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15日清晨,索姆河前线,坦克――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第一次将防护能力、攻击能力、机动能力三个要素成功地结合,一出现就打破了长久以来西线双方陷于堑壕战的僵持局面。
1916年9月15日清晨,索姆河前线,坦克――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第一次将防护能力、攻击能力、机动能力三个要素成功地结合,一出现就打破了长久以来西线双方陷于堑壕战的僵持局面。为了不在激烈的战争中落后,各交战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这种新型装备,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有战火正在自家领土上熊熊燃烧的法兰西共和国。在一战结束前的短短几年里,法国人研制了好几种坦克,并投入了实战使用。
“雷诺”出世
德国收藏的法国最早的坦克雷诺FT-17
“谢耐德”是法国的首批坦克,于1917年4月16日首次参战,这是法国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露面。当时,法国还有一型名为“圣夏蒙”的坦克,装备了威力巨大的75毫米火炮,并采用电力推动,性能在当时十分先进。这两种坦克组成了法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一共制造了200多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坦克遭受德军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为适应战争需要,法国主张坦克体积要小型化,而规模要大型化。于是雷诺汽车公司受命制造了大量小型坦克,其中最主要也最着名的就是“雷诺”系列轻型坦克。官方给“雷诺”FT的最初命名是“机枪坦克”,它于1917年首次亮相,3月获得正式官方型号“Type M.17.FT”。“雷诺”FT自4月9日起在特种炮兵中心进行战技性能测试,并顺利通过。关于“FT”的名称,很多人误解为“Faible Tonnage(轻微的吨位)”的缩写,其实不然,事实上雷诺公司每个车型都有双字母组合的内部代号,这款坦克只是正好轮到用“FT”而已。“雷诺”FT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坦克,因为它奠定了现代坦克的四大特征:单个驾驶员在车体前部;主要武器在车体中部的单一炮塔内,炮塔顶置,并且可以360°旋转;车长有最高的全周视野;发动机后置,与乘员隔开。此外,“雷诺”FT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与现代坦克巧合――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
圣夏蒙坦克
“雷诺”FT采用雷诺18CV直列4缸4冲程水冷汽油机,排量为4480毫升,1500转/分,功率25.7千瓦,最高功率28.7千瓦。“雷诺”FT炮塔旋转和枪炮俯仰完全依靠人力直接操控,两种量产型炮塔都能选装1挺8毫米哈奇开斯机枪或1门皮托SA18型37毫米L/21加农炮。皮托SA18结构简单、容易维修,另外射速高、精度好。由于安装武器的不同,“雷诺”FT系列坦克分为机枪坦克和37炮坦克两种,前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二,占实际服役量的五分之三,后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三,占实际服役量的三分之一。
“雷诺”FT坦克及其变型车一共生产了超过4100辆,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雷诺”坦克的出现,代表了坦克当时的发展方向,拓展了美国和意大利坦克的设计思路,苏联也是在“雷诺”坦克的基础上生产出本国第一辆坦克。
钢铁猛兽“夏尔”B1
夏尔B1重型坦克
一战很快结束,当时的法国陆军除保留了一部分英国造的Mk V型坦克之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只有FT-17“雷诺”轻型坦克。1920年7月,在享有“法国装甲兵之父”称号的埃司丁将军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为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枪的轻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坦克和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设立了一个专门***会,负责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结合一战的经验和教训,***会决定只开发两种坦克: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和满足多用途作战需要的“战斗坦克”。其中,后者将替代法军当时在役的“雷诺”FT-17 轻型坦克,这也就是着名的“夏尔”B1系列坦克的由来。最初,“夏尔”B1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 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则安装2挺机枪。
