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高掀自主创新风暴推动空调产业升级

互联网 | 编辑: 2006-09-12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2006年9月9日,由志高空调举办的“2007中国空调行业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在广东佛山召开。志高空调在行业内掀起的“自主创新”风暴,成为300多名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创新

  2006年9月9日,由志高空调举办的“2007中国空调行业自主创新发展论坛暨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在广东佛山召开。志高空调在行业内掀起的“自主创新”风暴,成为300多名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中国空调业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过去的规模战、价格战的粗放式经营,发展到现在的价值战、差异化、精细化经营时代,行业逐渐出现几大国内知名品牌占据行业一线阵营,而二三线品牌渐次退出“大竞争”序列的格局。各大品牌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现代化营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谋求全球化发展途径。

  另外,中国空调业也面临着缺乏核心技术、缺乏供应链战略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缺乏规范和标准等短板,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欧盟“双绿”指令以及其他环保壁垒的压力下,上述短板显得尤为突出,致使中国空调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利润率、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方面显得困难重重。

  如何打破重重困境,实现根本性突围?志高董事长李兴浩认为,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空调业的未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创新

  回首志高所走过的历程,可谓充满了曲折。创业之初就遭遇了当时主流品牌降价的冲击以及合作方撤资的多重危机。但创始人李兴浩并没有在困境面前止步,而是努力谋求突围之路。其时,日本空调业已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它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别人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李兴浩为此给企业确立了“学日本,赶日本,超日本”的首个目标,他号召全体员工以“对手就是老师”的理念积极学习,首先在空调的核心部件上下功夫,坚持采用日本三菱压缩机,与日本三菱签订了长期产品供货和技术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中日合作三菱半导体研究中心,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也使志高在创业伊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并置身于全球化竞争的大熔炉之中。

  1997年,志高正式成立自己的高新技术研究所,并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复旦等权威机构和著名高等学府在内的50位博士生导师,组成科技顾问团。期间,志高自主开发的语音空调、智能除霜空调被纳入国家星火计划,空调器高低压截止阀和空调用安全型压敏电阻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之后,志高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合作,通过与三井物产、韩国现代、伯灵顿等巨头联姻,进行技术嫁接,自主创新实现全面提速。集广谱抗菌、健康负离子及空气清新冷触媒于一体的“三重抗菌防护墙”技术,国内首台消毒空调机,中央空调管道清洁机器人,管式高效等离子体除烟除尘除菌健康空调等相继在志高问世。

  自主创新持之以恒,使志高空调不断在技术领域刷新行业纪录。2005年,清华大学第一代博士后、行业顶级制冷专家加盟志高为志高带来人才“聚宝盆”效应,国内著名家电企业的一批技术研发骨干纷纷归于志高麾下,志高技术创新也迎来黄金时代。

进入2006制冷年度,“三超王”在志高问世。它集超节能、超健康、超静音于一体,完美地解决了“静音”、“节能”、“健康”互不相容的行业难题,为空调行业树立了技术新标杆。

  供应商与经销商同等重要

  在与本次论坛一并举行的“志高博士后工作站挂牌仪式”及全球供应商战略研讨会上,李兴浩再次强调了13年前就提出的“供应商与经销商同等重要”的论断。他认为,目前行业的竞争已经变为产业链的竞争,无论是经销商还是供应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否则企业一定会出现问题。目前市场上出现一些偷工减料或采用劣质原材料制造的空调,除去其中极个别的人为造假因素外,空调企业对供应链体系的管理缺失成为品质升级受困的主因。而最近两年行业众多品牌萎缩或退出,绝大部分企业的危机也都出在供应链上。这一观点,对目前流行的“渠道为王”提出了挑战。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