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对于企业来说仍旧是花边点缀

互联网 | 编辑: 吴杰平 2006-11-15 07:00:00原创

WLAN(无线局域网)打破了企业传统固定工位办公的形式。厂商们为用户描绘出一幅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现代企业办公模式。而企业老板眼中只有“营业额”几个字,至于WLAN所带来的新办公方式,对他们来说并不那么刺激。大多CIO会将WLAN安排在办公区之外的茶歇区或是会议室里面。这种做法仅仅是将WLAN当作一个点缀,WLAN就像镶嵌在传统布线网络外层的一圈花边。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WLAN市场的鲜明写照。与满怀激情、大张旗鼓的众厂商相比,众用户,尤其是那些常年奋战在固定办公工位的用户来说,WLAN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企业早已铺设了双绞线,他们不会被一个炫耀而且模糊的“全新办公方式”而迷惑住。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网络的安全,网络是实际效用,才是企业用户真正看重的。面对现实,WLAN给的答卷也确实不能令人满意。

花边儿瓶颈
价格是WLAN瓶颈。那些鼓吹WLAN的厂商,听到这个论断,定会大声反驳道:“这是个天大的谬论!”用户早已看到过无数遍WLAN与传统布线的对比图,WLAN低廉的成本,早已世人皆知。那为什么会提出“价格是WLAN瓶颈”,其中一个理由是,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已经建立了基于传统布线的局域网,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改造或是大面积的构建WLAN,是得不偿失的选择。

由于WLAN在企业级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打开,仅仅还是停留在企业休闲区域或是会议室区域内,所以造成企业一次购买WLAN的设备有限,无法拿到较为优惠的价格。从整个WLAN市场来看,针对消费市场(如飞机候机厅、咖啡馆等)的推广,没有实际进展,这导致WLAN设备的出货数量都有限,因此价格一直没有明显下降。
价格是用户最关注的,它会直接左右用户的选择。北京某广告公司的网管员认为,WLAN的铺设要比有线网络的成本高很多,WLAN虽然不需要在线缆上支出,但是,AP、无线网卡等设备,则是个不菲开销。可以算一笔帐,以Cisco 1200为例,一个产品就要卖到二、三千元,一块无线网卡大约要五百元,再加上上游的无线网桥等设备,乱七八糟加起来大约要几万元。对于这么高的成本差异,用户为什么要抛弃省钱的有线而去选择费钱的无线呢?

安全是WLAN永远的痛。传统布线架构上的局域网,已经在安全上给企业用户带来了不少挑战,幸好那时的安全问题还集中在数据加密以及其它网络管理方面。而选择WLAN,从安全防范的角度,就等于给企业又平添了一个脆弱的安全链条。

WLAN在带来无线连接的便捷性同时,安全隐患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附加品。对于一些久经沙场的黑客来说,攻克WLAN并非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WLAN成熟的安全标准在2004年底才有望推出。并且,就在WLAN风风火火地大力发展之际,2004年雅典奥运会由于安全方面的担忧,决定将WLAN拒之门外,这样,曾被比尔·盖茨看作是“未来十年的关键技术之一”的WLAN,其发展道路变得更加曲折。此外,越来越多的分析表明,如果WLAN不尽快解决以安全为首的应用瓶颈,将错过市场拓展的黄金时代并面临新的宽带无线技术的挑战。正是看到WLAN在安全和产业配套等问题上的种种问题,WLAN产业联盟Wi-Fi把向802.11i过渡的安全解决方案——WPA(Wi-Fi Protected Authentication)定为强制性(mandatory)认证项目,并且已从2003年8月份开始实行。

服务、应用还停留在画饼充饥的阶段。由于现有的WLAN技术含量还不算高,在产品个性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厂商在服务上的差异性就显得非常关键。特别是对集团用户,应该以用户需求驱动产品研发,通过个性化营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创造客户价值。针对企业用户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渠道,特别是发展增值服务提供商。在企业信息系统搭建的过程中,积极推广WLAN以及相关应用,帮助企业推进WLAN与IT应用结合的速度。

WLAN从根本上说,没有给企业用户提供什么新的应用解决方案。它想要改变的还是一个办公方式。WLAN的症结就在于此,已经构建了综合布线网络的用户,在没有新需求或是新应用的推动下,是不会掏腰包购买WLAN。简单凭借改变办公模式,无法取悦企业级用户。

