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Stereo D是日本3D联盟事务局长泉邦昭于2009年在美国成立、目前由其担任CTO的2D-3D技术风险企业。该公司的2D-3D技术曾被电影《阿凡达》采用,用于修改部分镜头的立体感等。
美国Stereo D是日本3D联盟事务局长泉邦昭于2009年在美国成立、目前由其担任CTO的2D-3D技术风险企业。该公司的2D-3D技术曾被电影《阿凡达》采用,用于修改部分镜头的立体感等。
目前,三维(3D)影像的制作,主要使用2眼式3D相机,或者通过2D-3D转换技术对2D影像进行数字处理,制作出左眼及右眼用影像。不过,两种技术都还存在很多课题。3D相机需要设置能以调整光轴的方式固定两台相机的“Rig”台架,一般来说整个系统大且重。因此,3D相机本身的成本、机动性较低以及每个拍摄场景的调整技术与经验都是大问题。
而2D-3D转换技术需要将2D影像的各部分嵌入3D的计算机图形(CG)空间中。要制作出比较协调的自然3D影像,一般需要进行名为“Roto”、由数百人手工操作的大规模调整工作。即便如此,由于具有只需要拍摄2D电影,以及各过去拍摄的2D电影等可转换为3D的优点,因此在最近的3D电影中,几乎整部影片都采用2D-3D转换技术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多(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即使是3D相机拍摄的影像,为了根据荧屏及电视屏幕的尺寸调整3D影像的视差,也会采用2D-3D转换技术。
此次,记者就《阿凡达》采用该公司2D-3D转换技术的经过、该技术的特点及今后的展望采访了Stereo D的泉邦昭。(采访人:野泽 哲生)。
据说《阿凡达》的部分镜头采用了Stereo D公司的2D-3D转换技术,其他还有什么影像采用过贵公司的技术?
泉邦昭:Stereo D的公映作品有两部,包括《阿凡达》以及(因执导1999年的电影《第六感》等而知名的)M.奈特·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导演的最新作品《最后的气宗3D》(2010年7月2日将在美国公映,2010年7月17日在日本公映)。个人作品方面,过去曾转换过动画片《火影忍者》、《宠物小精灵》以及《光之美少女》等。
据说《阿凡达》采用的技术是从10家公司中挑选出来的,实际情况如何?另外,(因《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采用其2D-3D转换技术而知名的)美国In-Three公司等基本以Roto方式制作,采用数百人的人海战术,Stereo D的技术情况如何?
泉邦昭:准确来说,《阿凡达》候补的对象有4~5家公司。我们公司有6名人员参与了《阿凡达》的制作,名字也写入了《阿凡达》的字幕。尽管我开发的VDX自主软件也需要Roto,但能以半自动方式进行转换和调整,因此使交货期(比以往)大幅缩短。不过,《阿凡达》只有几个镜头采用了我们公司的2D-3D转换技术。
另外,最新作品《最后的气宗3D》采用我们的技术将整个影片从2D转换成了3D。沙马兰导演以讲究而知名,需要及时满足导演的要求,我们采用独立的质量控制方法,创下了50人6周内完成整部影片转换工作的惊人纪录。恐怕这是公映影片中高质量3D转换的全球最快速度。
有关质量控制的详细内容,我会在6月29日发表演讲时介绍。
您认为今后3D相机与2D-3D转换技术中的哪一个会成为3D影像制作的主流?比如,是否会形成实时影像采用3D相机、其他影像采用2D-3D转换技术的格局?
泉邦昭:实时影像当然需要用3D相机拍摄。实时的2D-3D转换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当质量水平有限。不过,不考虑实时影像的时候,3D相机还存在光学失真及各种限制,比如,无法以灵活的角度拍摄,视差调整比较困难,左右影像错位等限制,应根据立体感、成本、影像的目的及观赏环境,来决定采用哪种制作技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今后,2D-3D转换技术会获得飞跃发展,与在原理上控制就比较困难的3D相机拍摄相比,2D-3D转换技术可进行自由的视差调整、可制作清晰安全的3D影像,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