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
德国I号坦克
1931年,德军中的一些将领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识到建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种轻型坦克来培训将来的装甲师作战人员。因此,在1932年德军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种轻型坦克(5吨)的规格说明。设计者的主要经验来源于早期的一些“秘密”项目和与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计划。
1933年,开始发展一种4——7吨的装甲车辆,为了不违反凡尔塞和约,计划被伪装为一种农用拖拉机的设计。通过竞争,Krupp公司的设计(LKA1)被选中。该设计源于英国的MK.IV小型坦克底盘,德国在1932年从苏联秘密的得到了两辆该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国与苏联在苏联的卡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发展装甲车辆。苏联在1929年从英国购买了两辆MK.IV坦克,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T-27坦克。Krupp的设计又做了适当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产了五辆LaS底盘用于测试。随后,为其安装了炮塔。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德国埃森(Essen)和克虏伯(Krupp)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PzkpfwIModelA。改进后的ModelB型推出后,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一号坦克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即使以当时的观点去评价,它也无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设计原则。车身装甲极薄,且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很不经打。引擎的马力也不足且又采用连杆式减震系统,这又使得该型坦克的机动型不甚了了。由于车身尺寸被尽可能地缩小,使得乘员待在里面很不舒服。驾驶员由车旁边的舱门爬进去,而车长则从炮塔上方进入。由于在舱盖合上的情况下,车长的视野非常糟,故车长通常都要将半个身体完全暴露在外面,这是极其危险的。不过,大多数的一号B型坦克已用无线电联络,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当时许多国家的坦克之间都靠手势和旗语联络,甚至连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队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进一步测试中,改进了LKA1(LaS)的设计,命名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产,并生产了15辆,古德里安向XTL展示了这些坦克。1934年,一辆PzKpfwIAusfA的样车卖给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购买了几辆用于训练。也有少量出口到芬兰。该坦克也装备了克罗地亚军队。
I号坦克首次在实战中登场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大约100辆(AusfA/B)型坦克随“秃鹰军团”和佛朗戈的军队作战。但实战中发现它远非T-26和BT-5的对手。部分坦克被缴获,并改装了法国25mm火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I号坦克都装备的20mmBreda火炮,德军最高统帅部利用西班牙内战的机会测试它们的新武器和闪电战术。I号坦克经实战证明,它的装甲太薄,仅能防护一些轻武器,它装备的双管火炮也威力不足,无法与步兵部队对抗,在战斗中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I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A上安装Kruup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
从1938年末起,认识到I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以没有多少发展的潜力,开始改变发展方向为一种快速的侦察坦克和轻型步兵坦克。新发展的AusfC和AusfF几乎是全新的设计除了采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仅生产了40(46)辆。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进型,生产数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从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仅生产了30辆。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随第1和第2装甲师在东部前线进行了实战测试,后来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诺曼底,大部分I号坦克损失已尽。AusfC/D/F没有大规模生产。
