,其中中国电视机厂家突出注意了产品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电视机在日本的时候由于日本的国家电网电压比较稳定,所以电视机的电源没有必要花很大的成本精工细作,但是电视机到了中国以后,中国的电网电压不稳定,220V上下波动很大,因此电视机厂家只要在电源方面加强做好以后,电视机立刻波纹没有了。所以这种东西并不难,现成的技术,但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了改动。

  拿计算机举例子,当97年、98年互联网盛行的时候,咱们国家的老百姓买了计算机以后,想要上网的话要插一块卡,然后要装一套软件,然后要到电信机关登记这才能上网,而买了联想的千禧电脑,按一个键就可以上网,因为我们把卡和软件装好了,到电信机关登记登完了,买了就可以上脑。这有什么特殊技术?没有,但是就这一下,那年我们整个中国市场份额扩大了9%。现在我们每次推出的技术里边一键恢复,系统乱了按一个键就可以恢复,这个当然有一定难度,这个都对市场非常适用。电脑行业利润确实是越来越薄,在94年前后的时候,毛利率达到22%左右,到了96、97年以后就直线下降,现在我们国内竞争对手同行大概毛利占9%到10%,很低了,但是联想的毛利一直保持在14%到15%,实际就是特别注重产品技术的开发和推动,每用一个新产品总有一个带头的技术,半年以后可能被别人追上来以后我们再开发别的,在这个领域里一直领先。这个产品技术干吗用呢?我们不是只甘心发展产品技术,产品技术扩大了营业额,提高了利润,有了积累,于是我们就把这个钱开始向核心技术方面挺进。现在联想的技术部门有两套,一套是产品开发部,他是放在全系统里,跟销售是一个大体系,由产品经理决定我们研发做什么。另一套在联想研究院,就是为前瞻性的,为核心技术在做积累。最近两年来,联想推出了一个叫闪联,和很多兄弟企业推出一个闪联技术,把电视机、手机,其他的外围设备无限联在一块,不管你是哪个厂家,只要符合我们协议都可以联,国外跟我们抢这个标准,联想花比较大的力量,这都是产品技术存资金的积累。所以产品技术先行,在那个时候对我们是很重要的经验。

  第五个,97年以后开始注意资金运作,我们以前因为资金少,除了积累主要是银行贷款,到97年以后,我们注意把这个贷款融资改为扩股融资,这一做以后,注意了以后,联想由当时的30亿的市值发展到今天200多亿的市值,联想集团本身和联想控股母公司,都从中收回了大概有几十个亿,我们把这个股份摊薄以后都有很大的收获,这个今天不着重讲了。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