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信息化之路该如何走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4-01 15: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2008年10月22日《社区专刊》刊发了《我们找到了金钥匙》一文,对上海市闵行区依托信息化建设,激活了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了报道,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那么,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破解难题,不久前,本刊在浙江省杭州市邀请相关管理者和学者进行了座谈。

社区还停留在“业绩考核”而非“绩效考核”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说,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与过去不同,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健康为中心。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机构推行的大多是业绩考核,尚不是绩效考核。在英国,保险公司和医院的信息系统已经从当初的对立走向联合。理想的绩效考核应该包括健康质量、效率与投入和社会满意度三方面。而社会满意度很重要,它包括接受服务者的满意程度、健康改善程度和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经济满意度和工作环境等成本效益程度。对于庞大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借助信息化这一技术手段才能实现。

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杨敬提出,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到底是考核过程还是考核结果? 浙江省实行的是农村城市一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部分县级小区域虽然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但规模不大。因为单纯进行过程评价,要设计表单、填写、记录,工作量巨大而且繁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绩效考核,结合对服务结果的评价,将大大降低评价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局长许速说:“要克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瓶颈,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区卫生管理进行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转变服务模式,打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

“什么是‘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我们认为是以公益性、均等化为根本,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和保障。”许速说。

工作量造假、 激活健康档案难题如何克服

给医务人员配备绩效卡是闵行区实践“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最有特点的举措。目前,绩效卡在该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率已接近70%;医务人员每做一项工作都要划卡,并且与居民的健康卡同时使用才有效,督促医生对自己的工作和病人负责;也使得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克服了以往存在的工作量造假问题,除了考核工作量外,还考核质量,如慢病控制的效果与医生绩效工资挂钩等。

如何让电子健康档案成为社区卫生发展的一个支点? 许速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它是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它的特点是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闵行区所有网络全部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从居委、村委到其他各点全面覆盖,区卫生局有一个数据中心和一个备用中心。通过信息网络,健康指标将自动存储在居民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利用数据开展疾病筛查,确定疾病高危人群,对指标异常的居民进行及时的健康干预和实时追踪。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施健康自我管理。HER(个人电子健康记录)最大的好处就是把卫生资源盘活了。

“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病管理’向‘发现管理’转变,真正实现预防为主。建立肿瘤高危人群档案,这对肿瘤早发现非常有意义。原来闵行区肿瘤早发现率为8.0%,现在已达到39%,世界发达国家肿瘤早发现率为50%,我们的发现率虽然不是很高,但看到了曙光,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2009年让肿瘤早发现率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

许速说,有统计显示,上门服务、病人来诊、群访(某部分社区居民某时在某地集合,全科医生过去访问)三种方式对慢病管理工作的贡献量依次大约是10%、50%、30~40%。自从信息化手段跟上之后,该区现在慢病管理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病人来诊或者医生群访时解决,需要全科医生上门服务的工作并不多。群访的工作效率很高,现在医生已经不采用电话访问了,服务也更加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有时晚上10点还可以看到体现服务信息的数字生成,下午反倒没有。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