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以一个词来描述今年上半年DRAM行业状态,只能说“简直糟透了”;若要以一句话来概括今年上半年NAND行业趋势,只能说“遇见点小挫折但情况仍不错”;而若要以一个感叹词来形容了今年上半年硬盘行业动态,只能说“史无前例啊史无前例”。
震动! 史无前例 突破! 变幻莫测
看似平静的海面,实际隐藏着巨大的暗礁。但结果是破损的即将沉没的船,恰好撞上了暗礁,加速陨落。又或者说,在面临巨大威胁之时,如果不尽快做出调整,必将灭亡或被革新。
若要以一个词来描述今年上半年DRAM行业状态,只能说“简直糟透了”;若要以一句话来概括今年上半年NAND行业趋势,只能说“遇见点小挫折但情况仍不错”;而若要以一个感叹词来形容了今年上半年硬盘行业动态,只能说“史无前例啊史无前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1%,虽然商用市场成长3%,但成熟市场消费PC仍衰退4.4%,加上日本地震、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动荡影响到了全球经济复苏,使得今年PC出货预估只有个位数成长。
另一家市场调查机构iSuppli先前也发布第一季PC市场报告,认为消费PC市场受到平板计算机冲击,出货较去年同期减少0.3%,共出货8130万台,商用市场的成长难以弥补消费市场的衰退表现。虽然第一季表现下滑,但iSuppli认为今年稍晚景气可能回升,估计今年全球PC市场将成长8%,达到3.73亿台。
很明显,PC市场的衰退将暗示DRAM市场需求量减少,但既然平板电脑的增长已势不可挡,同时伴随着云计算服务迎来大潮,为各大厂商解决当前困惑转型移动市场和服务器Server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过3月份的日本强震也让全球都随之“震”了一下,具体下半年变化如何,还要待时间来证明。
DRAM业务压力巨大 地震影响甚微
你可以说2008年经济危机造就了DRAM产业的一次动荡,奇梦达彻底崩溃,而2010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萎靡则显然是PC市场需求不振的恶果。去年上半年除三星之外的多数DRAM厂商因为新的沉浸式光刻机缺货以加大了老制程DRAM颗粒的产量。但权五铉去年9月抛出悲观论调预测DRAM市场开走下坡路,结果当时业内人士分析市场的萎靡将持续至今年第二季度现在来看是相当准确。
尽管3月份经历的日本大地震致多家DRAM厂商、原材料厂商受损,但影响看似基本上在一个月之后就宣告解除,至多NAND会慢些。但如今内存容量已经到了一个门槛,用户对大于4GB的内存需求很小,PC方面的内存搭载量成长迟缓,加上欧美等国经济尚不景气,OEM方面的需求量也甚为。集邦科技旗下研究部门DRAMeXchange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DRAM合约价仍会继续下探。
结果三星依然是这个行业的老大实现转亏为盈,尔必达却只能面对444亿日圆的亏损数字。前者39.9%的市场份额远超海力士、尔必达以及镁光。其中韩系厂商份额超过60%,台系厂商的份额排在日本和北美之后,只有10%,如今更多沦落到为大企业代工的地步,制程方面只能使用老旧的50nm级生产利基型产品。
也许从这个表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DRAM现货价格的走势。从今年3月份以来至今,地震只对DRAM市场影响了半个多月,比较占据市场主力的韩系厂商并未受损。如今2Gb DDR3颗粒已经降至1.64美元,相比3月初下降了将近30%。至于离我们距离最近的DIMM产品,2GB和4GB DDR3 1333内存分别徘徊在110和220元上下,教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近40%和超过80%。
30nm引领升级 移动内存占领先机
当然三星作为DRAM行业的老大依然在制程方面占据优势,他们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量产30nm级DRAM颗粒,比海力士和尔必达领先数月时间。如今全新的30nm颗粒已经全面应用于面向服务器等市场推出的高密度、低电压内存当中。消费市场也已开始逐步普及。
对于30nm级工艺来说,三星其实已经将新品(1.35V低功耗版本)率先应用在了LP(低功耗)以及移动式等领域,如果使用30nm级4Gb DDR3 1.35V内存,相比60nm级1Gb DDR2 1.8V,内存部分可以节省高达86%的功耗。制程工艺上的领先显然也是三星能够长期霸占服务器市场的重要因素。
不过制程的提升还不止于此,三星此前已经表示将在下半年导入20nm节点,并将采用HKMG技术。
三星在DRAM制程方面的领先势必也会助长其迈入移动型DRAM市场的气势。作为后PC时代,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时下最具潜力的市场,对NAND更是如此。此前DRAMeXchange表示,今年全球PC成长率预估仅5%左右,仅仅高于2009年金融风暴时期的2.4%,相反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今年的成长率将高达200%与80%。