定型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法***方与雷诺公司最终于1926年1月签订了制造3辆“夏尔”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对“战斗坦克”的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夏尔”B1 原型车的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送交位于博格斯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这时坦克全重已经达到了25 吨,车组乘员为4 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 毫米,发动机选用雷诺公司的6 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2千瓦),平均行驶速度为28公里/时,最大行驶速度为45公里/时,储油量为800升,其最大行驶时间约为12个小时。
至1931年10月,总共有3 辆原型车交付法国陆军,它们先后被送往试验场接受进一步测试。法***方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不过军方还是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要求,包括:坦克的装甲必须加厚(最大装甲厚度应为40 毫米以上);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应更换为1 门47 毫米加农炮;坦克还需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针对这些要求,原型车再次进行了改进,改进工作于1935年完成。此时坦克的车体前装甲厚度已经增至40 毫米,全重28 吨;炮塔采用了装甲厚度为40 毫米的APX1型铸造炮塔,安装有1门SA34型47毫米短管加农炮以及1挺并列机枪。但就在“夏尔”B1型坦克刚刚投入生产时,面对***德国不断增加的扩军压力,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生产商对坦克装甲和发动机进行改进,全部改进工作完成后的型号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尔”B1 bis型。“夏尔”B1 bis型坦克全重32 吨,拥有4 名车组乘员,6缸雷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已经超过220千瓦。炮塔采用了更先进的APX4型,其上装有一门SA35 L34型47 毫米高速加农炮,能够发射颇具威力的穿甲弹。
到二战爆发时,该坦克已经装备了法军的4个预备队装甲师;在法国投降之前,法国共生产了403辆“夏尔”B1型坦克。其中,B1型34辆,B1 bis型369辆。
夏尔B1重型坦克结构剖视
“夏尔”B1坦克采用了隔舱化设计,内部分为两个主要舱室,由一个防火隔板隔开。车组乘员(车长/ 炮手,驾驶员/ 炮手,主炮装填手和机电员)位于前部隔舱内,而引擎、油箱和传动装置则位于后部隔舱,这种设计提高了车体乘员的生存能力。车体装甲为焊接/铆接的轧制均质装甲,其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60 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
坦克的驾驶舱位于车体前左部,驾驶舱外壳也是整体铸造的(装甲厚度为48毫米),与车体其他部分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驾驶舱外壳部分是车体前部防护的一个弱点,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几乎是不可能被击中的。驾驶员可通过安装在驾驶舱顶部的一个前视范围为180°的潜望镜来观察,也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可调宽度范围为12 ~100 毫米的观察窗来观察。因为驾驶员兼任车体右侧75 毫米火炮的炮手,所以火炮瞄具位于驾驶员潜望镜下方。其两个物镜是双目棱镜,放大倍数为3.5 倍。这种L.710型瞄准镜还兼有火炮测距仪的功能,视界为11.15 °,瞄准镜内表尺分划可以满足1600米内精确射击的需要。
“夏尔”B1 坦克的炮塔是整体铸造的,原型车采用APX1型炮塔,而“夏尔”B1 bis则采用APX4型炮塔,全重2.57吨,座圈直径1.022米。这种炮塔具有更好的装甲防护,炮塔四周的装甲厚度均为55毫米,只有顶部略薄。炮塔前部的装甲防护还得到了L/32式47毫米火炮防盾的加强。车长是唯一位于炮塔中的乘员,在实际作战中,车长的工作也是很繁重的:他除了要负责整车的指挥,还需要操作SA35 L/32 47毫米炮塔火炮进行实际战斗,一般来说,火炮的瞄准、发射和装弹都需要由车长独自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夏尔”B1坦克的SA35 L/17型75毫米火炮配有两种炮弹:Mle1915型高爆榴弹和Mle1910型破甲弹。在1940年西线战役中,坦克上所配备的75毫米榴弹使用了较新型的RYG1921型引信,这种引信可以提供更好的人员杀伤效果;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引信太长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安装了这种长引信的炮弹无法放置在坦克内部的弹药架上。根据陆军的要求,设计人员临时在坦克前舱增加了6个较长的弹药架;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只有6发75毫米榴弹的引信是安装好的。当这些炮弹用尽之后,火炮装填手还需要临时为榴弹安装引信,如此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短时丧失自卫能力。
