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信息化标准年底出台 SAP、IBM抢先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9-27 15:00:00转载

由保监会一手主导的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已进入加速实施阶段。

9 月22日—23日,为期两天的“2006中国首届保险业管理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保险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保标委”)主任裴光透露,为实现保险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经过一年的准备,目前已有“机动车辆编码标准”、“短期保险产品销售平台”、“移动客服平台建设”等数个标准进入研制阶段,而最基本的“保险术语”、“银保数据交换标准”两项标准制订工作已进入尾声,并确定将在年底之前陆续推出。

借鉴国际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的保险业信息化与标准化工作起步都比较晚,裴光认为,已开展多年的、相对成熟的很多国际性标准,将成为国内建立相关标准的主要经验来源。

事实上,国内的保险业市场,由于相对较低的保险深度和密度,正引来无数保险商的青睐。不仅外资保险公司纷纷涌入,国内的诸多优秀企业也不断踏入这片领地。

根据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8 月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0多家;《财富》全球500 强所包含的46家保险公司中,有27家已在国内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已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近2000家,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7577 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5912 亿元。今年1 —8 月,保费收入达3820亿元,保险机构的业务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但是,由于国内的保险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各大保险公司的保险IT投入也非常少,目前还基本无法做到由IT支持保险业务、服务和管理的创新;业务管理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也相对薄弱。

IDC 于2005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4年,保险行业总体IT投资为24.5亿元,其中IT应用解决方案的投资仅达到4.1 亿元,与当年近3000亿元的保险行业收入有着巨大的差距。

正如上海一家保险软件提供商所言,虽然近年公司的业务有着飞速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大多数都来自海外业务,国内的市场“仍在培育期”。

不过,随着国内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运行的掌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得不依赖于信息的管理。显然,各大专注于保险行业的IT公司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就在此次论坛上,SAP 全球保险行业总监Micheal Mueller Patrick 、SAP 中国区副总裁展舸以及IBM 中国区金融服务事业部保险业总经理罗国兴、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金融服务业总监徐习明、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策略与变革部门资深顾问李懋华悉数到会。

SAP 、IBM 抢得先机

有业内人士据此评价称,SAP 与IBM 可能将因为他们拥有更接近国际标准的应用软件,而在国内保险IT市场当中获得先机。

但是亦有国内保险软件厂商指出,保险行业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国际厂商未必能够与本土厂商相比,而就像ERP 等其他软件行业一样,相对较晚进入IT信息化的保险行业也具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真正的市场竞争应该在国内的标准规范出台以后才会开始。

就像裴光在大会发言上指出的,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加速创新,保险公司不得不努力收集更多、更好的市场变化方面的数据,尤其是关于客户需求变化的信息。作为一个数据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一个对信息化依赖程度颇高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把信息化作为当前公司的重中之重。

因此,保监会于去年9 月26日成立了专门的保标委,旨在为国内保险业从事全国性保险建立行业标准化的技术组织,目前其会员单位,包括保监会有关部门和各大保险公司近50多个,有委员56人,分别来自保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以及国内各保险公司。保标委直接接受保监会的领导与管理,业务上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指导。

据裴光介绍,目前“保险术语”标准已经基本成稿,并已两次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22日、23日将在苏州进行专家论证,全部工作将于11月全部完成。而“银保数据交换标准”的起草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从10月起将密集征求各委员单位与相关部门的意见,年底前将正式推出该项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保标委正在向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申请,预备同时将这两项标准规范为国内金融业的行业标准。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