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 音乐会》听后感想

互联网 | 编辑: 何佳乐 2010-05-24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首先感谢党感谢国家(网友提醒必须先说这个),然后感谢上海民族乐团和soomal网站举办的这次《上海民族乐团“春之抒情曲之二”音乐会免费聆听招募》活动使我能够有幸前往东方艺术中心现场聆听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音乐会。

音乐会听后感想之八

关于曲目和演出

从曲目角度来说,上半场三首曲子都属于专业度比较高的创作曲。开场的《春秋》是一部长达25分钟的琵琶协奏曲,我曾经在央视音乐频道的器乐比赛上看过一位女乐手和一台钢琴表演这部作品,也好像看过一部介绍唐建平作品的短片。不在电视机内听到的小编制和在现场聆听大型乐团重现的乐声,其震撼的程度实在是天差地别。从定音鼓第一下震撼敲击再到汤晓风开始拨弦我就开始浑身起鸡皮疙瘩,等到乐团弦乐部分开始进入第一个慢板后我简直没有任何心思再摸相机,简直是眼泪哗哗啊。对于这个曲子我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大家自己去找当年谭盾瞿小松唐建平的三人CD合集《火祭》感受一下中国现代作曲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吧,那个是张强演奏的版本,以我的鉴赏能力实在无法评判与昨晚汤晓风的高下,个人感觉是昨晚现场版本情绪起伏更明显一些,可能是因为现场演出的缘故吧。

 

我自己对《第一二胡狂想曲》不熟悉,不过以前听到的也是钢琴伴奏的版本,现在有大型乐团伴奏至少在气势上大不同。不过可能是一直听父亲演奏二胡的缘故,所以对昨晚陈艳的表演并没有太大感觉。倒是上半场结束前王俊侃演奏的俞逊发先生的《汇流》让我非常非常喜欢。笛子和二胡大概可以算作最最有中国特色的乐器了,二胡可以天天听老爸现场演出,但笛子听的就少——这里面多少也有点图新鲜的味道在吧。

下半场一开始便是今晚演出的重头,又来自台湾现旅居奥地利的陈瑞斌先生和民族乐团合奏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王甫建团长所说:一个台湾人,能够把这样一首非常著名的“红色”乐曲演绎的如此完美真是令人惊叹。对于这首曲子,我想大家人人都是熟悉到不行,只不过我觉得用民族乐团来演绎《黄河》,整体气势的确还是弱于交响乐团。这个问题很纠结,一方面中国竹笛的乐声能够极大的体现这首协奏曲的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当《黄河愤》里只有三个音色都不太统一的喇叭来对比交响乐团庞大而划一的铜管乐部时,我又觉得实在太单薄。对于《黄河》,我的建议还是请交响乐团来演奏吧,但请记得要在一票西洋乐器中加入中国笛子演奏某些片段。陈瑞斌先生在现场独奏了一段舒伯特的《小夜曲》,上海民族乐团的各位演奏家们和现场观众一起屏息聆听。这个节目没有出现在节目单上,不过倒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样子。

 

以我的欣赏水平来看,压轴的《抒情变奏曲1、3》的确不愧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曲目,在演奏的技巧,乐队的配合程度上都给我两个字的印象,那就是“流畅”。民乐合奏可能是因为乐器本身音色特质的关系,总不能给我类似交响乐团那种统一流畅的感觉,但昨晚上海民族乐团在演奏这个曲目时整体感觉就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生涩或者某个乐器特别突兀的感觉,听起来如春风拂面令人爽心悦“耳”。

安可的《欢喜调》演奏时我正在外面收拾器材什么的,没有能够仔细的听完整。

关于观众

但凡说起国内的音乐会演出,总归会引来诸多有关“素质”啊、“高雅”啊之类的话题讨论。至于什么乐章之间不要鼓掌、不要咳嗽、不要走动之类等细节问题更是老被人拿出来“津津乐道”。其实,我一直对于那种什么去听音乐会要正装,要学习种种复杂礼仪的论调不太感冒,看到一些人老喜欢那种东西出来抨击国人素质更是觉得讨厌。前几天soomal上有一篇老外谈现在音乐会越来越一本正经,听一场音乐会简直成为让人神经紧绷的考验或者变为“在心中隐隐期待有不懂行的人在乐章中鼓掌,然后可以讥笑之”的心态,如果真是这样,还真不如在家里听CD算了。

