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战中苏联人与德国在装备设计上体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德国人沉迷于各种新型武器,而苏联人则以量取胜,通用的模式话概念已经有了雏形。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苏联坦克的设计符合苏联国情。
苏联篇
在2战中苏联人与德国在装备设计上体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德国人沉迷于各种新型武器,而苏联人则以量取胜,通用的模式话概念已经有了雏形。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苏联坦克的设计符合苏联国情。
战争结束了 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陈兵百万 秣兵历马,铁幕降下时 大战一触即发。为此前苏联现役装备了5万辆以上的坦克,并为这些坦克准备了一种不同于闪电战又类似于闪电战的大规模大纵深作战体系。即在对手的防线中的撕开一个口子之后涌入大量技术兵器,并以此大规模穿插机动 突袭对手的战略点 补给站 以及反包围对手防线,这就要求苏联坦克们必须经久耐用 故障率低。同时考虑到战事一旦爆发对面重要的铁路桥梁必然会被敌人破坏,为了保证能够利用上敌人2线桥梁 所以重量上必须限制在一个标准上。这就对坦克的设计上提出了一个矛盾的要求,限制重量就限制装甲厚度就限制了防护力。所以低矮的车身以及流线型的防弹外形以及紧凑的内部设计就形成了苏联坦克的风格。为此苏联坦克驾驶员大多来自中亚,身高上也有要求。
然而这种风格下的苏联坦克的劣势也很明显,即生存能力普遍较差,考虑到在进攻的战术下,坦克对后勤的补给依赖不能太高,所以苏联坦克一旦被对方击中往往只有两种结果 第1 跳蛋 或者未击穿 坦克和人员安然无恙 第2 被击穿 车毁人亡。由于炮塔低矮 弹药不得不放在地盘上 遭遇对方地雷及反坦克炮击穿后经常附带着弹药架的一起殉爆。所以只有最最勇敢的***主义战士才可以驾驶的对后勤补给依赖低 外形流线 故障率低 移动迅速的苏联坦克。
时刻着为***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时刻准备着!~
美国篇
美国坦克以及西欧国家坦克的设计思路也完全就是为了应付苏联人的大纵深进攻。由于是防御作战所以对补给依赖 桥梁限制的重量就可以和苏联人提出相反的要求,及坦克可以设计的大些重些,机动性不要求长途奔袭 但是急转急停等技术动作要求较高。而***国家对驾驶员的人性化设计可以在坦克外提供优秀的防御装甲 坦克内提供空调来保证驾驶员的战斗力,当然没必要做到以色列那种歇斯底里的后置炮塔的地步,大概后期的***德国也是一种想法吧 坏的起坦克死不起人, 宁可车毁不能人亡啊。
在这种设计下最典型的坦克就是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带着贫铀装甲的他车重近60吨,带着故障率高但功率强大的燃气轮机 离开了后勤补给 几乎寸步难移。炮弹置于炮塔内 各种防护措施保证就算弹药架殉爆 成员也可逃生。在伊拉克那种地形下 一日千里实在是美国人的经济实力过于强大的结果,而绝非美国坦克的优势。
综合分析 苏联坦克是进攻战的产物 美国是防御战的产物。然而对成员的保护上来说 可以说***党人不怕死 ***怕死 或者说 美国人的更加人性化 苏联人更多的利用了自己的人力优势和***优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