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信息武装

互联网 | 编辑: 2003-01-02 00:00:00转载

1991年9月1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共同投资111.3亿元人民币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开张。 那时,原一汽-大众IT部门技术人员、现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部长王强并没有意识到IT技术以及他所在的IT部门将会对一汽-大众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1991年7月,王强来到一汽-大众,此后的主要工作是买电脑、修电脑,改改软件,给业务部门做培训。当时,一汽-大众总共只有100来人,IT部门只有4个人。王强当时并没有被轻视的感觉,他想,IT人员不就是要做这些工作吗?

3年以后,一汽-大众上了ERP。又过了7年,一汽-大众成为ERP成功应用的典范,CRM、CallCenter、SCM业已上线,过去的IT部门变成了管理服务部,这时候,王强在认识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企业把IT应用作为锦上添花的辅助工具看待,经历了这么多年以后,IT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原来,一汽-大众是管理先行,IT辅助,用户提出一个需求,IT部门满足需求,叫做管理拉动IT;现在,一汽-大众通过构建IT系统来拉动管理,把流程理顺,把企业管理的重点、难点以及基础数据理顺。王强和德国大众的人交流过,据说德国大众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没法想像,如果没有IT应用,一汽-大众会是什么样子。这个企业根本不可能运转。不用说IT技术在汽车内部的应用,单从行业应用角度说,汽车从生产资料采购到销售环节,IT应用无处不在。”王强介绍,一汽-大众是一个典型的汽车制造企业,从核心业务看,它是一个由市场到开发、研制、试生产、生产准备、生产、销售,最后再到市场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有物料筹措、采购、质保、财务、人力资源等环节来支撑业务。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形成了15万辆整车、27万台发动机、18万台传动器的年生产能力,这样的规模,手工作业不可能实现,所以,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没有IT系统,一汽-大众就瘫痪了。”王强说,“R/3(SAP公司的ERP)一停,公司就可以通知大家放假了。”

离开IT寸步难行

算上1993年的筹备期,到今天,一汽-大众ERP已经走了8年。1994年7月,一汽-大众正式启动ERP。当时,一汽-大众邀请了德国大众的子公司盖特思(IT专业公司)进驻长春协助实施ERP。盖特思给一汽-大众引进了SAP的R/3系统。

一汽-大众ERP的一期工程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采购、物流和财务。到了1995年4月,一汽-大众ERP的平台基本搭建完毕,但是,这个平台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一些特殊需求,以至于系统一直没有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1996年2月,一汽-大众终于平了第一份资产负债表,标志着“一汽-大众ERP一期工程的胜利完成”。

