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04 14:20:00转载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却很低。有数据显示,中国能上网查看信息的农民不到10%。农民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互联网具备信息量大、内容全面、查询方便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更快、更有效地让农民应用起来,提高农村信息化的服务水平,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是信息化大市场   

  近几年,石家庄市裕华区进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化试点和大面积推广工作,裕华区农村基本达到了村务管理现代化。简单说就是村民只要用手在触摸屏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查看村务公开、财务账目、科技致富等信息。

  与此同时,上述信息保存时间长、内容全面,想查什么内容,就查什么内容,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裕华区5年来坚持对农村信息化的不断探索和推进。这也让裕华区农工委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网络。

  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利用IT技术全面解决农民的对信息的急需。目前,裕华区的网络建设已基本覆盖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部分城区居民,正以不可阻档的势头向农村发展。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升温。如果能让农民像看新闻联播一样方便地应用网络信息,农业信息化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列车也将驶入信息化的高速公路。

  三大制约因素   

  通过实际工作总结,裕华区农工委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制约。

  第一,农业信息化投资费用较大,农村信息化投资渠道较窄,严重影响农村信息化进程。一方面,只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宣传,还不能把信息化送到每户农民家中,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上网所需要的电脑、网络等基本设施。这些设备投资相对较高,由于资金限制,农民不舍得投资几千元购买电脑和支付上网费用。不具备上网硬件成为农民不能上网的直接原因。

  第二,农民大多不具备电脑或网络相关技术。不会操作电脑,不会上网,这也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农民对网络信息应用认识不到位,认为没有必要上网。有些龙头企业、种植、养植大户认为自已的产品有销路,满足于现有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没有必要上网。对利用信息网络能否为自已的企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没有足够的信心。

  多元化促进发展   

  面对上述制约因素,裕华区农工委认为,应当多元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首先要以用促建,切实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让信息化的应用程序、操作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在村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让村级集体资产及收支项目在显示屏上逐笔逐项公开,让村级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计划、资源开支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公开,让落后、繁锁的村务管理工作步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轨道。另一方面,要以农民利益为目标导向,注意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想农民所想,掌握农民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对农民有用有益的信息。要对成千上万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汇总,加工成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农民,同时也要把农民想发出去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最好能让农民像看电视一样简单地去网上查信息,非常方便地发布信息。这就需要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员队伍,让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到达农民手中,发挥作用。

  其次,信息化建设投入要实现多元化,降低信息资源成本。农业信息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农民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信息应用必须低成本,要提高应用率就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信息应用的资金和技术融为一体,将信息应用的成本降至最低。只有始终考虑让农民低成本获取信息,才有可能让农民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增强农业信息化的生命力。

  第三,还要培训大批的信息技术人员。目前,大批农民不具备操作计算机上网的能力,培养一批有一定信息网络基础的人才,这将成为解决农民在信息网络应用中所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一条捷径。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