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分享渠道或将成为厂商下个角力点

互联网 | 编辑: 魏申杰 2010-10-15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分享渠道平台战

什么是分享渠道?这应该是大家的第一个疑问。简单的理解,比如开车需要有路,而拍照也是一样,虽然说也存在有人纯粹就是孤芳自赏,拍照片都只给自己欣赏,不过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拍照都希望能与朋友或者更多的人分享。特别是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图片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为什么说现在图片分享渠道才开始成为厂商的角力点呢?

互联网发展至今对推动数码影像的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他帮助很多职业的或者非职业的摄影者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世界的人,但在这其中,分享渠道却发生了多次的改变。特别是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由于社交应用类网站的大量崛起,颠覆了传统的图片发布形式,让博客和一些老牌的图片站点受到了较大地冲击,并且在社交应用的带动下,用手机分享图片一族的势力日益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会改变拍照手机和消费DC之间原本比较清晰的区隔界定。

综合来说,社交网站的壮大让博客这一传统的主要图片分享形式逐渐没落,这一趋势让高端摄影用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足以引起厂商的重视。

那么为了进一步争夺数码影像的市场,厂商们下一步将可能会选择从这一突破口作为自己下一步的战略重心。

用服务绑定用户

如果要说争夺渠道而赢得市场的经典案例,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推出iPod之前,苹果正处于破产的边缘,但仅靠一个iPod苹果就成功的起死回生,靠的就是对渠道的掌控。有关iTunes神话的描述文章已经太多太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归结起来,苹果通过iPod建立了一个合法的网上音乐商店,迄今为止,iTunes Music仍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音乐商店,其分销渠道遍布整个世界,如果没记错的话,iTunes大约可以占到全球6x%的合法网络音乐下载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用服务来绑定用户的商业教案。

苹果将iTunes成功的例子又在iPhone上重演了一次,App Store的概念并不是苹果第一个想出来的,但苹果确实是将其运营的最好的一个,用户因为iPhone而需要App Store,又因App Store中庞大的应用数量而迷恋iPhone,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壮大了iPhone的用户群体。

放眼看去,不管是DC还是DV,日本的厂商们似乎都没有一个在这种渠道服务上有令人振奋的战略推出,大家仍旧只是卖着自己的产品,然后让媒体帮助吆喝,这个套路到了今天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厂商们不会继续沉默下去,单纯卖产品的利润时下根本不能满足厂商这么大的用钱需求,而要赢得更多的用户也并不一定非得将自己的产品做的如何高端如何先进,苹果的例子摆在那里,厂商没有理由看不到。

可能出现的形式

最近奥林巴斯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在线图像照片服务和共享网站“ib on the net”。“ib on the net”为每一个注册用户提供了2GB的免费存储空间,并可直接通过网站制作数码相相册、打印等服务。目前此项服务正处于测试阶段,并只暂时提供美国及日本区域服务。

“ib on the ned”简化了在线图片处理的步骤,让更多相机用户体验到更为人性化的在线照片服务。其特点如下:

群共享照片收发服务

制定相册及照片在线打印

照片备份服务

在线商店提供相册、照片打印、日历制作、贺卡等服务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将眼光放的远一些,未来或许奥林巴斯会正式向所有的用户推出这项服务,每一个购买奥林巴斯相机的用户都可以下载使用这套Web服务,奥林巴斯不仅可以提供上述的这些和照片有关的服务,甚至可以提供“云软件应用”,所谓云软件应用比如在线的照片编辑,修改图片的大小、改变照片的曝光度、对比度,甚至是为照片添加文字和图示等等,而这一切以往我们必须要使用Photoshop或者光影魔术手这样的软件才能完成,在版权保护较强的国外,使用破解和盗版软件甚至有可能面临处罚,这同国内普遍的使用盗版Photoshop的情况完全不同,奥林巴斯如果能将这套服务做好,完全能产生巨大的收益。

不光如此,在线服务甚至可以催生更多的市场衍生,譬如成为奥林巴斯的相机用户不仅能够使用这些web服务,还能额外得到大容量的存储空间以及高效好用的照片外链,时下的照片容量巨大,一般的免费在线图片照片都对图片上传的要求做了严格的限制,而厂商则不同,为了推动产品的销量和销售自己的有偿服务完全可以开放更大的照片存储空间给用户,这将会带动用户更多地主动选择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在传统的机械和光学等产品基础属性上来回纠结。

视频与图片并重

用数码相机或者单反拍视频现在已经相当普及了,佳能连入门级的550D都有1080P的高清视频拍摄了,但是和摄影不同,对视频的拍摄和剪辑了解的人就更少了,我们可以预计佳能未来就很有可能推出在线的服务帮助用户来处理自己拍摄的视频,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

然而可惜的是,日本厂商一直就在软件服务和渠道建设上观念滞后,iPod诞生时正值索尼Walkman如日中天之时,但只消几年索尼就败下阵来,辛苦几十年建立的Walkman帝国土崩瓦解,至今也没有能反扑过来,很难说厂商究竟是否能制作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以控制图片分享渠道。

另外Twitter这样的服务的兴起对用户在究竟选择手机还是数码相机时起了加砝码的关键作用,得益与智能手机在上网和图片分享方面的便利,同样是日常的拍摄,一般用户很难拒绝一台拍照很好的手机而去选择“只能拍照”的相机,尽管如今大多数人都认可数码相机在大家必备的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地位。

目前来说,这一块领域大家都是空白,也不存在如苹果这样的“怪兽”,谁先起步谁就能更快建立渠道优势从而防止后来者对自己的用户挖角,更多用户的进驻将能帮助厂商扩大自己产品的人气,固定住新用户的兴趣转移,更重要是需要去开发一些过去非自己品牌的用户,数码影像产业在不少国家仍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把握好这一块对自己整体的市场战略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