就法国陆军的具体要求和战斗目标来说,“夏尔”B1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其火力与防护性能全面超越当时的德军坦克。作为一型“战斗坦克”,它可以通过铁路进行运输。为了伴随步兵作战,其最大时速只有28公里(B1 bis型);基于相同的考虑,其最大行程也仅为150 公里,不过这项指标实际上与德军的同类坦克相差无几。不过,坦克的耗油量比较大,尤其是在75 毫米火炮进行射击时,因为坦克需要转动整个车体去瞄准目标。一般来说,坦克在行驶6 小时之后,就需要补充油料。
“索玛”S-35
索玛S-35中型坦克
“索玛”(SOMUA)S-35中型坦克从1936年开始装备法军,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德国和意大利两***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它是法国SOMUA(索玛)公司制造的,该公司是法国最早的坦克制造商之一,曾于1918年参与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生产工作。该坦克从1936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至1940年共生产约500辆,是法国在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法军的3个轻机械化师,各装备87辆S-35坦克;驻突尼斯的第6轻骑兵师也装备有50辆这种坦克;第4后备装甲师也装备有少量这种坦克。“索玛”坦克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较强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优于当时德军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索玛S-35中型坦克
1940年法国被占领后,德军接受了全部法国坦克,并利用S-35坦克执行各种任务,有些还参加了对苏联的入侵,德军把这种坦克命名为35C739(f)坦克。并将其中一部分改装为装甲指挥车,另有少量的则转交给了意大利。S-35可以算是二战中法国最好的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铸钢炮塔的坦克。其弱点是车体连接不坚固,其次是车长负担过重。坦克仅3名乘员,车长既要指挥坦克,又要负责火炮和机枪的装弹,瞄准和射击,这样必定影响射击速度,以致不能发挥坦克应有的效能。
战后法国第一型坦克 AMX-13
1945年3月,在二战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法国开始制订战后陆军的重建方针。在被德国坦克部队击败后,法国陆军十分重视坦克的研制与发展,决定研制3种装甲车辆组成其地面装甲部队: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全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13吨级,有较强火力可以进行空运的轻型坦克;同样可以进行空运的8轮4轴轮式装甲车。这三种车辆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194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越南独立,而它扶植的亲法傀儡***并不被越南人民接受,同年10月,越南各地爆发了反法***,12月19日越南独立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迫切需要一种能空运的轻型坦克,来***主要装备轻武器的越南***者。法国***很快向国内多家公司发出了项目招标书,新型坦克标号为AMX-13。
AMX-13轻型坦克,摆式炮塔十分醒目
作为法国战后第一型坦克,AMX-13设计独特,是现代坦克的特例。AMX-13的最大特征就是采用了摇动式炮塔,与传统坦克的一体式炮塔不同,摇动式炮塔分为上下两部分,在炮耳外结合。上半部分包括安装了自动装弹机的主炮、同轴机枪、火炮瞄准系统、车长(左)和炮手(右)座位、观察潜望镜,无线电台及供自动装弹机装填的主炮弹药库等。下半部分控制炮塔旋转,可由液压或者手动控制,旋转速度每秒30°,正面基部装甲为25毫米。炮塔下部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烟幕弹发射器,车内备弹12发。摇动式炮塔的优点在于同样重量下,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能省略复杂笨重的俯仰联动系统,安装自动装弹机也比较方便。其缺点也同样突出,炮塔上下结合部分的防护能力十分脆弱,只能用柔性材料连接,如果有弹片或子弹射入此处,火炮就会被卡死,无法进行俯仰运动。同时,火炮炮架重量较大,占用了装甲重量,使整车防护能力下降。AMX-13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设计时过于强调空运,从而缩小了整车的尺寸,造成内部空间局促狭小,法军规定其车组成员身高不能高于1.73米,对于身材普遍高大的法国人来说的确比较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