而面对这种以ARM架构为核心的手持设备市场,强势多年的Wintel联盟终于走下神坛,当前的固有平台使用户对升级没有太大兴趣,倒是平板和智能手机市场大开杀戮力拼硬件性能。比如目前平板电脑平均内存搭载不到1GB容量,这显然是DRAM厂商急于转型的又一争夺点。
不过其中隐藏的暗礁也被集邦一一指出,旨在担忧各大DRAM厂商蜂拥而至,加大产能,但平板电脑终究受到各个配件所限,一旦出货量的增副达不到DRAM产生预期,下半年移动式DRAM市场恐也将面临供过于求的窘境。
OCZ弃内存业务 三星品牌重新入侵
DRAM行业暗藏的危机也使得模组厂商们不得不转变市场策略,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当前固态硬盘市场名气大噪的OCZ于半年前先后表态,最终将高利润的超频内存系列产品也通通放弃。
根据OCZ今年年初公布的财报显示,在截至2010年11月30日的公司2011财年第三季度,公司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320万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固态硬盘业务收入4150万美元,同比增长325%,环比增长105%。看到这里,你也就不难发现OCZ如此在固态硬盘领域中煞费苦心的原因了。
还没有放弃内存业务的其他诸多厂商随即开始主导高利润的产品——平台专用超频内存和系统定制内存,以追求高性能玩家市场的份额。所以我们看到了芝奇、金士顿、海盗船、博帝等厂商都先后推出SNB优化内存,而金士顿Alpha内存350元的定价显然也是足以吸引高要求的商业用户的眼球。
应该说英特尔Sandy Bridge的到来本应该为PC和零售市场带来一阵春天,但是突如其来的“芯片组缺陷门”事件显然为这一希望涂上一层霜。加之当前Sandy Bridge没有开放CPU外频,以及AMD推土机的频频跳票,对超频内存报以厚望的厂商们也只能干干等待。
不过即便在这种环境下,DRAM产业的老大三星却重新上阵原厂内存,并主导Green这个概念,同时放弃经典多年的三星金条这一品牌,同时还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30nm制程的DDR3 1600内存推动这一频率的普及。总之,三星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能否面对品牌的变化,市场的风云变幻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未普及先已混乱 25nm主导SSD市场
笔者曾在去年认为2010年是固态硬盘的普及元年,从现在来看也确实如此:Windows7系统的全面应用、34nm制程的全面普及、固态硬盘主控技术的不断成熟显然催促了这一过程。当然固态硬盘要想全面爆发仍需时日,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固态硬盘的成本下降到1美元1GB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导火索。
然而就算那个时候到来,消费者看到的会是什么呢?各大品牌与产品杂乱不堪?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产品芯片方面猫腻严重?这一切都只能归咎于固态硬盘作为闪存产品其结构实在太过简单,相比传统硬盘那种精密机械结构大有不同。因此只要你想做,都可以迈入这个市场,而且你想做成什么样的产品都任你尽情发挥,只要把握好成本和利润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这也许也是今后固态硬盘市场变幻莫测的一大体现吧。
刚刚谈到在固态硬盘领域已经叱咤风云的OCZ,他们显然是25nm固态硬盘的推动者。固态硬盘产品因为同质化严重,因此必须以微小的性能差异和更先进的规格在竞争中占得优势,但又会产生不可知的情况出现。所以OCZ在抢先步入25nm节点时遇到容量缩水等问题,SandForce也在最新的SF-2000系列主控中遭遇严重的Bug,不得不紧急召回。
正所谓这种差异性的体现,OCZ也在不遗余力地追求自己的价值,收购Indilinx以掌控固态硬盘核心技术。所以,2010年作为普及元年,也可以说是洗牌的开始。以SandForce SF-2000和Marvell 88SS9174为首的SATA 6.0Gbps芯片仍在高端市场引领固态硬盘的发展,Intel凭借自己的技术和可靠性在消费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均有大成,JMicron则继续在中低端市场中游走,Samsung和Toshiba则稍显小众。至于其他的主控方案提供商由于性能不足只能淡出主流市场。
英特尔和镁光依然是率先导入25nm制程的厂商,并在不久之前正式宣布推出20nm制程NAND芯片。因此在这一轮的战斗上已经领先了东芝一步。虽然25nm MLC闪存的擦写次数进一步缩减至3000次,但从厂商角度来看似乎消费级用户仍不必太过担心。英特尔宣称311固态硬盘以每天写入20GB的频度可以使用5年时间。可惜的是目前企业级固态硬盘产品还仍未向25nm过渡。