1997年1月,一汽-大众捷达的生产控制系统正式上线;1998年10月,一汽-大众销售系统上线,这个系统包括了财务结算,是一汽-大众ERP二期工程。

从2000年开始,一汽-大众启动了ERP第三期工程,估计到2001年底全部竣工。第三期工程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系统、工厂维护系统、质量保证系统,这些系统都集成在R/3系统里。这样,从采购到把汽车卖给用户都可以在系统里实现,一汽-大众ERP的轮廓就完全出现了。接下来,一汽-大众会把信息化的重点转移到CRM(客户关系管理)、SCM,然后结合CRM、SCM把一汽-大众的电子商务做好。王强透露,PDM(产品数据管理)是一汽-大众的弱项:德国大众有一种新车型1999年2月上线,一汽-大众要到2001年8月份才能投产,中间相隔了两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产品不断革新、变化,一汽-大众这边还在装车,大众那边却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状况对一汽-大众相当不利,所以需要一套好的IT系统把产品、技术信息有效地管理起来,跟上德国大众的新技术。目前,一汽-大众正在考虑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王强再三强调“一汽-大众离开IT寸步难行”。“比如生产控制系统。虽然一汽-大众生产汽车的品种比国外大公司少,但再少也有100多种。我们是小批量、大规模、多品种的生产,我们生产的奥迪,发动机型号就有4个,装备五花八门,有带自动变速箱的,也有不带自动变速箱的;有带安全气囊的,也有不带安全气囊的……还有的用户要求开天窗。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品种变化很多,一上生产线,什么颜色、什么内饰,要什么保险杠,到了总装,装什么发动机等,工人必须知道,否则装错了,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生产控制系统完成的,装备环节会根据系统指令做出选择。”王强说,等到一汽-大众的品种达到一定数量以后,装备时前后车型绝对不可能有重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精确的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准时供货(JIT)。现在,一汽-大众为了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重要、关键的零件全部采用直送工位:一汽-大众为供应商提供生产控制系统的终端,其生产计划部门可以在系统上直接看到一汽-大众的生产计划以及总装车间的装车顺序。从焊装车间到总装车间,一个流程下来要两三天,这几天,供应商完全可以知道该补充什么品种的零件、数量多少,什么时候要,然后根据需要安排生产,再根据到一汽-大众的距离计算出发货时间。零件直接送到车间工位而不是仓库。“送早了堆在车间,送晚了耽误生产,这需要生产控制系统来协调。”王强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把供应商与一汽-大众紧密地串接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层次。有人说,整车生产厂之间的竞争将逐步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王强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一汽-大众早已实现了全国联网,它在全国有50多家供应商,实行统一售价,代理商通过中转库提车。一汽-大众可以随时掌握公司的产成品的数量、放在哪些库里、各个品种的具体数字以及资金占用的情况。“原来不透明,出了总装车间,产成品就出来了,资金也压在那里。一辆车就是一笔钱,一个月卖到用户手中,资金就周转一个月,一年卖到用户手中,资金就周转一年,这些我们都要仔细核算,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源。过去,一汽-大众没有销售系统,从产成品库发到全国的中转库,再从中转库转移到总代理、分销商、最终用户的过程根本无法控制,我们到底有多大家底也不清楚。”王强觉得“摸清家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地区状况很不平衡,一种品牌、车型在某一个地区特别好销,在另外一个地区却不行,经常出现一边缺货一边积压的状况。过去,信息流通不畅,这种状况比较普遍,一出现问题,中转库就给总部发传真、打电话要车。如今,中转库直接上网查询,按需调度,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我们很重要。”王强说。

王强记得几年前用户对汽车商的售后服务意见很大,不是服务站缺配件,就是出现问题解决起来烦琐、漫长。原来,一个配件的采购周期要一个月以上,订货率也低,达不到70%;现在,服务站所有的配件都通过销售系统订购,要什么配件,可以直接下订单,订单一般当天能够被确认并产生法律效应,很快,发货计划就能出来,仓库立即按照发货计划打包,发送给服务站,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周时间,而且订货率也比较高,达到90%以上。索赔同样如此,用户因为汽车质量问题提出索赔,必须先与服务站交涉,由服务站告之一汽-大众确认,然后认定责任:协作厂的部件找协作厂;一汽-大众自己的,找生产部门。过去,一个索赔单一般要走上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完成这个过程只需要一个月。“系统提高效率的优势很明显,其实,这种事情没有系统也能操作,但是时间太长,占用资金很大,而且用户也不满意。上了系统以后,表面上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其实,在用户看来,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王强认为,IT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一些问题,而且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七年磨一剑

一汽-大众创建的时候除了一些微机,什么系统也没有。当时,一汽-大众的管理人员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用Word、Excel等应用软件做一些表格、计划。那时侯人少,产量也少,到1991年底,也就生产了150辆车,所以,手工管理一样能够把车装上。

到了1993年,一汽-大众的生产规模达到万台,业务部门感到很吃力,眼看着顶不住了。有一次,老总向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要一个数据,大家都分别做了回答,但是报上来的数据没有一个相同,老总叹息说:“怎么得到一个数据就这么费劲?”