在1939/40年,100辆AusfA/B型的I号坦克被改装为载弹车。它们主要装备工程兵部队,参加了西线的闪击战,部分也参加了在苏联的战斗。基于I号坦克的变形车有装备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产了24辆,装备第614高炮营的三个炮兵连,每连8辆,在1943年1月的***格勒全部损失了。同FlakpanzerI一样,还有装备了15mmMG151/15重机枪的变形车,在1943年的东线曾缴获到该型车。
I号坦克广泛的在波兰、西欧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号增加了过滤器,装备了改进的通风系统。非洲军团的第5轻装甲师把少量的I号坦克改装为了喷火坦克,装备便携式步兵火焰喷射器和机枪
I号坦克是作为装甲师的轻型训练坦克并没有打算运用于实战,但实际上它一直被用于一些小规模战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号坦克退出一线部队,转入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部队。没有炮塔的I号坦克被用于NSKK部队的训练,I号坦克的炮塔用于了大西洋防线等的防御工事。I号坦克为德国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以设计以后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尽管I号坦克不是一个有效的战斗坦克,但它是一种优秀的训练坦克,到战争结束时大量的装甲兵都是通过它训练的,不少装甲兵都是驾驶它第一次参加战斗。
由于该型坦克的多种缺点,它很快在战争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训练和改装成其他车型。较为成功的改装车型是一种I式指挥车。曾经有约200辆I号坦克被装上一门47mm反坦克炮,成为型自行反坦克炮。还有机少数的被装上了一们150mm的大口径榴弹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装成装甲指挥车就随机当弹药搬运车使用。事实证明,用I号坦克改装成的车辆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由Krupp用PanzerIAusfB(仅有6辆AusfA)改装了一种轻型指挥坦克。从1935年到1937年,共生产了190辆。基于AusfB有两种型号。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后,一些被改装为战场救护车(Sd.Kfz.265),它们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服役。这种指挥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后被其他的指挥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I号坦克还有一种装备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变形车(SturmpanzerIBison),采用AusfB的底盘。乘员仅由前部一个大的护盾保护,上方和后面都没有装甲。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装了38辆,参加过法国、巴尔干和苏联战场的战斗。这是当时第一种自行火炮。
I号还有改装为装备47mm火炮的变形车(PanzerjagerI),乘员三人,基于AusfB底盘,仅有一个前护盾。从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装了202辆。有两种版本,由护盾的块数区别,Skoda生产的有7块护盾,而由Alkett生产的只有五块。少量是装备的37mm炮。事实证明这种变形车效果差,由于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国、北非和苏联服役。它是当时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火炮。
性能说明
型号:AusfuhrungAAusfuhrungB
车重:5300kg5900kg
乘员:2人2人
发动机:KruppM305/4-cylinder/57hpMaybachNL38TR/6-cylinder/100hp
时速:37km/h40km/h
行程:公路:145km
越野:100km公路:170km
越野:115km
车长:4.02m4.42m
车宽:2.06m2.06m
车高:1.72m1.72m
武器:2XMG13(7.92mm)2XMG13(7.92mm)
装甲:6-13mm6-13mm
弹药:2250发2250发
I型坦克也有不少变型车,除了指挥坦克以外,其中比较有名的还有I型47MM坦克歼击车,该车在PzKpfw I/B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47mm反坦克炮。1939年至1940年间,100辆PzKpfw I/A、B型坦克被改装为爆破车提供工兵部队使用,德国向西线发动闪电战的时候曾使用过这些车辆(比如第7装甲师),还有一些被用于入侵苏联的战斗。PzKpfw I/A型坦克还被改装为Flakpanzer I型自行高射炮,装备一门20mm Flak 38 L/112.5型高射炮。1941年初柏林的阿尔卡特公司制.造了24辆,装备了第614防空营的三个连(每连8辆)。之后这些自行高射炮在1943年1月的***格勒战役中都被摧毁了。
此外,还有一些PzKpfw I型坦克被改装上15mmMG151/15重机枪,1943年东线战场上曾缴获过这种变型车。除了以上几种变型车,PzKpfw I型坦克还有过一种安装150mm重型迫击炮的变型车,它们被编为重步兵炮连(每连6辆)隶属于装甲师或者装甲军,这是二战中第一种火力支援型的自行火炮。我们从许多战场照片和录像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PzKpfw I型坦克在战前的演习大量出现,之后参与了波兰战役、西线战役以及非洲战场的不少行动。波兰战役中,PzKpfw I型坦克是德军陆军的主力坦克之一,大约有1445辆(占总坦克数的50%)。参加非洲作战的PzKpfw I型坦克都加装了更大的过滤器以及改进过的通气装置。北非战场上,德军第5轻型师将少量的PzKpfw I/A型坦克装上步兵用的便携式火焰喷射器制成喷火坦克,参加了1941年的托布鲁克战役(西班牙内战中PzKpfw I/B型坦克也做过同样的改装)。
