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消费DC与拍照手机的交叉渗透

互联网 | 编辑: 魏申杰 2010-04-07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无标题文档

拍照手机是消费DC的大敌

曾经一位资深的行业编辑有过这样的感叹:未来手机可能将取代一切掌上数码设备。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手机的日益发展,其已经兼具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比如拿2010年新发售的一款2000~3000元之间的主流手机与5~6年前的手机相比,其发生的变化简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他不仅可以打电话,还能上网,能拍照,能听音乐。而且必须看到,手机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停止,和其他掌上数码设备相比,手机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将其他设备的功能纳入到自己小小的机身之中。

对消费者来说,在经历了数码设备的多样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的希望能有一部集大成之设备成为自己的首选,好使自己出门时不至于为究竟该选择带哪些设备而苦恼。同时,由于设备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很多使用上的问题,比如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以及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等等。于是各大厂商的各类产品就走上了功能交叉渗透的这条道路,而产品的大同化趋势也就由此展开了。

不过在这中间,手机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机具备“通话”这一根本性的“刚性”功能。

所谓“刚性”功能当然就是那些你不得不使用的功能,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而除此之外的功能则自然会被认为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有,自然很好,没有,也不影响生活”。

而在消费者对“刚性”功能的依赖下会产生主观上的产品甄别意识,例如手机加上拍照功能后就称为“拍照手机”,却不曾听闻数码相机加上通话功能后被称为“通话相机”,这均是取决于消费者普遍的对产品理念的接受上产生的名称和产品设计由来。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非刚性”功能产品的生产厂商只能拼命的提高自家产品的功能以期拉开同“刚性”功能产品的同类功能之间的性能差距。就目前来说拍照手机仍然无法在成像质量上与主流的消费DC平起平坐,因此对拍照有一定需求的用户仍然不得不选择一款数码相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那么问题是,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吗?

拍照手机和智能手机

苹果iPhone的推出几乎可以说打乱了之前市场上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平衡,也加剧了之后手机市场中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作为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的小编自己就深有感受,iPhone发售之前,尽管智能手机是一个关注的热点,但由于硬件成本以及软件和系统等原因使很多人“喜欢但不敢尝试”。iPhone是一个很好的智能手机的典范,他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可以做一些什么,告诉手机厂商该怎么来设计一款适合消费者的智能手机。iPhone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全球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兴趣,也间接打乱或者说转变了当时各大手机厂商在各种类手机的研发投入。

2007年之前,手机市场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普通手机、音乐手机、拍照手机以及智能手机这么几种,由于软、硬件开发成本的关系,这些手机种类之间还无法互相兼并——毕竟要考虑到消费者是否承受的起。当时的日系厂商在手机拍照功能上投入很大,比如广为人知的夏普903sh就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可以实现2倍光学变焦的拍照手机,其成像品质即使在今天来说也是相当出色的。

日系厂商对拍照功能的关注自然是源自于日本自身在数码相机领域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不过日系厂商拼命在产品硬件上的投入而忽视产品软件的建设致使其手机产品越来越难走出国门,这种固步自封最终使日系手机于世界主流手机产品脱离开来。

倘若没有iPhone的半路杀出,或许到了今天我们会看到更多在拍照能力上异常出色的手机新品。不过智能手机的出现却大力推动了拍照手机在另一个功能领域的突破性发展。

手机拍照的独特优势

如果你现在问小编2500元买一个拍照手机和买一台消费DC会怎么选择,个人给你的答案一定是拍照手机。道理很简单,手机使用起来更方便,个人觉得可以为此牺牲一定的照片成像品质。

这并非是要拆消费DC的台,而是智能手机的进步越来越致使消费者难以抛弃它而选择消费DC完成拍照这个动作。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口渴就想要喝水,肚子饿了就想要吃饭。而拍照显然不只是按个快门这么简单,对年轻人来说,照片的分享比拍摄照片的好坏更重要。

得益于众多厂商在web应用上的努力推进,时下多媒体文件分享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当你在异地旅行拍摄到了有趣的一幕,可以马上就通过手机传输到网络空间中与朋友分享,倘若你还使用Twitter、Fackbook之类的网络应用,你的分享讯息将快速的推送到你的跟随者或者你的朋友的客户端上,他们通过手机、通过电脑等均可看到你的分享;又或者你只想将你的照片与某一个人单独分享,那么手机的彩信就能帮助你了。总而言之,通过手机本身的通讯(包括电话、短信、上网)能力,让“拍照”变得更有意义了。

那么消费DC呢?如果要完成照片的分享,首先你得找到一台可以上网的设备,然后使用线材或者直接用存储卡连接电脑,将照片导出再放到网上。目前看起来似乎这样的应用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不过随着手机网络上传/下载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手机拍照能力的增强,当然还包括消费者对这些web应用依赖的加深(譬如目前国内的新浪微薄和开心网等),使用手机来拍照和分享照片绝对是数码相机轻度和中度用户的首选。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软件进化,智能手机上出现了更多的照片管理以及编辑类的软件,当你拍下一张照片后可以直接转移到手机内的照片浏览和编辑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创作,创作很讲究氛围和时机,拍下一张照片后当时的心境和事后的处理可能完全不同,所产生的创作效果当然也有区别。