为什么?王强解释说,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回答,所以出入比较大;其次,信息的流程不畅通也造成了数据信息的混乱。“尽管有很多流程规定,但是难以执行,很多事情仍然要靠拍脑袋来做。没有一套平台支撑这个流程,这个流程不可能通畅,流程不通畅,数据当然不准确。”

1994年,很多业务部门提出了上计算机系统的想法,但是限于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不可能全上,就找了采购、物流和财务等几个急需的项目,后来陆陆续续上了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项目。

从开始决定上系统,一汽-大众就瞄准了ERP。1993年4月,一汽-大众有关人员前往德国汉诺威参观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计算机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一汽-大众人员注意到,德国SAP公司的管理软件产品R/2、R/3的标记是展厅内出现频率最高的符号,IBM、HP、Sun等世界著名硬件厂商都与SAP公司联手销售本公司的硬件设备及SAP软件产品。在德国大众协调人的安排下,一汽-大众人员专程访问了德国SAP总部以及一家大众集团的R/3用户,并请SAP的技术人员解答了一些问题。从那以后,一汽-大众便与R/3结下了不解之缘。

盖特思做事很认真,每一个技术环节考虑得都很细致。但是,盖特思搭建的平台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不少用户拒绝使用这套系统。“用户拒绝使用是因为系统没有带来收益,系统应用不理想的原因很多,盖特思对需求的把握不到位是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有问题,比如基础数据不完善、不规范。”据王强介绍,一汽-大众的很多配件都从德国购进,德国方面按套分,而一汽-大众是按件来分,所以,一汽-大众需要在货物从德国汉堡到大连港,从大连港到长春后,打开集装箱一件件清点,然后录入到一汽-大众的物流库,物流库再把配件送到生产线。这个过程,R/3里没有,而这个过程正是一汽-大众最容易出乱子的环节。“这也说明,国外的软件有很多方面不符合国内的应用习惯,所以要修改。经过8个月的努力,我们使得系统更加侧重于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加之经管会施加的压力,这套系统最终用起来了。”

1998年,一汽-大众ERP“正式实现从花钱到把钱收回来的整个过程”。1999年初,一汽-大众有了完整的ERP概念。王强说,这是一个转折。2000年,一汽-大众又有了“转折”:原来的R/3系统基于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这一年,R/3成功转移到互联网平台。当年,一汽-大众与SAP签署了mySAP.com合同,并启动了CRM、SCM项目。“互联网把系统进一步开放了,界面由R/3标准界面变成了浏览器界面,上了这个平台,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用户界面。我们有三道防火墙保证自己的安全:合作伙伴一道;德国大众、奥迪一道;我们的企业网面向全世界的所有用户,也有一道。”

外界都说一汽-大众ERP很成功,王强觉得,有些环节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物料需求,有些数据还需要手工纠正。“产品是活的,我们要不断地做技术更改,这样使得一些信息维护不是太及时。”王强透露,一汽-大众所有的国产件必须得到德国大众的认可,如果不认可,一汽-大众不能采用,认可以后进入德国大众的系统,一汽-大众接过来以后加入到自己标准里去。认可有一个周期,如果产品技术信息发生变化而未能及时获知,成本核算的结果就会忽高忽低。这是一汽-大众ERP需要改进的地方。

尝试电子商务

很多人对王强说,你们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每年要签框架协议,每月有采购计划,还有完善的销售系统和很高的信用,为什么不做电子商务?

王强并没有找到一汽-大众必须做电子商务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几家企业做成了电子商务,我看不少IT企业倒是通过电子商务发了财,却没有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发了财。通用做得不错,可是,通用是靠电子商务起家的吗?它的效益是通过电子商务获得的吗?”

其实,一汽-大众也不能说没有电子商务,比如采购领域,一汽-大众有很多传统的订单,供应商根据订单发货,一旦物流部门接收了这些货物以后,一汽-大众的财务要记一笔应付账,这个过程很容易通过网络实现。但是,一汽-大众的付款过程既不通过R/3,也不通过企业内网,而是通过银行系统。“如果付款的过程也在网上实现的话,理论上说,我们就实现了电子商务的B2B。”王强说。