闪存形式多变 移动式NAND很吃香
固态硬盘的生产变得简单,也就间接促进了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是NAND比DRAM前景更为明朗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上网本、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变得流行的体现,甚至USB3.0闪存盘和移动硬盘也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多变诞生了Intel在Z68芯片组发布时引入的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智能加速技术,利用集成在主板上的m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作为硬盘的大容量缓存,全面提升系统的应用性能。
这种混合存储和混合硬盘实际上如出一辙,都是将用户使用最为频繁的文件放置固态硬盘中,作为固态硬盘普及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混合存储绝对是未来趋势。不过由于尚属于新兴技术,系统和硬件之间的兼容性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然厂商间的竞争同样变得更加多变,比如治刚已经把SandForce主控用于了USB3.0闪存盘,而金士顿早已在去年就展示了采用JMicron主控的USB3.0移动硬盘,同时也于今年推出了基于闪存的无线硬盘Wi-Drive,利用iPad可以充分分享硬盘中的数据。
因而一时间,以mSATA、miniPCI-E接口的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固态硬盘大规模出现,1.8寸也已全部被固态硬盘所占据,甚至还诞生了专为苹果MacBook Air设计的固态硬盘棒。这些设备同样可以利用诸如SandForce这样的主控方案,以大幅度提升设备的存储性能。
策略与重塑品牌 SSD核心价值何在
正统的PCI-E固态硬盘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OCZ还在Computex大展上展示了一款即便在RAID模式下也可以启用TRIM功能的固态硬盘。而在企业级市场这种PCI-E固态硬盘(为和驱动器形式的固态硬盘相区分,也可称之为固态硬盘卡)更是大红大紫。固态硬盘以其在IOPS方面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淘汰基于机械硬盘的应用于吞吐量的应用环境的服务器系统。
目前OCZ已经展示出了最新的Z-Drive R4 88固态硬盘,采用了8个SandForce SF-2281主控,连续读写方面分别达到了2.9GB/s和2.7GB/s。
英特尔在细分产品线之后,取消了使用X25-E/X25-M/X25-V这样的命名方式,而是和CPU一样使用数字标识,推出3、5、7三个系列,和酷睿系列处理器如出一辙。并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企业级PCI-E接口的固态硬盘,传输速度将达到2.2GB/s以及180K IOPS。
作为其他的传统内存模组厂商,在固态硬盘市场通常是多管齐下,终端以JMicron芯片为主,高端以Marvell和SandForce为主。唯独金士顿依然坚守JMicron方案,直到在Computex上才正式公布了采用SandForce SF-2281芯片的HyperX SSD产品。
这一产品也是停用了经典的SSDNow品牌,也许在固态硬盘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品牌价值才是能够扶持或强化一个公司的核心要素。这和金士顿今年主推DreamGirls组合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WD收购HGST引行业强震 HAMR在何方
固态硬盘当前的势头正猛,反之体现出的则是传统机械硬盘的没落。当2006年垂直记录技术开始应用的时候,传统硬盘行业展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2007年日立、希捷、西部数据和三星先后迈过1TB容量大关,但是2009年初迈入2TB之后,3.5英寸硬盘市场便逐渐沉寂。硬盘厂商将重点转向2.5英寸硬盘市场,主导640GB、750GB以及1TB等容量的演进。
在固态硬盘技术和可靠性不断成熟的今天,在固态硬盘全面蚕食了1.8寸市场之后,下一步目标就是主流的2.5英寸产品,机械硬盘只剩下了容量的优势。但是目前市场主流用户对超过1TB的硬盘兴趣不大,虽说技术的进步很多时候在引领用户的需求,结果目前来看却受到垂直记录技术逐渐走向极限的情况。
