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ook Express终有后继者

互联网 | 编辑: 吴杰平 2007-06-11 18:02: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如果你不了解情况,你可能会认为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是想迷惑你去用错误的电子邮件程序──或者想把你吓住,让你再也不敢用电子邮件。在大约过去一年的时间中,该公司先后推出了两款软件,它们都可能会是其大受欢迎的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程序的后继者。但是,其中一款含有令人讨厌的广告,而且无法隐藏,微软现在已经停止推广这款软件;另一款与新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一起被预装在个人电脑上,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与微软自己的Hotmail不兼容。

现在,微软希望为大家拨开疑云,第三次发布了Outlook Express的替代程序:Windows Live Mail。从该程序的早期版本来看,这次应该可以奏效。

Outlook Express又称OE,是其老大哥Outlook的简化版本,因使用方便而极受欢迎──Outlook在工作场合使用广泛而为许多人所熟知。Outlook Express是一款简单易懂的程序,通过短短的几个步骤,用户就可以在无需IT部门帮助的情况下设立邮件帐户。

到2004年,OE面世已经七年了,但微软却停止了对OE的投入,这导致其落后于那些拥有更加先进功能的新电子邮件程序。虽然如此,OE操作之简便仍然极具吸引力,以致于当微软开始向使用OE查看Hotmail帐户的新用户收取每年20美元的费用时,人们仍然愿意为之掏腰包。

现在,Windows Live Mail亮相了。这款程序可以在http://get.live.com/betas上免费下载。虽然该程序还处于测试期,尚有不足之处,但它已经相当不错了。该程序有一些新特色,如照片嵌入工具、聚合新闻,以及即时消息等。但如果你对这些额外特色全都不感兴趣,你还是会很高兴地发现Windows Live Mail一如OE,仍然十分简单易行。

不过,这款程序有几个明显的漏洞。比如,收到新邮件时,其电子邮件有声提示不会提醒你。试图检索电子邮件时,连接中断的次数也太多了一点──在我第一次安装它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我用Windows Live Mail发送一个Word附件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使用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时候。如果微软不修补这些漏洞,那Windows Live Mail的所有良好初衷就都白费了(还好,这些问题最晚将在今年秋天就会得到解决)。但它的诸多优点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是与OE最相称的后继者。

此外,多少有点让人不解的是微软的Web版Hotmail刚刚经过了彻底更新,增添了更多的Web 2.0功能,比如无需切换窗口就可以在不同文件夹之间拖放信息。如今Hotmail阅读邮件的界面格式跟Outlook或Windows Live Mail的一样。Hotmail现在被称为Windows Live Hotmail,不过它是独立于Windows Live Mail的。

Windows Live Mail可以在使用Windows XP SP2或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电脑上运行。我两者都试了一下,发现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不过大部分都是外观方面的。

在安装Windows Live Mail之前,我就碰到了一个难题,当时我想把使用了很长时间的Hotmail帐户设置到Vista系统附带的电子邮件软件程序中。这款与Windows Live Mail名字类似的独立程序Windows Mail却和Hotmail不兼容。我必须将Hotmail帐号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完全版Outlook上,但这更让人恼火,而且速度太慢了,因为Outlook主要是为Microsoft Exchange类电子邮件设计的──即由公司设置的公司电子信箱,而基于网页的电子邮件帐号或其他用户电子邮件帐号可能会使它很慢,而且操作不便。

在我的Vista电脑和XP电脑上分别下载安装了Windows Live Mail后,设置电子邮件帐号(包括Hotmail)的过程都只用了大约10秒钟。与Outlook Express一样,可加入Windows Live Mail的电子邮件地址数量没有限制。但设置Hotmail的多个文件夹用的时间长一些。Windows Live Mail支持完全双向同步,这一大优点能保证用户在一台电脑上所做的改动通过帐户在其他电脑上反映出来。

Windows Live Mail里有一个特色功能Active Search,它可自动读出你的邮件预览界面里显示的电子邮件,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关键词,生成关键词网页链接显示在最右边的一栏内。不过,点击一下就可以关掉Active Search,不会再看到它。

(未完,请翻页)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