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化开发平台重新定义ERP项目开发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6-30 00:00:00转载-投稿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以及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管理工具,ERP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青睐,大有不上ERP即无法适应现代管理之势。但另一方面,ERP的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率依然很低,相关数据显示,当前的ERP总成功率不足30%。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固然有ERP系统本身比较复杂(大型的ERP应用系统,其功能点一般都有几千甚至上万个),以及在具体项目开发与实施中普遍存在着的'项目实施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开发'之间的矛盾等原因,但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大部分ERP开发厂商依然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缺乏统一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和与平台结合的项目实施方法论。”创恒信软件技术总监吕建海如是说。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无论是先进行软件系统业务建模,然后再根据原型进行编码来实现,还是在已经实现的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从业务层、逻辑层到表现层,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编写代码来实现。

海量的编码不仅造成软件的可复用度低从而形成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并带来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延长了开发与实施周期(稍大些的ERP应用系统一般都会在两、三年以上);用户业务需求变更频繁,无法快速响应;当用户需求发生变更调整时,软件质量降低、Bug重重;项目组成员个人能力决定项目的实施周期;软件人才流动对项目影响严重等等。因此,传统的开发模式使得软件开发变成大量重复发明“轮子”的过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众多软件厂商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以及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出现,催生了以业务为导向和驱动的、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应用软件平台,从而带来了软件开发模式的巨大变革。而随后“配置化”设计理念和SOA面向服务架构的兴起,又使得基于SOA架构、以配置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业务为导向和驱动的应用开发平台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业界公认的解决软件产业三大世界性难题的利器。

所谓“配置化”,即将大量成熟而实用的应用构件/组件、模块进行高度封装,并内置功能强大、成熟、实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开发工具,同时提供了“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来实现各种表现层的复杂展现需求。例如,国内平台厂商创恒信软件于不久前推出的F1-ERP开发平台(简称F1)就是这样一款专门为开发ERP系统打造的基于配置化设计理念的平台型产品。

“开发人员不用再像传统开发模式那样将重点放在页面逻辑上,只需按照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的组件或模块进行'拖拽式'配置,而捏合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就像用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机器零部件按要求组装成完整的机械设备一样。并且可以缩减95%以上的代码量,极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应用上也能够立即部署,大大缩短了应用开发的调试期,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集群和扩展能力。”吕建海解释说。

可视化设计,页面逻辑简单,绝大部分开发与应用无需编码,这些功能优势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技术门槛和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难度,使软件模块开发和项目实施都不再依赖个人,也使得业务人员在使用时更容易理解,消除了项目人员与业务人员沟通的障碍,使业务与技术更紧密地结合。同时,还将ERP开发的项目主导由开发工程师变为业务专家,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业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因此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开发”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使得快速实现各种复杂应用开发和应用集成成为可能,并因此较好地解决了技术人员与敏捷开发的问题,满足了用户“随需而变”的需求。

正是基于这些变化,有业界专家指出,配置化的ERP开发平台对ERP的开发模式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使得ERP开发由传统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主导转变为业务专家主导,将对ERP的开发和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