德国II号坦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a1。它比I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a1/a2/a3装备了MaybachHL57TR发动机,而Ausfb是HL62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D/E由MAN生产,AusfF由FAMO生产,AusfG由MAN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30L/55或新的KwK38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30/38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II、Wespe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901、VK903、VK1601、VK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J(VK1601)和AusfH(VK903)。在1943年,7辆VK1601(Ausf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Ausf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若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性能参数
型号:AusfA/B/C
Sd.Kfz.121AusfL(Luchs)
Sd.Kfz.123
车重:9500kg11800kg
乘员:3人4人
发动机:MaybachHL62TRM/6-
cylinder/140hpMaybachHL66P/6-
cylinder/180hp
时速:公路40km/h公路60km/h
行程:公路:200公里
越野:125公里公路:290公里
越野:175公里
车长:4.81m4.63m
车宽:2.28m2.48m
车高:2.02m2.21m
武器:20mmKwK30或38L/55
7.92mmMG3420mmKwK38L/55
7.92mmMG34
弹药:20mm——180发
7.92mm——3525发20mm——320发
7.92mm——2280发
装甲:5——14.5mm10——30mm
各型号产量
型号:生产时间:底盘产量:(辆)
Ausfa11935年末——1936.310
Ausfa21936.3——1937.225
Ausfa31936.3——1937.250
Ausfb1937.2——425
Ausfc19371900
AusfA1938——19401000
AusfB1938——19402000
AusfC1938——19401000
AusfD1938——1941800
AusfE1938——1941200
AusfF1940——19431400
AusfG1/G2/G4(nA)(VK901)1941.4——1942.275(12完成)
AusfH(nA)(VK903)1941.91(原型车)
AusfJ(nAverst)(VK1601)1942.4——1222——25
Leopard(VK1602)1942.3——1943.11(原型车,未完工)
AusfM(nAverst)(VK1301)1942.84
AusfL(Luchs)(VK1303)1943.9——1944.1104
Pzkpfw35(t)轻型坦克
1930年,捷克从英国购进了3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以这种车为原型,捷克的CKD公司先后研制成功P-1轻型装甲车,P-2轻型坦克。其中,斯可达公司负资P-2轻型坦克的炮塔部分。1934年,p-2轻型坦克被命名为LT-34轻型坦克。后来由于这种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仅为62hp(45.6kW),于是,捷克军方又决定研制新型坦克,由斯可达公司负责全面的研制工作。1934年2月,斯可达公司的皮尔金工厂造出了2辆全尺寸的模型祥车。同年10月斯可达公司又检造出2辆名为S-2的轻型坦克。经过第一次实车试验后,对负重轮等进行了改进。1935年10月30日,该车被正式命名为LT-35轻型坦克。
LT一35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0.5t,乘员4人,装1门37mm火炮,炮弹的弹药基数为72发,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辅助武器为1挺7.92mm并列机枪,1挺7.92mm前机枪,携机枪弹2550发。其动力装置为功率120hp(88.2kW)的水冷汽油机;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6个倒档。有意思的是,这种坦克上采用了气动换档机构,这在其他坦克上是很少见到的,驾驶员操纵起来很省劲,但对驾驶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车体和炮塔均为铆接和螺栓连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35mm。坦克的最大速度为35km/h。拿30年代一40年代的标准看,LT-35是一种性能相当不错的坦克。它是LT-38轻型坦克的前身。其总生产量在200辆以上。二战初期,捷克被德国吞并后,LT-35和LT-38轻型坦克全部被德军缴获。在二战中,德军广泛利用了这批坦克,德国人将LT-35称之为PZkpfw35(t)坦克,括号中的“t”表示是从捷克缴获的坦克。在德国法XS的仆从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军队中,也可以见到LT-35坦克的踪影。罗马尼亚的第一皇家机甲师中,有126辆LT-35坦克,罗军的编号为R02坦克。匈牙利特许生产的坦克称为T-21/T-22坦克,T-22型后来又改称为M40坦克。M40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1322辆。此外,LT-35坦克还出口到瑞士、瑞典、伊朗和秘鲁等许多国家。可见,LT-35坦克还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种坦克。
