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到2000,硬盘十年的“革命”

互联网 | 编辑: 李旸 2010-01-11 00:0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4.3GB的突破

时间来到了2010,在白驹过隙当中,21世纪已经不声不响地走过了第一个十年。2000年也许是IT用户应该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年,唱主角的并不是处理器、主板、内存、显卡、声卡、显示器等配件,尽管那一年的内存价格,一度让装机市场的商人笑得合不拢嘴;2000年最值得记住的事情,就是硬盘的单碟容量突破了20GB,从2000年开始,硬盘已经是10GB、7200RPM和2MB缓存的天下。

2000年为什么说硬盘是最大的主角?首先来看看1999年大家都在用多大容量的产品:4.3GB、6.4GB、8.4GB,仅此而已。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SATA,对,只有PATA(IDE),1999年是Ultra ATA/66的天下,它支持最大的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2000年,昆腾公司联合英特尔等芯片组巨头,共同推出ATA/100标准,该标准支持的最大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100MB/s(理论值),这也是2000年接口技术的主角。ATA/100当时只是一个理想数据,但受此影响,2000年硬盘无论容量还是性能,都获得了长足的提升。

还记得昆腾火球(FireBall)吗?这可是1997~2000年中国民用IT市场上最大的主角。FireBall从TM(三代)、ST(四代)、SE(五代)、EL(六代)、EX(七代)直到CR(八代),都是脍炙人口的产品。5400RPM、Ultra ATA/66接口、512kB缓存的数据,在当时占据主流,更重要的是,超频用户因为使用了稳定性极佳的火球硬盘,几乎可以忽略CPU超外频对硬盘带来的负面影响。火球八代可以稳定地工作在41.6MHz的PCI总线频率下,算得上昆腾硬盘的巅峰之作。不过最好卖的并非八代,“昆腾‘火球’五代SE快速硬盘到货!单碟2.1G,最高容量8.4G……”当时卖场的吆喝是如此让人怦然心动,比起现在村里稚嫩的促销,几乎是天差地别。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7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