我承认昨晚在音乐会进行中,难免还是能够在演奏中偶尔听到一两声低低的咳嗽、在曲目还没有结束时便有人走动、在《黄河颂》的时候有个小宝宝大概被乐声惊到而哭出声来,但总体而言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聆听这场演出的观众表现真的是非常不错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算均衡的国家来说,想要在一天之内让全国听众都能完美的实现所谓“音乐厅礼仪”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人是可以受环境影响和熏陶而逐渐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昨晚的音乐会听众中有一些是来自外地的游客,这场演出是他们在上海世博之旅中的一个项目。但是这些衣着不同却统一头戴着旅行团白色小帽的听众也能和其他听众一样非常安静聆听乐曲。他们或许还不能很好的欣赏《春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上海民族乐团和汤晓风。当然他们会把更为狂热的鼓掌和喝彩送给陈瑞斌和他的《黄河》,毕竟《东方红》的曲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和喜爱的。

对于一场民族音乐演出,昨晚东方艺术中心能够7成的上座率已经让我非常诧异,虽然有不少观众是在演出开始前几分钟才匆匆入场(估计买的是便宜的黄牛票),但所有人都能在乐团入场和指挥入场式给予热烈掌声并迅速使场内进入安静状态;演出中虽然也有一些杂声,但整体而言大家都能做到“安静的聆听”和“让别人能安静的聆听”;在演出中行走的人们满脸歉意,步履尽可能的放轻放慢,那位大放悲声的小宝宝才哇啦了两句就被妈妈急匆匆的抱出了场外;乐章之间已经不用担心有人鼓掌,至少在像《黄河》这样著名的曲子表演时肯定不会出错,而对于不太熟悉其他曲目,所有人也能在该鼓掌的时候热情的给出长时间的掌声。有这些,就足够了。

关于个人听后感

我对花费大价钱建造的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声学效果一直很不满意。简单来说,你坐前排听问题不大,但到后排比如昨天记者席附近的22排就会觉得声音干涩,低频严重缺失而中频又有那么一点混杂。定音鼓和低音鼓敲下去后在记者席位置附近简直就只有干巴巴“咚”的一声而已,说实在的,大概低频效果还不如我自己家的音响来的出色。厄,我估计这样说出来会被很多人砸砖头直接拍死,但事实上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条件下现场演出的乐声的确可能不如经过良好后期处理调教的CD重放听起来悦耳。

我不知道昨晚我和一起参加这次活动的几位网友的感受如何,但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晚上正式演出时坐在记者席附近的我所听到的乐声并非完美。不过,请记得,我可不是晚上7点半才到的现场哟!

请让我再次感谢党和国家一下,我是那么幸运的能在下午3点乐团还在彩排时就到现场,并能在观众席第一排甚至是站在乐团当中聆听演奏家们的表演!到达演出现场时,我正好碰上王俊侃排练他的笛子。何以谓之天籁?那就是当小王同学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面对空无一人(厄,实际还有我和几个工作人员坐在他脚下靠前一点,不过他向前看出去当然是没有人的)的音乐厅轻轻的吹奏着曲子。乐声不大,一时间也没有乐团伴奏,唯有一缕笛声冉冉而起然后穿过灯光所及之处,向暗黑的广大空间中飘渺而去。

毫无疑问,不管是喜爱音乐还是音响的朋友,都应该去好好的听一下现场。而且这个现场最好能够近一点,再近一点。如果你有一个会乐器的朋友(或者像我这样有一个二胡高手老爸)实在是很幸福的事情,最好能够多多缠着他们为你单独演奏一下。我被什么美妙的乐声打动的时候,浑身会像过电一样汗毛直树,从脑门到面部到后颈再到全身都起鸡皮疙瘩,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神妙的体验。

关于摄影

最后说说摄影。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在东方艺术中心里如果你不像我这样挂着摄影证的话连大点的相机都带不进去。就算带进去了,只要你一把相机举起来就最好能在5秒内完成拍摄,否则肯定会被旁边的工作人员MM劝阻。

我昨天用的是D300S加小竹炮二代和14-24。在彩排时这套组合当然很管用,反正相机感光度上限被控制在1600,大部分情况下800就够用。到晚上正式演出时,记者席距离舞台实在太远,而我又基本不能从记者席以外的地方按快门(带摄影证同样会被劝阻)。幸好是DX机型,所以小竹炮二代的200mm还勉强能到舞台上的人物,如果真要干活或者遇到全画幅机器,我看得上300mm以上焦段才行。

D300S上也有Q(静音)拍摄模式。平时从来不觉得这个玩意有什么用处,但昨晚在安静的音乐厅里才发现DSLR清脆的快门声有多门的刺耳。所以Q模式虽然影响了连拍速度,但在静音不惹人白眼问题上还是很有用的。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8 页< 上一页5678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