Pzkpfw38(t)轻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捷克的LT-38轻型坦克是很有名气的一种坦克。除了它本身的性能不错之外,还由于德国人利用它制.造出一系列变型车,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里先谈一谈LT-38坦克的有关情况。30年代后期,CKD公司在LT-24组克出口型的基础上,对其行动部分和发动机加以改进,制成了NHP—S坦克,斯可达公司则推出LT-35坦克改进的S一26坦克。捷克陆军部通过对比试验认定,TNHP—S坦克的实用性较好。捷克陆军部性能评定***会所组织的这次大型试验,历时达4个月,坦克的累计行程达5558km,其中包括1533km的恶劣路面,考核是比较严格的。试验结果表明,丁TNHP—S坦克的越野性能相当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而原来的LT一35坦克每侧是8个小直径负重轮。这一点也成为识LT-38和LT-35坦克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随后,捷克陆军部正式将了TNHP—S坦克定名为LT-38轻型坦克,时间是1938年7月1日。型号中的38,代表定型的年份。同年的7月22日,军方订购了150辆LT-38轻型坦克。但是,在德军占领捷克全境之前,捷克的快速师中,仅装备了几十辆LT-38轻型坦克,其余均为LT-35坦克。LT-38坦克的战斗全重为9.4t,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斯可达公司制.造的37mm反坦克炮,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发射穿甲弹时,可击穿1000m处的32mm厚的优质钢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7.92mm机枪,其中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弹药基数和LT-35的一样。lT-38坦克和LT-35坦克的主要不同点在推进系统上。LT-38坦克上采用的是6缸水冷汽油机,其气缸容积7.15L(LT-35坦克上汽油机的为8.5L),最大功率为125hp(91.9kW)。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部分采用平衡悬挂装置,弹性元件是半椭圆形片状弹簧,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另有两个托带轮。由于发动机功率的提高,再加上对行动部分作了重大改进,使得L了-38坦克的机动性比LT-35的有较大的提高,最大速度达到42km/h,最大行程为250km。LT-38坦克的装甲厚度和结构等,与LT-35坦克的大部分相同,只是车体和炮塔的项部、车体底部的装甲厚度略有增加。LT-38坦克的改进型车LT-38坦克不仅变型车多,其改进型车也不少,而且大部分是1939年以后生产的。
1939年3月15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LT-38坦克(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其特点是由原型车的3名乘员改为4名乘员,换装了德国制.造的电台和瞄准镜。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E型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均装有附加装甲,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为15mm)。F型共生产了250辆。S型共生产了90辆,这是因为它是由瑞典特许生产再归德军使用的,因此得名。G型共生产了321辆。后几种车型的装甲都得到加强,而且在许多部位均将铆接结构改为螺栓连接结构。
在德军中服役的T-34
“非常麻烦。”——陆军上将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军长)
“我们没有任何比得上的。”——陆军少将默尔勒辛(第48装甲军参谋长)
“世界上最好的坦克。”——陆军元帅冯_克莱斯勒(第1装甲集团军军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队是苏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军用户。在1941年到1945年的东线战斗中,德军缴获了几百辆各种型号的T-34。大多数是T-34/76(A型至F型),相反只有少量T-34/85。在1941年至1943年早期,由于德军经常处于攻势而苏军经常处于守势,许多T-34/76被缴获。T-34/85出现在战场上是在1943冬季,那时德军已经被苏联红军成功的向西击退,处于守势,所以缴获T-34/85较为困难。据统计,到1945年3月为止,大约300辆T-34被用于战斗中。另外,退出现役的和在战场上缴获的损坏的T-34也经常作为在德军中服役的T-34,SU-85,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来源。同时直至1944年底,这些T-34也经常用于性能测试和作为射击训练的靶子。
