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中国企业管理的拐点与变迁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04 15:00:00转载
  国内最近信息化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在于信息化理念的转变,甚至是企业管理面临的转变,我有一个观点: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是一波三折,现在是第三代。以前计划经济管理用了一个模式,市场经济以后企业管理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1991、1992年左右。之前见所有企业家没有人谈管理,都觉得MBA太书呆子了,就得靠关系,靠胆子靠眼光;谁要提管理,那个企业家肯定被赶走,那时候对管理彻底否定。在你对管理彻底否定的情况下就自然没有管理软件之说,那时候用电脑也就是用来打字,玩游戏,或者干脆来撑撑门面,这就决定了当时信息化的基本水平。为什么1991、1992年开始转变呢?因为1991、1992年有一非常重要的事件——WTO。人们开始谈入关,谈与国际接轨,然后谈“鬼子进村”,不同行业不同角度都在议论这个事情,后来陆续有国内公司在海外上市,香港红筹股也是在那一年启动,国内股市也是那一年开始火热。

  入关对企业老板来讲是极大的冲击,大家觉得入关之后跟国际接轨,我们土办法就不行了,必须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国外管理模式怎么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全盘西化。ERP是那时候正式谈,之前只是谈电算化,从财政角度监管做假帐。

  90年代中国内逐渐时兴用海归了,其实是大背景之下大家希望管理上的大跃进,希望用上MBA,希望用海归,希望在国外办分公司,通过这办法快速跟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汽车用过ERP,谁谁谁用过ERP,我们就也要用,你用的系统跟他用的是同一个系统,你用了之后你就国际化。在这种环境下,所谓现代企业管理慢慢出现了,所以出现很多的理论——原来企业老板不一定认同但是也得跟着上,因为是入关的大环境压力造成的。那时候全盘西化是一个主流,这主流后来衍生出很多故事,在各个领域都有。

  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到2001年左右,促成变化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加入WTO之后,大家发现天还是这个天,在这十年中国的改革做得的确是持续增长的十年,在十年之内中国企业自信心在加强,中国制造业是在这十年之内真正比拼出来。人的自信起来了,感觉就不一样了,你那套做得挺好,我这套土方法不也做得挺好?我土方法做的鞋就是把洋人做的鞋打下去了,这很不一样。跟着有一大片的负面教材,哪个企业用海归,用ERP把企业搞死了。这样一来感受很深刻,从2001年左右开始,从IT界到传统产业开始集体反思。我参加很多会议感觉很明显,2000年左右参加商务论坛大家大批特批家族企业,认为家族企业等同于封建的地主,跟现在不接轨。但是现在说家族企业是香饽饽,现在也说世界500强有多少多少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老板理直气壮的。

  这一系列发生的变化引申出管理思想的变革——中国人需要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你这个软件管德国人很好,管中国人未必管得很好,不可能把所有中国人全变成德国人,这种观念很吃香。

  最近几年中国企业领导人对管理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性,他们选择一套管理工具的时候,越来越少考虑你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国际领先的,有没有美国人在用。我不管美国人用不用,对我有用就用,这是非常理性的话,跟MBA一样不一样没关系,这一个变化尤其最近几年越来越明显,从企业信息化到电子政务,这几年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越来越向务实的角度来发展。这是大背景,整个国内产业也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厂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认同这一点。大家越来越多考虑跟管理求结合,如何跟中国目前制造商业模式结合,如果跟中国IT基础设施相结合。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