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让企业运转有序,业绩稳升……
轻松做总裁
一把手也可以很轻松…… 孙:很荣幸,我们今天请来了中联绿盟有限公司总裁沈继业先生参与讨论。
沈先生的职业生涯颇具传奇色彩,90年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中关村的打工生涯,那个时候每个月就能拿到500块钱的工资,这在90年已经是不小的数目了,在同龄人看来都很羡慕。
而91年大学毕业后,老沈就开始在中关村四海市场里的一个小公司上班。工作一个月之后该发工资了,老板拿出来两个信封,交给老沈一个,里装了800块钱。签字之后老沈转身想走,结果老板把他喊住了,又交给他另外一个信封,里面居然装了3700块钱,也就是说这第一个月的全部工资是4500!
栗:在那个年头,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了!
孙:但是在这个时候,老沈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脸上丝毫没有一丝兴奋。后来走出公司,老沈找到一个卫生间,进去之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样一份工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工作仅仅7个月之后,老沈就辞职不干了。自己出来创业,做了一个网络信息网站,93年底,以165万的价钱卖出去了!
栗:这样的职业起点听起来真是让人佩服,一个刚毕业2年的学生能把事业做到这种程度是相当成功了,前途一片大好。
孙:但是,老沈却并没有像我们想象那样继续奋战商海,而是像所有武侠小说里描绘的美好向往一样,退隐江湖了。开始云游四海,寄情山水,过着世外桃源的悠闲日子。
但是时间转眼就到了96年,这段时间一点生意都没有,钱也花掉了很多,于是老沈开始反思,觉得又是应该做点事情的时候了,也应该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但是老沈这个人很怪,和我们都不一样的是,他不喜欢出去和朋友,和生意伙伴聊聊天,一起探讨一下时下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而是天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不见人,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上网,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就这样几乎两年没有见过什么人,以至两年之后出来和人交谈都有障碍了,简直就是一个结巴。当然现在经过努力,已经克服了这个毛病。
栗:原来我们都认为作为成功人士,作为企业一把手,都要努力培养外向的性格,和尽量多的人做好交际关系。不过现在看来凡事都是不一定的,内敛含蓄一样可以做得很成功。
孙:应该说老沈的眼光是很敏锐的,闭关自修的时候在网络上就看到了网络安全会是未来发展的热点,于是就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多是些黒客),聊了两年之后大家见面,于是果断决定成立绿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司起名叫绿盟了,原来一帮绿林好汉呀!)。99年公司成立,现在已经发展成国内前三名的网络安全公司!
沈:现在国内的几个网络安全公司还不是分出真正1、2、3名的时候,现在只是分出梯队的一个阶段,好像马拉松跑到30多公里的阶段,前面已经有一小撮人占据了领先位置,但是我们还不知道谁是最后的第一名。
让员工参与决策
让员工做企业主人…… 孙:我非常奇怪一件事,老沈的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他这个总裁做得却很悠哉,甚至很少出差,根本不像我们一天忙得昏天黑地。而且老沈爱好长跑,上学的时候就是清华3000和5000米障碍的记录保持者,所以现在每天下班之后不是去见客户,谈生意,而是带着几个同道员工从公司跑到颐和园再跑回来。绿盟就是一个这样悠哉的公司,但是从公司业绩上来看又非常好。
栗:这样的公司状态非常让我羡慕,不知老沈是怎么管理的呢?
