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对比聆听
本文的前几篇杂谈推出的比较早,大家不妨先重温一下(点击进入),最近趁着春节休假的闲暇,整理了一下思绪,又有了下面这篇杂谈,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音乐会:贝多芬小提琴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
时间:2009年3月22日
地点:北大百年讲堂
关键词: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月光》对比;“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的《沉思》;
九大交响曲是“乐圣”贝多芬最为辉煌的巨制,但其小提琴和钢琴小品也是不少爱乐者的挚爱,尤其是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北大百年讲堂组织的“贝多芬小提琴和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很好的普及了乐圣的这些小编制精品音乐,其中第四场是由国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和钢琴演奏家盛原先生共同演绎完成的。
重读贝多芬 贝多芬小提琴和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之四
这场音乐会的主要收获是盛原先生现场对比弹奏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让听众最直观的体验到了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一般俗称为“月光”奏鸣曲,其实这一直是乐史上的以讹传讹,“月光”一名源自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贝多芬给一位盲人姑娘演奏钢琴的时候,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静静地洒落在小屋里、洒在钢琴上,这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我们的乐圣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是倍受感情和失聪困扰的阶段,这首作品暗淡沉滞,更多的是贝多芬本人当时心情的流露,而并非是对月光的描写。
重读贝多芬 贝多芬小提琴和钢琴作品系列音乐会之四
钢琴家鲁宾斯坦就曾经指出过:“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回过头来再听德彪西的《月光》,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旋律、和弦和动机都偏于意境的渲染,并非个人情感的宣泄,善于从“虚处着笔”,营造出了一种如皓月清辉、安详而舒坦的画卷。这两部作品名虽相同,实则截然不同。
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和钢琴演奏家盛原先生共同演绎完成
适逢著名小提琴音乐教育家林耀基先生逝世(3月16日),本场音乐会的返场曲(Encore)是马斯奈著名的《沉思》(也译为《泰绮丝冥想曲》),优美的旋律中寄托着无尽的哀思,突然感觉用“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出自苏轼《前赤壁赋》)一词来形容小提琴或者大提琴的音色是非常恰当的,道出了这两种弦乐器出色的感染力。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经典录音。
鲁宾斯坦版《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
克劳迪 阿劳版《德彪西钢琴作品》
鲁宾斯坦版《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下载链接:http://www.verycd.com/topics/136096/
克劳迪 阿劳版《德彪西钢琴作品》下载链接:http://www.verycd.com/topics/43365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