为什么不做?是因为没有看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利益。在一汽-大众看来,付款过程在网上做了,无非是把跑银行的过程节约掉,减少了财务人员往银行跑的脚力,更何况国内银行网上交易的各项功能还不完善——一汽-大众并没有看到网上交易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汽-大众拒绝电子商务——一汽-大众正在构思一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基本出发点是,如何给企业带来利益。结合一汽-大众陆林奎总经理的想法,管理服务部正在和采购部门协商推出网上招标。“除了正常生产资料的采购,我们每年还有10多亿元的项目投资,比如购置设备、引进系统。我们想把这些信息放到网上,把招标的内容通过网络公布,这个网络面向全世界,厂商可以在网上提交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觉得不错,就会进一步实地考察、确认,进行实质性的洽谈。这相当于开辟了一个网上市场。”从前,这个过程很复杂,双方都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来实施这个采购过程。“表面上看,都是客户出钱,可最终都要落到我们身上。”王强说,网上招标既减少了环节又扩大了招标面,一汽-大众将通过这种途径把采购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通过网上招标,采购过程透明了,采购行为规范了,‘猫腻’越来越少了,成本自然大大降低。我们觉得这个能够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想出去看看

对于一汽-大众这样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在管理层面伤筋动骨的ERP,没有“一把手”的支持是不可想像的。

“实际上真正推进ERP还要靠老总,陆林奎总经理对IT系统非常重视,不仅体现在IT决策上,还特别体现在基础数据的管理上。”王强把一汽-大众ERP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归功于“领导层的鼎力支持和远见卓识”。

系统用得好不好,主要看流程、基础数据,系统再好,如果里面都是垃圾,那么和废物没什么差别。王强认为,陆总能够深刻地看到这一点,说明他很内行,与一般企业领导看问题的思路不一样。“IT系统资金投入巨大,初期很难见到效果,而且业务部门也很烦,尤其在测试开发阶段,任务重,工作量大,因此抵制力量很大。推不动了,我就得出面。”王强为此得罪了不少人,王强认为,他敢得罪这些人是因为“有老总撑腰”,要不然,他“早就靠边站了”。

陆林奎现在亲自帮助管理服务部策划一些事情。不久前,他给王强打来电话说,咱们是不是到一些在IT应用方面非常出色的国内外企业看一看,借鉴一下它们的成功经验,因为一汽-大众的IT应用还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王强说,这个计划已在策划之中,公司领导经常有出去看看的想法——陆总总是希望吸取最新鲜的东西。

记者点评:知识最值钱

在一汽-大众工作了这么多年,王强最深的感受是知识最值钱。

过去,产品、设备最值钱,现在都说“知识经济”,知识成了宝贝。知识值钱体现在什么地方?王强认为,高科技主要体现在IT这一块,信息有很多价值,理顺了流程,增值的效应很大,如果做不好,不但不能增值,反而会产生破坏力。王强总结一汽-大众上ERP带来的效益,省人、省力是一方面,最大的效益是把管理理顺了,使得一汽-大众的管理有了一个骨架,使企业运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使过去完不成的工作完成了,使过去根本想像不到的经营、生产模式实现了……这个作用不能用省几个人、几分力、几个钱来衡量。

王强另一件十分感慨的事情是,国外开发一种新产品的周期通常是9个月,一汽-大众用的是德国大众的技术,一般周期在2年左右。王强考察过西班牙的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发现这家公司从产品设计、装备过程、模具制造,包括碰撞试验等重要环节都是在计算机系统里虚拟完成。“我们局部可以做到,但是整车设计,一汽-大众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王强说,“我们的人根本不具备这种知识和水平。”

设备可以买,计算机软硬件可以买,技术可以向别人学,愣做也能做出来,可是5年以后做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用?王强认为,汽车行业和IT行业一样,都面临着淘汰升级、推陈出新的压力,你必须比别人超前,至少与别人同步,你的东西才有人接受。

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最值钱;知识为什么最值钱?是因为你有,别人没有,你用得好,别人用不好。这正是王强的“知识值钱论”。(转自CCW)

更多精彩的精彩IT新闻电视,请点击进入 宽频新闻频道

大家如果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意见或问题的话,或者有任何IT业界资讯、厂商宽频内容合作,欢迎发邮件到huangweibing@pchome.net,惟冰会尽快给予回复,并且感谢大家对PChome宽频资讯频道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更多优惠,更多惊喜,请拨DELL免费电话800-858-2336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