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信息化在外资疯狂扩张中寻找出路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7-01-10 16: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跑马圈地

2005年是中国零售业打开国门的头一年,面对外资的疯狂扩张,我国零售商业集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跑马圈地、迅速抢占商业网点资源的战略。然而,规模急速膨胀的同时,经济效益并没有随之同步扩大。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人才的原因,有管理经验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信息化的滞后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零售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商业企业已累计达868家,开设店铺总数突破5000家,达到5127家,经营面积达到1253万平方米,投资额高达67亿美元。另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在上海共开设了连锁性大型超市114家,其中外资60家,占52%;中外合资20家,占18%,国内企业国外融资16家,占14%;内资18家,占16%。另有消息称,从2004年至今年7月,中国至少有150家中小型的本土零售企业关门倒闭。

显而易见,外资已经不仅仅是“兵临城下”,而是“破城而入”、“攻城掠地”了。

目前在中国连锁业中最为主力的发展业态——大型超市,外资已经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这一地位和占比正在不断扩大。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本土零售企业,在资金、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落后的情况下,大都选择以重组、扩张等壮大规模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家电连锁业为例:四年前,苏宁电器的扩张还是非常缓慢的,平均每40天才开一家店。但是,随着国美、永乐两大家电零售商的加速“圈地”,苏宁电器也加快开店速度。截至今年11月26日,其开店速度已经达到平均每2.2天一家,其中今年“五一”期间一下子就出了22家门店。然而这其中却有一个现实不容忽视,同样是家电连锁行业龙头企业的国美电器,其2005年上半年门店数增长了90.7%,但是其销售额却只增长了32%。

以做强、做大、突破地域限制为发展特点的零售连锁业,为什么在中国却随着规模的扩大,背离了规模效益的法则,出现规模与效益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呢?这是中国零售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吗?有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减少这种“成长的烦恼”呢?信息化在缓解中国零售业成长阵痛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一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年的作为进行一些思考甚至是反思。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