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辉与终结? 从iPod看微硬盘发展

互联网 | 编辑: 孙伟 2010-06-27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无标题 1

走了近10年 微硬盘与iPod密不可分

对于存储设备来说,长期以来都处在容量和体积的矛盾之中,传统硬盘虽然容量大,价格便宜,但体积也大,不具备便携性。而闪存虽然小,但是组成大容量的闪存成本将会非常高,而且也受到工艺的制约。这种情况就算从现在来看依然非常明显。然而随着工艺的进步,终究有厂商会拿出折中的办法,将传统硬盘缩小,机械式微硬盘应运而生。

总的来说,尺寸在1.8英寸、1.0英寸乃至0.8英寸的硬盘都可以称之为微硬盘。显然这种硬盘更多地会用在诸如手持设备上,比如MP3、掌上电脑……事实上采用微硬盘的MP3并不算多,虽然没有很强的便携性,但是由于容量的增大,用户可以一次性存储更多音乐,不必为删除而烦恼,如果再配合出色的操控体验,一套完美的移动媒体中心就应运而生。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苹果公司的经典之作——iPod。

虽然iPod并非是唯一一种采用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随身听产品,但是iPod所引领的就是一种潮流,一种典范。它不需要最好的硬件配置,只需要最简洁的外观,就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操作和使用体验。正如刚刚所说,用户绝对无法忍受因为容量不够问题需要删除音乐的行为。然而苹果会告诉你,iPod首先可以达成的就是消除烦恼。

iPod:将1000首音乐装进口袋

第一代iPod诞生于2001年10月23日,并以“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将1000首音乐装进口袋)”为口号,要知道当时主流的台式机硬盘容量不过60GB,主流闪存型MP3的容量最多也不过128MB。如果一首音乐容量为4MB,那么后者仅能装下30首,对于音乐达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个时候CD已经开始流行,而iPod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它可以将CD格式的音乐转换为无损的Apple Lossless格式,因此大容量的存储介质才有了用武之地。或许当初我们还停留在磁带随身听和CD随身听时代中,但是没有人能够想象出门旅游时还要背着一堆磁带和光盘是什么景象,对于这个问题,微硬盘MP3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其实微硬盘出现于2000年前后,相对于3.5英寸和2.5英寸的硬盘,这种更小尺寸的硬盘无疑是一种高科技产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半个手掌大的空间中挤进去负责的机械结构,还要在极端恶劣的震动环境中正常工作是怎样的景象。

东芝:小硬盘领域的引领者

不过,机械式的微硬盘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它针对便携式设备进行了很好的优化。比如微硬盘采用了特殊的磁头载入载出技术,使其抗冲击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随身携带而不必担心像台式机硬盘那样容易受到损坏。

苹果公司在2002年7月发布了第二代iPod,使用了称为“Touch wheel”的触摸式感应操纵方式,同时还支持Windows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iPod采用了东芝制造的新型微硬盘,使20GB机型的体积和重量比初代的10GB机型更为轻薄。

苹果的眼光总是非常出色的,东芝在小硬盘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独特技术,业界首款容量达100GB的2.5英寸笔记本硬盘就是出自东芝之手。而东芝也是全球两大1.8英寸硬盘的制造商之一,甚至东芝还推出过0.85英寸全球最小的硬盘。

技术上绝对的领先优势,东芝微硬盘促使了苹果iPod的成功。

不断改进 混乱当中独树一帜

2003年4月苹果公司发布了第四代iPod,同时产品线更加丰富,容量涵盖从10GB到40GB,40GB意味着用户可以存放约10000首歌曲,并可以同时支持Mac和Windows系统。

