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Z 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拆解实测

互联网 | 编辑: 李昌--见习 2009-11-24 08: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3.5寸固态硬盘Colossus实测-1

经过近半年的改进优化,OCZ终于在上周正式发布了自己的首款3.5寸规格SATA固态硬盘Colossus。PCPer随后拿到最终上市产品进行了详尽的测试。

OCZ Colossus系列采用轻薄铝质外壳设计,尺寸146×101.6×25.4毫米,重约400克,容量上有120GB、250GB、500GB、1TB四种。标称的性能指标为最大读取速度260MB/s、最大写入速度260MB/s、持续写入速度220MB/s,“寻道时间”小于0.1毫秒,4KB随机读写最大IPOS分别为14280、16100、12300、13350,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150万小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Colossus的结构。实际上,它在内部是由四块独立的Indilinx控制器固态硬盘组成的,由Silicon Image公司的SI5923组建RAID。由于SI5923芯片仅支持两路RAID,因此OCZ使用了一种相当诡异的搭建方案:先在内部两两进行RAID 0组合,将两个RAID阵列再组成一个RAID 0。因此,在Colossus内部共使用了4颗Indilinx闪存控制器芯片和3颗SI5923 RAID控制器芯片。


Colossus开箱


拆解


内部组件一览:两块PCB、一块连接子板和外壳。

连接子板,提供两个“SATA接口”。事实上,这两个接口只是外观和SATA相同,其接口定义已经进行了修改,可同时传输两路SATA数据信号到右侧的两颗RAID控制器芯片。该板背面还有另一颗RAID控制器,将这两个阵列的数据再组成一层阵列。


两块PCB的正反面,每块都是两个独立固态硬盘的组合。

Indilinx控制芯片,尔必达缓存和东芝MLC NAND闪存。测试盘总容量250GB,使用了64颗4GB闪存,以及4颗总计128MB的缓存。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4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