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海信、长虹、厦华等彩电企业向几大家电连锁发出调价通知,下调37英寸以上大屏幕液晶电视的价格,多款40英寸液晶电视跌破万元大关。其中,海信40英寸液晶电视创下9499元的全市最低价,这个价格甚至比海信4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还要低200元,厦华40英寸液晶也跌到996
降价究竟为几何?6月23日,海信、长虹、厦华等彩电企业向几大家电连锁发出调价通知,下调37英寸以上大屏幕液晶电视的价格,多款40英寸液晶电视跌破万元大关。其中,海信40英寸液晶电视创下9499元的全市最低价,这个价格甚至比海信4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价格还要低200元,厦华40英寸液晶也跌到9966元,比自己的42英寸等离子也低出14元。
多款40英寸液晶电视跌破万元大关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各个电视厂家为何要在此时上演液晶“跳水大赛”?厂家所谓“为世界杯让利”、“上游液晶屏采购成本降低”等理由显得太过牵强,其实这波行情背后隐藏着大文章。
降价究竟为几何?
虽然价格大战在中国市场上、特别是在平板电视市场上屡见不鲜,但人们还是希望知道此次降价的背景和动因。
·反击国外品牌是动因之一
2005年初,曾经出现过“液晶电视,国内品牌优势明显”的报道,报道的主要依据是国内品牌的价格优势,使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明显高于国外品牌。以大屏幕液晶电视(40英寸及以上)为例,在2005年上半年,国内品牌处于较强的优势地位。
索尼 KLV-S40A10
但是,从2005年第三季度开始,特别是到了第四季度,由于索尼、三星等国外液晶电视品牌的反攻,中国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外品牌的占有率呈现迅猛上升的态势,特别是索尼,到2006年1月,其在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上零售额占有率已经达到22%,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在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上的地位却逐月下降。
这次索尼等国外品牌的反攻,使用了国内品牌的杀手锏,即“低价”,索尼推出了两款40英寸机型,其中一款为KLV-S40A10,上市时的价格为22500元,但很快就下调到19200元,而国内品牌的价格在15500元左右(此次降价前),这就是说,索尼的价格仅定位在比国内品牌畅销机型高23%的位置上。索尼的低价策略,是其占有率迅猛上升的原因之一。
国内液晶电视此次降价,显然是为了抗击国外品牌、拉大中外液晶电视价差所做出的决定。
·巩固自身地位是动因之二
抗击国外品牌是一个原因,巩固自身地位是此次降价的另一个原因。大家知道,中国液晶电视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处于高速增长的市场,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市场,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市场,特别是竞争危险使大家都处于不很稳定的市场地位。海信等国内品牌希望通过降价来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地位,就是一个必然之举了。
·面板价格下调是动因之三
液晶电视的成本结构中,面板占据重要地位。而面板价格的下调,使液晶电视的降价成为可能。
随着三星第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产,以及其它整体面板厂家供给能力的扩大,32英寸、42英寸、46英寸三种规格上的量产,迫使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大量放货,导致其价格走低。例如,2006年1月,42英寸WXGA+液晶面板的平均价格为1050美元,而到了4月,价格降到了910美元,仅仅3个月,价格下调了13%。
·规模效益提升是动因之四
索尼等国外品牌低价进攻中国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不仅仅对国内品牌造成了威胁,还刺激了中国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长,根据赛诺公司的监测,40英寸及以上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从年初的几乎为“零”,猛增到年末的14%,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了更大的效益,为其价格下降提供了空间。
降价是竞争的唯一手段?是否还有其它选择?降价是竞争的唯一手段?是否还有其它选择?
与2000年的价格大战相比,价格目前仍然是彩电企业促销的主要手段,唯一不同的是多数彩电企业推荐的重点不再是普通机,而是等离子、液晶电视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通过价格因素来刺激市场消费,似乎已经成为竞争的核心手段。
每次降价的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竞争格局
而每次降价的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竞争格局。如前所述,去年底索尼、三星在大屏幕 液晶 电视市场上的降价策略,使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国内液晶电视品牌的地位则呈下滑态势。
此次国内液晶电视品牌的降价,拉开了原本已经缩小的中外液晶电视价格差距,如无意外,此次降价的始作俑者的市场占有率近期将止跌转升。
应该指出的是,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仅仅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企业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盈利。我们可以预计,在今后几个月内,海信等国内品牌会随着其降价策略占有率将有所提升,但是,我们不能预计,这些国内厂商的盈利是否会上升。实际上,这是国内品牌在实施降价策略时自己应该考虑和测算的问题。
价格下降的另一个结果是扩大市场规模。此次价格下降主要集中在中、大尺寸液晶电视,因此,降价的结果将扩大大尺寸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根据赛诺公司的预测,40英寸及以上液晶电视的份额将在2006年初超过20%(占总体液晶电视市场),到年底可能接近30%。赛诺公司另一项预测是,2006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规模将超过375万台,这就是说,40英寸及以上液晶电视的规模将超过100万台。
客观的,我们从事物的两面性去看,市场上存在“竞争”的一面,如,当一方降低价格时,最直接的愿望是提高自身的占有率,且打击竞争对手。但是,市场上也存在“共赢”的一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Win-Win”策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各方的销量也可能随之而扩大,这就是“共赢”。我们渴望见到的是,中国液晶电视市场上的竞争,从恶性转向良性(坦白地说,中国市场上确实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恶性竞争),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们“共赢”!
有人已经预言,经过两至三年的淘汰赛,国内液晶电视厂商将只幸存4-5家。广州上兵伐谋策略总监刘步尘指出,今年平板电视厂家是在透支未来,透支明天有可能降价的空间,对于厂家来说,更多的是在通过降价进行市场圈地,而不是真正地实现盈利。价格的拼杀,往往最终导致企业一年卖了几百万台彩电却只赚了个加工费。
未来的电视时代,软实力才是实力的体现未来的电视时代,软实力才是实力的体现
与初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同,未来的电视时代,当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逐渐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已经更看重性能、健康、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以人才和研发能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不在乎最低的价格,谁先掌握更新的技术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要,谁就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只是一种初级的竞争手段
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只是一种初级的竞争手段,它不是唯一的获胜法宝,更不应该发展成不顾血本的价格战。对于, 液晶 电视这样的产品,能够拥有面板、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固然好,但是大多数厂商没有这样的技术积累,不过在外观,做工,技术接口,特别是软件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渗透,构建从原料、制造、物流、营销到售后整合的运作方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把竞争重点放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上,而不是简单的降低价格,以此来构建稳定的消费群和消费意识,完成企业持久地资本和技术积累,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消费绝对不是简单的价格,市场也不一定非得你死我活,更多的竞争策略,更多的盈利空间。
编辑点评: 平板电视价格下降的趋势不可阻挡,这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后的成本下降。但我们要警惕一些企业借用平板概念,采用落后技术,以极低的价格冲击市场。这样最终会损害市场和消费者的利益。中国彩电企业的平板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做大规模,降低采购成本,同时通过企业的高效运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为消费者提供质高价廉的平板电视。总体来看,以前高贵的平板电视正快速的脱离奢侈品的行列,走进寻常百姓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