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流氓软件发展简史

互联网 | 编辑: 潘翔城 2006-11-29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仔细回顾流氓软件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恶意网页代码”、“插件推广”、“软件捆绑”和“流氓软件病毒化”四个时代。

中国大陆地区流氓软件发展简史(2)

但是,由于流氓软件处于病毒与正规软件中间的灰色地带,即其虽然带有强制安装、弹出广告、无法卸载等恶意特征,但也同时具有用户需要的一些正常软件功能。因此,很难将其定义为病毒。由于我国还没有针对“流氓软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瑞星公司只能以发布自律书、软件编写规范的形势,来呼吁业界同仁自觉对流氓软件行为进行抵制。

随着“瑞星卡卡助手”的发布,给流氓软件厂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流氓软件问题,而由于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采取流氓手段推广产品和网站,甚至通过占领用户的电脑发展起弹出广告业务。

四、流氓软件病毒化时代(2006年下半年至今)

迫于技术和舆论的压力,制作流氓软件的厂商开始两极分化。一些大牌互联网厂商逐渐“洗白”,将软件的“流氓”程度降低,还有一些厂商干脆放弃推广“流氓软件”。

然而,仍有大量的中小厂商是通过“流氓软件”起家的,通过“流氓软件”进行广告推广已经成为其公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厂商为了生存,不惜铤而走险,使用更加卑劣的手段进行流氓推广,并且采用更加恶毒的技术公然向反病毒软件、反流氓软件工具挑战。

据瑞星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从2006年6月开始,用户计算机由于流氓软件问题导致崩溃的求助数量已经超过了病毒。

这一时期的“流氓软件”有两大特点:

1、 编写病毒化

不少“流氓软件”为了防止被杀毒软件或流氓软件卸载工具发现,采用了病毒常用的Rootkits技术进行自我保护。Rootkits可以对自身及指定的文件进行隐藏或锁定,防止被发现和删除。带有Rootkits的“流氓软件”就像练就了“金钟罩”、“铁布杉”,不除去这层保护根本难伤其毫发。

更有一些流氓软件,采用“自杀式”技术攻击杀毒软件。一旦发现用户安装或运行杀毒软件,便运行恶意代码,直接造成计算机死机、蓝屏,让用户误以为是杀毒软件存在问题。

2、 传播病毒化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并减小成本,不少中小厂商直接使用病毒进行“流氓推广”。用户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病毒会自动在后台运行,下载并安装“流氓软件”。同时,“流氓软件”安装后也会去从互联网自动下载运行病毒。

大量的“流氓软件”开始使用电脑病毒来隐藏自身、进行快速传播、并对抗用户的清除,这些行为严重危害到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利益。“流氓软件”和病毒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流氓软件”不断朝着病毒的方向发展,要想彻底杀灭“流氓软件”就必须采用反病毒技术。

瑞星动用了公司最精锐的技术力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2006年11月14日,“瑞星卡卡上网安全助手3.0”正式发布,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瑞星卡卡3.0采用了“碎甲(Anti-Rootkits)”、“未知病毒查杀”、“Startup Scan”等杀毒软件核心技术,是国内第一款采用反病毒技术的流氓软件清除工具,能够干净彻底地铲除用户电脑中的“流氓软件”。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