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网瘾”一词最近可能退休,而被“病理性上网”取而代之。我的媒体朋友说,估计是 “网瘾”两个字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引发争议过多。让人从“电击疗法致死‘网瘾’青少年事件”,一直联想到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网戒产业”多达几十亿的规模,甚至联想到《潜伏》中那句著名的“嘴上全是主义,肚子里全是生意”台词。所以,干脆改头换面,图个清净?
我一直相信,一些学者是真心希望去除网络游戏,怕之毒害青少年的。作为一个学生的家长,我也不希望孩子整天沉迷于网游,耽误学习,毁坏身体。十多年前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看到家长在圣诞节前买游戏机送孩子,时至今日,我也亲眼见到美国家长对孩子上网、玩游戏的宽容,在他们看来,游戏就如捉迷藏等许多人心目中的传统游戏般寻常,似乎并没有网瘾这一说。据说,欧美国家中83%的青少年都是游戏玩家。也没见人家的青少年成了“垮掉的一代”。
但要说对发达国家对网络甚至网游这些个新事物完全不担心,也不是事实。至少英国首相布朗,就在去年对含有暴力情节的网络内容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这一问题表达了忧虑。电视心理学家、家教专家塔妮娅•拜伦领导的研究小组随后展开调查,探究网络短片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走访了青少年、心理学家、家长和网络专家,最后得出结论说,家长应意识到,监督孩子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是现代家教的一部分。如果可能,家长应尽量监督孩子上网。报告还对家长提出要求说,家长应多了解网络和电子游戏知识,填平与子女间的“技术鸿沟”。看来,英国的做法还是比较务实,没有一棒子把网络和网游打死。并且,建议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和网络游戏。
另一家机构,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研究人员也曾就网游对孩子影响的主题进行了长达3年的实验。他们让年龄介于12-16岁之间的孩子玩一款网游。经实验发现,让孩子们以不同的身份体验游戏,使他们很快地收获了关于不同文化,地域,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有机会从事商业交易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轻易不能接触到的。Simon Bradford博士,研究项目的一员称:“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游会形成一定的隐患,但对于这种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对孩子们的益处。”
西方人就是“轴”,一个网瘾,也要花这么多时间去研究,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连电击疗法这种根本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甚至一看就可能有害的方法,就不大可能在某些旗号之下,堂而皇之地出来。
或许是我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孩子教育方面,我更赞同他们的一些教育方法。孩子都是寻找快乐的,如果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原因很简单,一定是其余让他高兴的东西,实在是太少。比较一下我们的孩子和发达国家的孩子,我以为,我们的孩子沉迷网游,无外乎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被安排的事情过多,产生厌恶感,所以将上网和网游当成了寄托。想一想,每一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读不完的辅导班的孩子,是不是不在少数。在美国,在澳大利亚,我看到,更多的孩子,下午早早下课,大家打橄榄球、踢足球,作业很少,更不用说根本没有什么老师强加的补课,家长自定的辅导班。就算有“兴趣班”,那也真是由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没有强制参加一说。所以,把上网和网络游戏当寄托的,少之又少。
第二种情况,父母忙自己的事情,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也很少有朋友一起玩。这样的孩子,容易把上网当成排遣寂寞的渠道。事实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注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成长的烦恼》里,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平等。同时,美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交往,对孩子寂寞而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非常重视。于是,整个社会,鼓励孩子们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而不像我们的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放学回来,就关在家里写作业,然后洗脸睡觉。殊不知孩子的交流的渴求是与生俱来。如果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就会去网络和网络游戏中寻找。
从家庭教育角度出发,又或是了解未成年人心理、尝试与他们进行沟通等角度来说,都是家长未来必修的功课之一。一份美国全国调查表明,97%美国青少年,包括99%的男孩和94%的女孩高频率的玩电脑游戏。三分之二的孩子们和朋友或者家人一起玩,只有差不多四分之一说他们和未曾谋面的网友玩游戏。这和我们国家情况完全不同,只能说明,我们家长和父母的沟通如此缺乏。要注意的反倒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身。要提防的也不是游戏,而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
第三种情况,除了网络游戏,其余可以玩的非常少。我观察我们的很多家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作业做完了,就出去玩会儿吧。可是孩子可以选择的玩的东西,是什么呢?在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大城市里,到处都是草坪,孩子们随便就可以抱个皮球踢一会。可是我们的孩子,连找块踢球的草坪都没有,久而久之,他除了网游,还能玩什么呢?
而且,对于游戏,美国等发达国家似乎也没有觉得是洪水猛兽。相反,认为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观点占大多数。全球智商组织门萨机构曾经做过调查,结论是游戏用户通过网络互动刺激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渐成熟,而游戏中激烈的对抗和手脑并用的操作也使得分析判断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并称玩网络游戏能帮助孩子扩散思维。在他们看来,玩网络游戏的少年和青少年的想象力、交流应变能力、独立思考下的分析判断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较比不接触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高出23.7%。
作为一个受过西方教育,工作与互联网为伍的家长,我的孩子如今初二,是校足球队的队员,同时喜欢篮球、滑雪。也喜欢读书。幸运的是,我当初让他上的学校,没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作业。当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在玩网游时,我决定也和他一起玩玩网游,分享孩子的快乐,监护他成长。我非常赞同盖茨的观点:孩子可以上网,但不能过度。由于玩的东西多了,与家长的沟通也多了,孩子反倒没有沉迷网游的迹象。玩到一定时候,让他睡觉,和他讲道理,他也会理解,并没有那种“你什么都不懂”的逆反心理。
相比之下,我的朋友中就有因为孩子玩网游,父母强硬干涉而导致孩子强烈逆反的例子。过去,我总是劝他们说“你们应该尝试多了解孩子、了解网游,如果有可能自己和孩子一起玩儿,可能矛盾会缓和很多”。最近,他打电话告诉我,“我看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的消息,于是就打电话咨询了一番。企业开通家长监护通道,使我有办法了解孩子玩游戏的情况,也能通过监护手段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在此期间我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好好沟通了几次,他没那么排斥我了。”其实我并不反对孩子玩游戏,只希望不要过度,理解是相互的。”
朋友提到的这个监护工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家长可以掌控孩子玩网游的时间的最佳举措。但往这方面走一步,总归是符合历史大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