此时,下一代磁记录技术之一的热辅助磁记录技术(HAMR)或许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希捷早在十年前就开展这项技术的研发至今尚未修成正果。而西部数据向来扮演的就不是技术引领者,日立在2002年收购IBM硬盘业务之后由于企业文化融合不佳在整个日立集团中并未被真正看好,尽管拥有SAS企业级市场份额但始终未能超越希捷,但这块的业务正是西部数据所缺少的。
于是在西部数据以43亿美元(现金+股票)收购日立硬盘业务3天之后的日本大地震也为这次事件增添一丝喜剧色彩,毕竟整个数额可谓是硬盘行业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
有人认为西部数据收购HGST意在补全企业级市场和获取SSD相关技术。因为在此前希捷、东芝和日立都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级的SSD产品,并先后转入SAS接口。西部数据在高利润的企业级硬盘市场中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依靠零售市场和OEM显然无法赚的太高利润,希捷甚至因此有意进行私有化。显然即便西部数据在收购HGST之后成为硬盘市场的老大也并不会很爽。
利润浅薄寻突破 移动存储担重任
硬盘市场利润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希捷最近每个财季的净利润甚至不到1亿美元,于是也积极开展存储外设业务,GoFlex便是重点之一。不可否认希捷以GoFlex自创的一套体系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业界通用的SATA-USM标准。这种将硬盘作为独立的存储模块可以极大地改变用户的使用体验。
基于GoFlex理念的各种产品,也被希捷发挥得淋漓尽致。移动硬盘、网络硬盘、NAS以及无线硬盘大大拓展了希捷的业务范围,从只提供裸盘的公司逐渐提升消费级用户心目中的形象,这其实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不过GoFlex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存储外设产品,这种外置硬盘似乎更加追求容量的增长,希捷也不遗余力地在这种产品上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他们在去年就已经推出2.5英寸1.5TB的移动硬盘,首款3TB硬盘也是被应用在了GoFlex Desk上。所以考虑到日立和三星都已经在2.5英寸硬盘产品上实现单碟500GB,我们现在就说当前垂直记录技术遇到瓶颈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超过2TB容量的硬盘在当前PC系统上还遇到一定限制,应用范围受限。
其实除了单碟容量的递增,4KB高级格式化技术也被炒作多时。这种技术旨在划分4KB空间作为一个扇区一取代当前的512字节的形式,减少校验空间,增加实际可用容量。然而西部数据最初在推广这项技术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当前PC系统从底层到操作系统仍以512字节扇区格式运作,如何通过对其的方式将高级格式化硬盘模拟为512字节扇区格式成为重中之重的一件事情。
当然作为新兴技术初期推广可能会遭遇诸多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必要太过纠结此类问题,相应的调试软件、数据恢复软件想必也会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推出。
闪存与磁记录交替主导 引领未来
希捷不久之前放出消息宣称将推出单碟1TB硬盘产品,并会更新GoFlex Desk和Barracuda XT产品线。但如今希捷仍在引领硬盘的技术发展吗?Momentus XT混合硬盘的推出,以及与三星硬盘业务的交叉协议是否代表希捷今后的重点放在固态硬盘方面呢?
暂且先不论希捷将在固态硬盘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想必希捷也不会甘愿在下一代磁记录技术中甘拜下风。今年2月底,西部数据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致力于研发HAMR技术。现在随着HGST的加入,想必这才是西部数据的真正意图,毕竟企业级SSD这块市场真的值得花费43亿美元去争取吗?
往往事情并不会如我们想想得那样极端,就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固态硬盘终将取代传统硬盘一样,任何事物都是交替发展并共存的。仅两年传统硬盘市场惨淡并不意味着磁记录技术的退出,同样NAND闪存在迈入更先进的节点时同样面临着寿命减少的问题。
我们见证了2011年上半年DRAM行业的惨淡,经历了日本大地震的强烈震动,看到了各个行业的厂商在面临危机时所采取的对策,重整或者寻求突破,然而即便是一艘全新起航的船,无论设计得多么坚固,多么可靠,前途仍可能会是不可预知的,如果面对可能的暗礁或者冰山,发现却不加以调整,最终也只能是自毁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