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RFID主要应用于企业界的货物库存管理、跟踪和同步市场需求等供应链管理领域,军事物流以及政府的护照和公共安全领域,而且有个特点:大公司示范甚至是强制其供应商在用。在中国,目前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案例比较少,目前烟草和汽车行业有几个案例,海尔集团和百联集团在其物流环节正在试点RFID。更多RFID项目还是和政府有关,如:二代身份证、城市一卡通、高速公路收费、危化品管理等。
站在企业信息化的层面来看当前RFID在国内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欧美企业和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决定了当前RFID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只有小部分企业才是它的潜在用户。企业的信息化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第二阶段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如MRP、ERP的实施;第三阶段是扩展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间B2B交易;第四阶段是构建全球协同电子商务数据平台。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都处在第二个阶段的水平,而RFID发挥其最大投资回报,则需要企业对产品的信息由闭环应用延伸到开环应用,RFID将在第三阶段信息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为第四阶段平台的构建出标准化的自动识别基础设施环境。
企业需求层次是一方面,成本又是另一方面问题。沃尔玛04年销售额接近3000亿美元,宝洁为500多亿美元,物流费用以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水平十分之一计算,每年在几十亿至几百亿的美元的规模,所以像沃尔玛花30亿美元的投入来部署RFID以升级其供应链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RFID目前也只是大型企业才敢当第一轮吃蟹者。
尽管我国RFID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但是面对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的RFID技术,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RFID的应用。
其实,国外政府也是推动RFID技术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国外推进RFID应用的驱动力,一是政府,如美国国防部、海关,二是大企业,像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跨国公司。我国缺少大企业的驱动力,但是政府的驱动力却大得多,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应用RFID的一个特色:政府监管项目好于企业商业项目。其中值得关注的例子如:铁道部将所管辖的55万多个车辆、车头加装了RFID,实现了车辆的实时管理。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应用系统,效果非常好,不仅减少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还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仅车辆资源占用费一项就可每年增收3亿多元。
海关总署负责的全国监管卡口控制与联网项目也是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全国海关的监管场所4000多家,卡口总数是10000多个,对进、出的车辆将全部采用RFID电子车牌识别技术。到2005年底已完成全国海关的400多个智能卡口系统及20多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监管车辆识别管理和自动化作业。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十一五规划中设有RFID应用项目,如湖南省公安厅交管局计划总投资3.5亿元,采用RFID技术对省内车辆实施监管。
由此看来,只要政府科学地规划,通过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实现RFID技术所需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例如对于所有车辆的监管、集装箱的监管、危险品气瓶的监管。企业的应用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来管理物流和供应链。在一些危险品物流监管系统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并在一定规则下向企业开放。企业利用这样的系统一方面向监管部门报送信息,同时实现对自身物流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模式为我国加快采用RFID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另外,通过政府监管系统的建设来促进RFID应用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件事:一是政府监管系统的建设要统筹规划,彼此协调,例如对于车辆的监管可能会由公安、交通、生产安监等多部门要用,不能重复建设,要统一标准,信息共享。二是政府监管系统一定要向企业开放,提供服务。前述的铁道部RFID应用系统目前还不能对社会开放,尽管内部应用效果不错,但社会不能分享,如果向社会开放则效益还会上一个大台阶。三是政府监管系统要和商业服务系统相分离。政府建设的监管系统只能用于公共服务,不能从事商业服务。商业服务要交给市场主体,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只有这样,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相得益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