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多人对2006年寄予厚望,希望这是数码相机发生跨越式发展的一年,然而转眼时间过半,各大厂商推出的新品罕有亮点。也许在“更高的像素、更大的液晶屏幕”两项之外,就黔驴技穷了。核心技术相对匮乏的二三线厂商,开始在一些附加功能的叠加上大做文章,相机能听MP3了,能
千万像素的家用机,你需要么?
千万像素的家用机,你需要么?1000万像素的家用相机,听起来很不错,特别是一些对数码相机的了解还停留在像素多寡这个阶段的初级消费者,像素当然越高越好。高像素的好处显而易见,理论上可以输出更大的照片,保留更多的细节,使照片变得更清晰。在编辑裁减的时候,也可以留有更多的余地。其实这些在专业相机上都是说的通的,这也是为什么商业摄影早就开始千万像素时代的原因,不过别忘了,本文今天的主角都是3000多元,甚至不到3000元的纯粹家用相机,更多时候将被用来拍拍生活照,记录下“到此一游”,出画册的机会很渺茫。
笔者个人并不赞同唯像素主义,对千万像素消费DC也是谨慎欢迎的态度。现在已经不是够不够用的问题,说到够用,普通17寸CRT显示器的常见分辨率是1024X768,现在开始普及的液晶显示器也不过1280X1024,非专业用户不可能把照片放大到100%观看,保持和显示器同大小,肉眼看图,除非高人,200万和500万恐怕都看不出区别,何况千万。再说输出,曾经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照片元数据中,分辨率一项,尼康相机往往是300DPI,而多数其他产品则是72DPI,由此诞生了尼康相机分辨率高的说法。其实这是误传,DPI是在打印输出时才起作用的一个设置,是“dot per inch”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英寸长度内的点数。多数输出特别是出版物,都要求300DPI的精度,而显示器默认则是72DPI,也就是说,一张照片的像素一定了,DPI设置的越高,打印的照片越小。千万像素DC的分辨率是3648×2736像素,按300DPI设置,大约可以打印12英寸X 9英寸的高精度大幅照片了,相当于15英寸屏幕大小了,如果是180DPI,则是20英寸X 15英寸,相当于25英寸了,而家庭用户普遍冲印的照片都在6到10英寸左右。500万像素够用,800万奢侈,1000万有点多余了。估计用傻瓜机的家庭用户,不会自信到自己拍艺术照的程度,加中那种巨幅照片,多数还是要去专业影楼照的。
千万像素未必需要,但是它带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个常见的,支持者颇多的说法就是:过高的像素密度,CCD内部像素点阵之间的互相电子干扰就大,体现在照片上的问题就是噪点和色斑更难以控制。这种说法没有过硬的依据,更多只是推测,技术在进步,CPU的制成都由0.25微米进步到了0.065微米,而晶体管数量不知道翻了几番,数码相机的CCD,像素密度不断增大也不奇怪,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同等技术条件下,尺寸决定了CCD的档次,像素只是一方面,还要看它的载体。1/1.8英寸的CCD上实现千万像素,的确是个考验,如果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专业相机要使用胶片大小的CCD呢?
此外,随着像素的飙升,单张照片的大小也水涨船高,300万像素的不过1兆多一点,700~800万像素的照片,消费类DC压缩之后,普遍也就4~5兆,然而到了千万像素时代,如果不刻意压缩,最高精度的JPEG输出恐怕要达到8兆左右了,要保证高速连拍的速度和张数不缩水,数码相机的缓存模块也要升级,对于存储卡和处理图片的电脑也都是个压力,好在现在的存储卡和电脑也在升级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