第一辆T-34/76进入德军服役是在1941年夏季“巴巴罗萨”作战的早期。第1、第8、第10和第11装甲师是第一批使用缴获的T-34的国防军作战单位。1943年3月,党卫队装甲军夺回了哈尔科夫(曼施坦因元帅一生中最高的指挥成就),大约50辆不同型号的T-34/76被缴获,所有这些坦克当时正在当地的拖拉机(坦克)工厂中进行维修。晚些时候这些坦克在党卫队坦克修理厂中被重新按德国标准修好并喷上了迷彩和铁十字标记。这些坦克全部都在第2党卫队装甲师“帝国师团”中服役。所有的T-34被集中到一个特别的第3装甲营,这个营全部装备缴获的T-34/76。第3装甲营的党卫队上士埃米尔_瑟伯德在1943年7月到8月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战绩达到了69个死亡圈(德***队的习惯,击毁一辆装甲车辆会在炮管上涂上一个白圈,可参见米歇尔_惠特曼的介绍和那辆涂着88个死亡圈的Tiger),包括了在他的T-34上取得的战绩。第3党卫队装甲师“骷髅师团”也使用过缴获T-34。在1943年夏季,甚至一些意大利乘员组也使用了缴获的T-34/76。1943年冬季,第20装甲师的21装甲营缴获了很大数量的1943型的T-34并很快投入了使用。1944年12月,一些“帝国师团”的T-34/76被交给了第100雪地猎兵师。1944年,第5党卫队装甲师“维京师团”在波兰中部的战斗中缴获了第一辆新的T-34/85并很快将它投入了使用。
值得指出的是,1941年德军第一次遇见T-34时,他们为之震惊,随后总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缴获的T-34。作为对T-34的回应,1942年德军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PzKpfwV“黑豹”坦克(参照了许多T-34的特点)。德军高度评价T-34,他们使用它并不只是临时措施,例如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师直到战争结束还在使用T-34。从1941年晚些时候起,缴获的T-34通常被送往里加的工厂进行修理和改进。从1943年起,梅塞德斯-奔驰和魏玛的工厂也开始进行T-34的修理和改进工作。德军将缴获的T-34/76和T-34/85重新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T-34747(r)。德军的改进包括安装从损坏的PzKpfwIII和PzKpfwIV型坦克上拆下来的指挥塔,安装装甲裙板使T-34看起来更像PzKpfwV“黑豹”坦克等等,而其它一些小变化如车头灯、储物箱、工具、通讯设备/天线等等经常由战地工厂甚至乘员自己来改装。最有趣的变型车之一是在1943型的T-34底盘上改装而成的T-34型对空战车(德军编号FlakpanzerT-34(r))。它装备38型四联装20毫米高炮,布置在一个由野战修理工厂用损坏的半履带车装甲板焊接而成的炮塔中,弹药则用金属盒装着布置在车体后部。1944年早/中期,这种车辆随国防军第653独立猎坦克营在东线作战。1944年中期,这个营还使用过另一种T-34/76的变型车MunitionspanzerT-34(r)——T-34(r)型弹药载运车。
缴获的T-34很少被真正用于坦克战,他们太容易被其他德军坦克误认了。为解决这个问题,缴获的T-34常被用作步兵支援,相对而言这种情况下识别问题还不是最大。为使识别更容易,乘员们常在炮塔上喷上一个很大的铁十字甚至是N粹党的符号。同时,很常见的另一个做法是在车顶的座舱盖上同样喷上铁十字或是N粹党的符号以通知空中的伙伴——德国空军
PzKpfwIII中型坦克
早在1933年,XTL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德国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盘生产多种变型车,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III系列突击炮,另外还有自行榴弹炮,喷火坦克,指挥坦克以及观察坦克等。
PzKpfwIII型战斗坦克从1939年装备德军开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军活跃在各战线的主力装备。它作为德军装甲师主要装备参加了入侵波兰,法国战役,北非战役以及入侵苏联的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和中期,PzKpfwIII战斗坦克无疑是德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主要性能
型号:AusfHAusfL/M
重量:21800kg22700kg
人员:5men5men
发动机:MaybachHL120TRM/12-cylinder/265hpMaybachHL120TRM/12-cylinder/265hp
速度:公路:40km/h
土路:20km/h公路:40km/h
土路:20km/h
行程:公路:165km
土路:105km公路:155km
土路:95km
载油量:320litres320litres
长:5.52m(withthegun)6.41m(withthegun)
5.56m(w/othegun)
宽:2.95m2.95m
高:2.50m2.50m
武器:50mmKwK38L/42
2x7.92mmMG34
(1xMG-hull)
(1xMG-coax)50mmKwK39L/60
2x7.92mmMG34
(1xMG-hull)
(1xMG-coax)
弹药:50mm-99发
7.92mm-2700发50mm-92发
7.92mm-3750发
装甲:10-37mm10-57mm
产量表
型号:生产日期:产量:
AusfA193715
AusfB193715
AusfC1937/3815
AusfD193830
AusfE1938/3996
AusfF1939/40435
AusfG1940/41600
AusfH1940/41308
AusfJ(早期)1941/421549
AusfJ(后期)1941/421067
AusfL1942653
AusfM1942/43250
AusfN1942/43700
Pzkpfw-Ⅳ型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XTL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