目前,客户的WLAN需求还没有被真正有效地开发。现今,国内笔记本电脑大约有180万台,由于WLAN近来才开始逐渐发展,这些笔记本电脑当中能够使用WLAN接入的数量相当有限;WLAN的实际应用业务少,目前各个ISP只能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E-mail、网上办公等服务,还需要积极拓展与WLAN相关的增值服务;大多数消费者对于WLAN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用户对WLAN的认知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技术是瓶颈。目前WLAN的标准还不统一,并且,即使是基于同一技术标准的产品,兼容性也会有质疑的。如,现在是b、a两个协议并存,g刚刚出生不久,并且它们三个都各有长短,短期内还不能看出谁能最后胜出。因此,用户在布设WLAN时,一定要着重考虑系统的可升级性和兼容性。另外,WLAN具有无线传输的特性,应用时可能出现的射频干扰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花边已有的绚烂
WLAN发展至今,以它的特点来说,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布线网络,但作为它的延伸和补充,WLAN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WLAN能够顺利地进驻大学校园,是因为大学生是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WLAN能够进入图书馆、体育场,是因为有线网络不能适应这些地方的物理环境;机场、星巴克等地方能够接纳WLAN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由于ISP、厂商努力地营造WLAN的市场氛围,WLAN在各个行业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尝试与应用。

尽管WLAN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总体而言是一个规模稳定、发展空间有限的市场。有关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WLAN设备市场规模为1.36亿元,市场增长率为36%。其中,接入点(AP)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约为53%;其次是网卡(NIC)设备市场占32%;网桥(Bridge)设备市场份额为8%。

2003年,WLAN的铺设成本还很高,WLAN设备的销售业绩主要是与用户的消费水平有关,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机场、酒店等消费水平较高的公众领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强,WLAN设备的价格逐渐开始降低,同时,终端产品,尤其是笔记本电脑的迅速普及、Intel迅驰技术的问世,为WLAN市场注入无限活力。2003年,企业级市场开始有相当的需求,但是需求量仍然很小。若不能被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领域——企业级市场接受并广泛应用的话,就意味着宣判了WLAN的死刑。谁也不想将WLAN这个新生儿(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还算得上新生儿)扼杀在摇篮里,ISP、厂商甚至是政府的重视程度都在加大,相信未来的几年中,企业级市场将会成为WLAN成熟的催化剂。

WLAN纵然有诸多优点,但它至今仍是缺点重重,仍然无法完全取代有线网络。首先,WLAN的传输距离有限,受干扰性较大,没有有线网稳定可靠。另外,符合IEEE 802.11b协议的WLAN设备的传输速率为11Mbit/s,浏览网页虽然足够了,但是对于一些相对高级些的应用来说还很不足。因此,无线局域网目前的市场定位仍然是有线网络的延伸和补充。

告别花边有待时日
Gartner集团预测,2005年全球的WLAN热点数量将由2002年的14752个增加到151768个。

从1994年概念的兴起、协议的确定至今,WLAN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2003年国内的WLAN市场与2002年相比,虽然呈较高的速率增长,但是,这个增长速率远没有达到业界的期望值。

有关报告显示,25%的企业应用和37%的公众服务应用占据了2003年WLAN市场的主要地位。报告还指出,目前,WLAN设备的第一市场是公众服务领域,主要是酒店、宾馆等,企业市场虽然已经有相当的需求,但是仍然偏小。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企业市场还尚未完全打开。报告同时预测,2004年企业应用的规模将超过公众运营市场的应用规模,成为一个市场竞争的热点。

随着移动办公需求增加、配置有无线网卡笔记本电脑的普及、WLAN资费下降和产品价格下降也将促使办公室用户选择WLAN方式进行办公。在崭新的2004里,WLAN会给我们到来怎样的惊喜呢?2004年 WLAN能否走入企业圣地——办公区?期待?!

WLAN市场生命周期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在国内的热炒可以追溯到2002年,WLAN被看作是网络市场的一剂强心剂。众多厂商开始制订了自己的无线策略,打算抢先一步挤进这个市场。无线热点的建设干得热火朝天,体育场、图书馆、酒店、医院、机场甚至是星巴克都开始先“W”起来;2003年6月份,802.11g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2003年下半年,众多厂商将个人消费、SOHU办公作为自己的突破口,纷纷开展降价、促销活动。

起步阶段(1994年-1998年),WLAN概念兴起,并确定了最初的协议,大家开始对WLAN有了初步认识。

普及阶段(1999年-2001年),802.11a和802.11b协议被认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逐渐加大对WLAN的投入。

发展阶段(2002年-2005年),主要是针对消费能力比较旺盛的一、二级城市。2002年国内电信运营商逐步加大对高档酒店、写字楼、机场、咖啡厅等“热点”场所的圈地运动。同时由于设备价格下降,终端产品(尤其是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市场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并且在2006年左右达到高峰。


退出阶段(2007年——),由于3G网络和WWAN(无线城域网)的全面铺开,WLAN不可避免的要开始退出市场,原有的大规模投资将逐渐减少。在2008年以后,WLAN主要是向国内三、四级城市发展。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