事实上2003年也是国内MP3市场混乱的开始,山寨品牌和仿制品不断扰乱消费者视线。相信每一位用户都清楚,这里面被模仿次数最对的就是iPod,毕竟iPod作为流行时尚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虽然此时闪存市场已经得到发展,从64MB到512MB的容量层出不穷,但是iPod依然孜孜不倦地采用着微硬盘。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微硬盘作为手持设备一个不可或缺的产品类型也在不断地改进着自身的特性。它和普通硬盘一样配有缓存,接口也采用统一的行业规范,根据控制芯片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CF卡、PCMCIA、ATA并口等类型的微硬盘。

当然,微硬盘相比普通硬盘还有着功耗上的优势,虽然无法与闪存相提并论,同时转速也并不高(目前最快的也仅为4500RPM,此前多为3600~4200RPM),不做通过工艺的不断改进,对续航能力和厚度的减少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也促使了第四代iPod的诞生。

增大容量 存储密度的不断增加

第四代iPod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其续航能力从第三代的8小时延长到了12~15小时,这对于外出旅游的用户来说非常重要。当然这其中的功劳也少不了硬盘的改进。当然也变得更薄一些。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微硬盘在容量上的瓶颈也逐渐体现出来。没有错,在2004年东芝首先把垂直记录技术(PMR)引入到了商业化的1.8英寸硬盘当中,并于2005年步入量产阶段。而在2007年,东芝又推出了离散磁道记录(DTR)技术,单位密度比PMR还要高50%,使1.8英寸硬盘达到了160GB和240GB,并率先应用于第六代iPod也就是iPod Classic中。

在2004年1月,苹果公司再次推出了iPod mini,配有多种颜色,令人心动。虽然体型较小,但是依然采用了1英寸的硬盘,容量为4GB,供应商多来自日立。不过iPod mini的寿命只有20个月之久。在2005年9月,采用闪存的iPod nano一上市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它是用来替代曾经辉煌的iPod mini的,这一现象似乎代表着微硬盘时代必将被闪存所终结。

乔布斯:One More Thing

苹果的粉丝们一定还记得乔布斯在2005年10月曝出的名为“One More Thing”的发布会,当时显得十分神秘,然而它最终还是与世人见面了,所谓的第五代iPod,由于是首款支持视频播放的iPod,所以也被众多人称为iPod Video。

虽然iPod Video的屏幕分辨率只有320x240,但是其视频解码的能力非常强大,支持H.264和MPEG-4等当时的主流编码格式,且能通过耳机插口或底座上的插口外接AV线,将影片在电视上播放。这一系列特点都使得iPod成为了非常不错的掌上多媒体解决方案。

不过说到视频播放,相信不少用户会想起针对AV或者DVR应用领域的硬盘产品,这种硬盘在于具备能够连续读取音视频流的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连续工作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1英寸的微硬盘也在专业数码录像机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显然,除了掌上数码终端以外,DVR领域是微硬盘的One More Thing。

微硬盘尚未终结 价值仍在

2007年最新登场的iPod Classic采用的依然是东芝的1.8英寸微硬盘,容量达到了160GB。不过其厚度从第五代的8mm进一步减少为5mm。这也使得iPod Classic可以做得更薄一些。不过在闪存成本不断降低的今天,iPod始终掩盖不了被闪存取代这一趋势。

从市场来看也确实如此,目前研发和生产微硬盘的厂商也在不断减少。事实上制约微硬盘发展的因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容量,1英寸微硬盘的虽然在容量上相比闪存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却有着性能上的优势。就像刚刚提到的这种硬盘会在DVR领域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对于1.8英寸微硬盘来说,随着垂直记录技术的不断升级,容量的不断增大,成本的不断降低,相信在需要大容量存储的数码设备中还是可以有着相当不错的市场地位。

只能说,在固态硬盘的成本还没有进一步下降之时,机械式微硬盘和固态硬盘,以及闪存都会共存于世。相信在苹果如果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新一代iPod Classic的改良版时,依然会采用微硬盘。不过限于机械硬盘的固有缺点,它始终会被固态硬盘予以取缔。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