沈:现在很多企业的一把手都说很忙,其实是习惯性忙碌,而且是无目的的忙碌。企业管理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定一个方向,然后维持一个环境(或者可以说是体系架构),然后挑选适合这个环境的人,就这样简单。公司做起来之后,单子的问题总裁是不应该插手的。
孙:说起来简单,不过每个环节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单说这个“定方向”,我刚接触过一个比较偏激的企业总裁,他的观点是,企业里的大小决策都应该是总裁一个人拍板定论,不能是讨论出来的。他认为没什么事情需要讨论,只要老大决定,下面执行就可以了,否则企业就会乱套。
沈:各个行业特点有所不同,管理方式就会不同。企业战略,或者一些决策,到底应该是大家集体讨论出来的,还是一把手一锤子拍出来的?其实都可以。但是我们所在的IT行业,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或知识类的员工,还是有别于其他一些大生产类型的公司。
知识类的员工,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或者是一个程序员,他们的参与性都比较强。这种情况下,就算某个政策是一把手拍板定下来的,也要有一个让员工“买帐”的过程。就算是总裁一个人定下来的特别明确的战略,也要把过程做够。比如说,召开比较大的会议,展开战略讨论,最后不管他们讨论得对不对,总裁要把思路拽回到自己确定的战略上来,这个就是我所说的“买帐”的过程。
知识类员工就有这个特点,我参与了,那么我就会支持。如果某些决策没和我说,我没有参与,那么就算是推行起来也和我没关系,甚至我会反对。所以,是老大拍板,还是集团讨论,这都无所谓,关键是“买帐”的过程很重要。现在我们公司做绩效、开发、开发过程管理等等决策的时候,都会注意这个决策确定的过程。员工参与了,而且了解到这样做很好,我应该这样做,效果就会好很多。
但是对于其他行业的公司,可能员工只要专心生产就行,那么就可以不要这些步骤,只要领导拍板就行。
以人为本的管理
尊重员工就是尊重企业…… 孙:还是刚才所说的那位总裁,他所谓的管理风格就是一个字:骂!员工可能觉得非常不舒服,但是企业业绩确实做得非常好。是不是我们在管理上都应该严格一点呢,还是更人性化一点?
沈:管理风格问题,很随和的和很强悍的都无所谓,都可以做得很好,关键是要沿袭自己的风格,就是不能学别人。您所说的那位总裁管理公司的成败其实并不在于表象的风格问题,我觉得管理无对错,只不过是作用在时间轴上是不是最合适。没有哪种管理方法是最好的,合适自己就最好。
孙:但是温柔管理能成功么,有这样的例子么?
沈:这个“温柔”实际上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是不是以人为本,是不是真正尊重员工。我们这种知识类员工的公司,一般员工的工作效果很难衡量,不像产业工人,可以计件考核。所以,想让我们的员工真正认真做好事,就要从攻心出发。你对他好,从内心真正认同他,那他肯定也会回报你的。
这种温柔的管理可以从细微的地方慢慢渗透,比如从公司的布置上我们就能看出不同。很多公司都是在员工的座位上都会放一个标牌,上面写着名字。我们公司前一阵要给员工发杯子,杯子上面会印着公司的Logo,3块钱一个。当时我就想可不可以把员工的名字印在杯子上,这样一来,员工拿到公司发给自己印着自己名字的杯子,会感到受到尊重,会感到公司的关怀。但是这样做的话,每个杯子就是11块钱,因为每个名字都要做一个版,但我还是决定这么做了。
这件事很小,当时不会看到什么效果,但是时间长了,员工会感觉到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文化也是通过这一件一件小事落地的。
我个人认为知识类员工的公司,如果单靠大棒政策强加下去,效果还是不好的。当然我说的还是初级公司,如果公司发展起来有了可量化工作的东西,那也可以做一些强制执行的指令。比如有的公司可以量化程序员的工作,那就可以规定他每天必须写多少条程序了。
但是也不是说,一旦你的公司发展到一个阶段,可以量化员工工作了,你就从温柔管理一下变得很凶悍,这也是不好的,一定要做适合自己的。
后记:沈:厕所的事情不是我说的,是老孙编的。
91年的时候,中关村四海市场那一大片只有一个厕所,走过去需要5分钟,而且人满为患,我会拿着钱到那里去笑?
不知道老孙为什么会设计这么一个场景,据心理学分析,有的人小时候老憋尿,长大后,最感兴趣的场所就是厕所。
沈继业
中联绿盟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作者:李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