现在已经出现了像素上升至12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也有可以拍摄720P视频的智能手机,而手机的进化还远未停止,并且还有更多的潜力可挖。

数码相机如何应对

和智能手机相比,消费DC实在是一个功能很单一的产品,尽管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相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究其根本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的“拍、摄”范畴,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说,年轻一辈,特别是对互联网有较深依赖的的族群,对拍照手机需求将大过普通的消费DC。即使从现在看来,消费DC暂时还没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的危险,但厂商显然都是非常警惕的,那么他们究竟各自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呢?

EVIL概念产品的诞生

有关EVIL概念的相关报道本站已经有了很多很多,虽然说在国内市场上EVIL概念还未在普通消费者的产品认知上的大面积普及,不过相信随着其价格的进一步降低,此类产品将以目前的价位区段为中心分别向上和向下发展,吞噬掉消费DC和入门DSLR的相当一部分市场。

众所周知,EVIL概念来自于人们对数码相机的画质以及便携需求的结合,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消费DC的画质感到不满,却又不愿意使用笨重的DSLR,由此催生出来的EVIL很好的融合了体积与画质这两个要素,比如目前畅销的M4/3系列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M4/3的产品目前从奥林巴斯和松下的产品战略上来看,就是瞄准了高端消费DC与入门DSLR之间的市场,而现在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奥林巴斯,其三款PEN DIGITAL产品已经分别覆盖了到了高端消费和入门DSLR这两个已有的产品区段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任意一款,而M4/3未来肯定会有价格更便宜的产品推出,而这或许也意味着高端消费DC的末日将来到了。

和高端消费DC相比,感光元件更大的M4/3机型的优势很明显,加上奥林巴斯出色的M4/3镜头产品,实现了线性的画质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普通人的肉眼可以很明显识别到的,倘若这样的产品价格能够进一步走低,来到接近3000元的价格区段,相信目前的高端消费DC将无力承受这样的挤压。

而和入门DSLR相比,EVIL概念的产品在体积上优势明显,同时诸如E-P1、三星NX10、理光GXR等产品的外形又设计精巧,很吸引消费者,相比之下原本为专业用途而生的DSLR尽管仍具有画质上的优势,但由于区别已经并不明显了,何况奥林巴斯的M4/3镜头不仅体积小巧而且成像品质还要超过不少DSLR的套机头,这让入门DSLR产品面临不少尴尬。

综上所述,大幅提升画质后的新型数码相机将以其与拍照手机巨大的成像品质差距而继续使消费者有“不得不选择购买”的理由。而这其实是得益于DSLR市场中的二线品牌迫于一线品牌的竞争压力而将DSLR的核心功能下放后造成的结果。

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努力发展自身“本职功能”功能的基础上,数码相机也汲取了一些其他产品的优秀元素来“充实”自己,比如说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高清视频拍摄热潮,如果去查阅一下今年各大厂商推出的数码相机新品,会发现2000多元的主流消费DC基本都具备了拍摄高清视频的能力,这将是今后数码相机一个主流的发展方向。

另外各大厂商凭借各自对数码相机的理解也尝试了一些“另类”的数码相机的制造,比如尼康去年就推出了一款带投影功能的消费DC产品,S1000j,这款相机的特点同样是着眼于照片的分享,通过投影,可以将相机内的照片投射出来,如同看幻灯片一样于朋友在任何地点进行简单的分享;富士去年则推出过一款带3D拍摄功能的数码相机W1,结合去年在《阿凡达》在全世界掀起的3D旋风,以及今年各大厂商力推的3D 数字电视,趁着3D热潮推出一些相机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而在小编看来,如何与其他数码设备联动或许将是另外一个数码相机的发展趋势,例如通过蓝牙直接无线将照片导入到手机和电脑中去从而实现简单的照片传输,宗旨是简化照片分享的流程,五年、十年以后,现在的年轻人将成为社会的主力消费人群,这些人和更年轻的一辈对网络的依赖一样严重,如果不能解决好照片分享和传输的瓶颈,消费DC市场始终会面临被蚕食的境地。

而小编真正担心的是,如同日本厂商疯狂研发拍照手机一样,日系厂商对产品硬件能力以及自身产品制造技术的狂热很容易使其在产品的研发上误入歧途,偏偏目前的数码相机市场中90%以上的品牌来自日本,在日本数码相机厂商高层的言谈举止中,根本没有把其他国家的数码相机制造业放在眼里,希望日系厂商不要等到Jobs拿出一个“iCamera”后才发现自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好在有了手机的前车之鉴,一个不错的案例相信足以给日系品牌敲响警钟,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又能渗透和具备对方的产品优势,数码相机产品的交叉渗透才刚刚开始。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