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二战期间,PzKpfw IV型坦克还输出到匈牙利(52辆)、罗马尼亚(100辆)、保加利亚(46辆)、芬兰(15辆)、西班牙(20辆)以及克罗地亚等轴心***队。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输出到土耳其。从1941年到1943年,苏军缴获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击炮。其中一些被红军临时使用,另一些则被改装成突击炮,比如SU-76i、SU-122A。战后,保加利亚、芬兰、埃及、西班亚、叙利亚、约旦以及土耳其等国仍在使用IV号坦克,直至1967年。
基本数据(Ⅳ-G型)
生产数量
各型共8000余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6.63m/2.88m
高度
2.68m
重量
23.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HL120TRM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470升
爬坡性能
30_
涉水深度
1m
越障高度
0.6m
越壕宽度
2.2m
主要武器
75mmKwK40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X7.92mm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60/11_
30
20
10-12
炮塔
40/10_
30/26_
30/10_
10/83_
Pzkpfw-Ⅴ型“黑豹”中型坦克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XTL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导致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都被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XTL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XTL进行了展示,而后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VAusf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战场上,豹D坦克暴露了机械装置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的设计问题很难克服。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XTL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基本数据(豹式G型)
生产数量
D、A、G型共6042辆
长度(含炮管)/宽度
8.86m/3.40m
高度
2.98m
重量
45.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HL230P307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6km/h,越野24km/h
最大行程
公路200km,越野177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燃料载量
730升
爬坡性能
30_
涉水深度
1.8m
越障高度
0.9m
越壕宽度
2.45m
主要武器
75mmKwK42L/70,备弹79-82发
辅助武器
3X7.92mmMG34机枪,备弹4200-4800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80/45_
40/30_
45/25_
30-40
炮塔
110/11_
45/25_
45/25_
16/6_
“虎”I型坦克
1941年5月26日,XTL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XTL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主要性能
重:56吨(早期)
57吨(后期)
乘员:5人
发动机: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
MaybachHL230P45-12700hp(后期)
速度:38公里(公路)
10-20公里
行程:140公里
全长:8.45m
高:2.93m
宽:3.4-3.7m
武器:88mmKwK36L/56
2X7.92MG34(早)
3X7.92MG34(后)
6XNbK3990mm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88mm——92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100m500m1000m1500m2000m
Pzgr39穿甲弹120mm110mm100mm91mm84mm
Pzgr40穿甲弹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
“虎王”重型坦克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乘员人数-5
重量-69.8吨
体积长:10.29m(车身长:7.3m),:3.75m,高:3.09m,离地高度:0.49m
装甲-车身:前装甲100-150mm,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底部和顶部装甲28mm;炮塔:前装甲180mm,侧装甲和后装甲80mm,顶部装甲42mm.
武器-1x88mm主炮——型号:8.8cmKwK43L/71(72-84rounds),2xMG34kal.7.92mm机关枪(5850一轮)
最大时速:41公里/小时
巡视半径:170km,越野半径:120km
燃料消耗-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1.9米深的水域,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1.02公斤/平方厘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