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系笔记本在华的发展之路(上)

互联网 | 编辑: 朱瑄 2006-09-18 00:00:00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国家,在近代战争史上,日本对相邻国家的入侵造成了这些国家人民永世难忘的痛苦;而战争结束后,日本经历了飞快的发展马上变成了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科技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冲击波。在现代,也许没有哪个国家会说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国家,在近代战争史上,日本对相邻国家的入侵造成了这些国家人民永世难忘的痛苦;而战争结束后,日本经历了飞快的发展马上变成了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科技发展成为影响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冲击波。在现代,也许没有哪个国家会说自己没有日本品牌的产品,尤其是在亚洲。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我们对于日本掌权者对历史歪曲的痛恨,另一方面是我们每个人可能对于日本的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看看我们的身边,可能都有日本产品的影子,小到拉链,大到汽车、机械。这些产品不仅在日本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进入中国后仍然成为相关市场的焦点。但这其中恰恰有一种产品,在两个国家内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笔记本产业。

 

在日本,几乎每年的笔记本销量冠军都会有所变化,而变来变去基本上都是在三家产品轮流夺冠,大有“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意思。这三家品牌分别是:东芝、富士通、NEC,这三家的笔记本年销量总量可以占到全日本当年笔记本出货量的60%以上。对这三家企业有所了解的读者可能知道,这三家企业都是典型的技术型企业,东芝主要在电气化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可能当今中国的很多家庭拥有的第一部录像机就是东芝牌的;富士通主要在大型精密机械方面表现突出;NEC的产品涉及面更广一些,可以说是软硬通吃。对于技术的掌握成就了这三家企业,但它对于企业本身来讲可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市场的把握可能就没有那些市场型企业做得准确了。

 

另外一家日系厂商则和上述三家企业正好相反,这就是索尼。可能有的读者会问,索尼的产品也是高科技含量十足啊,为什么说它是市场型企业呢?在这里笔者多说两句,索尼的很多高科技产品只是在购买其他厂商开发出的半成品之上进行再加工,而给索尼提供半成品原料的企业恰恰是东芝、富士通和NEC这些企业。以笔记本为例,索尼大多数高端笔记本的部件都是东芝提供的,比如硬盘、闪存颗粒、笔记本屏幕和光电元件等。所以很多日本人在选择笔记本的时候大多会选择日系三强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索尼的笔记本太像玩具了。

 

当然有可能是消费习惯的不同,但笔者更相信是企业本身对于市场的把握不同,在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在挑选日系笔记本的时候,好像更愿意选择索尼的产品。笔者是一个富士通笔记本的Fan,身边有朋友在欲购买笔记本之前向我询问哪个品牌的笔记本好时,我的回答都是富士通,而他们的反问却令我大吃一惊:“富士通还出笔记本呢?”然后在我愕然的同时他们一般都会问“索尼的怎么样?”。同样的经历我遇见过不下五次。

 

而当我们仔细看日系笔记本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在日本本土发展上的一个缩影。索尼永远都是把握市场的动脉,用户需要什么索尼就去做什么,这也正是市场型企业的一个基本思路;而技术型企业则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上来,尤其是基础产品的开发。这其中又引出了另外一个日系笔记本品牌:松下。松下相比上述四家公司又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四家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思路还是照搬本土发展的话,松下则是把这种照搬变成了缩水和“孤独求败”。

 

在日本国内,松下的笔记本产品线比较丰富,可是到了中国,一些基本产品都被削减,只发售高端产品,这些高端产品不仅研发时间周期长,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售价也是水涨船高。以去年为例,松下在中国发售的五个系列的笔记本售价都没有在1.5万以下的,档次最高的CF系列售价甚至达到了将近3万元。而且外观过于专业化,也不利于开拓个人消费市场。而今年已经过去了大半,松下在中国市场还没有推出一款新品,也让消费者失去了了解的兴趣和购买的欲望。甚至最近已经流传出松下将推出中国笔记本市场的传言。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