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纳米加速普及 多核心CPU渐成主流

互联网 | 编辑: 吴俊杰 2010-07-02 00:0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双核逐渐失宠 多核渐成主流

科技总是在不断进步着,任何与科技挂钩的行业也都是一样,四十年间,PC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的方向发展着——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两年左右就翻一番。

最近人们开始质疑摩尔定律的有效性,直到2007年11月12日,第一代高K金属栅极技术出现在Intel 45纳米产品上,在制程工艺难以突破的今天,高K金属栅极技术无疑是一道曙光,濒临破灭的摩尔定律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保证。直到今天,高K技术终于再一次突破,而Intel在2010年1月8日放出的32纳米新酷睿产品则正是第二代高K栅极技术的杰作,在经历了制程提升之后,更多核心处理器的设计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在2010年1月8日所看到的Clarkdale采用的是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制造工艺,并采用了193nm沉浸式光刻技术(核心金属层)以及193nm和248nm干式光刻技术,这令晶体管栅极间距缩小到了112.5nm的程度(45nm制程为160nm)。第二代高K技术让这颗处理器拥有了一个比45nm制程CPU核心小30%的体积。

Intel Core i7 980X处理器核心架构示意图

Intel在4月发布的Core i7 980X Extreme也自然而然地采用了32纳米制程工艺,与众不同的是Core i7 980X Extreme处理器是第一款真正的物理六核心处理器,如果算上Intel的超线程技术的话,Core i7 980X Extreme具备了十二线程同时工作的“恐怖”实力。当然,AMD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AMD六核心处理器核心架构示意图

实际上AMD方面也在稍后推出了自己的六核心处理器,同时四款产品上马的盛况也是令人惊叹,而最重要的是AMD的六核心处理器拥有相当不错的价格优势,这在普及六核的历史进程上画下重要的一笔。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4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