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发展概述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12-19 16:00:00转载 返回原文

200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发展概述(1)

对服务器市场来说,2006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AMD与英特尔的你争我夺不仅大大加速了双核产品的普及进程,更是对未来数年内下游服务器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虚拟化产业生态圈的初步形成,使得服务器乃至整个IT系统的应用模式创新正暗流涌动。各大厂商新一代刀片服务器的推出正酝酿着对传统机架服务器产品及其应用环境的颠覆。X86、安腾和RISC三大平台的竞争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上演着新版的“三国演义”。国际厂商的无比强势,更让人们充满了对本土厂商发展前景的担忧。

    下面,我们将从七个方面来阐述今年服务器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

  ——AMD与英特尔斗法,影响产业格局
  ——一分为二地看待双核普及
  ——虚拟化产业生态圈形成,IT应用模式创新暗流涌动
  ——X86、安腾和RISC三大阵营上演新版“三国演义”
  ——刀片服务器迎来“第二春”,本土厂商式微
  ——国际厂商打起“低价”牌,意在中小企业
  ——本土厂商五大举措,寻求突破性发展

  1)AMD与英特尔斗法,影响产业格局

    伴随着双核服务器的普及和四核芯片的出现,AMD与英特尔之间的斗法可谓是今年服务器领域最引入注目的事件。细数下来,AMD和英特尔却各有胜负。

    一方面,AMD皓龙处理器的市场份额在增长,“绿色阵营”在不断扩大:先是去年底今年初AMD与清华同方结盟并先后推出7款新品,接着IBM在8月份扩展其AMD平台产品线,推出5款新品,9月份方正第二次宣布与AMD合作推出PC产品,随后在11月份戴尔正式宣布中止与英特尔长达二十多年的独家合作协议,发布两款采用皓龙芯片的服务器——PE 6950和SC1435。期间,AMD在8月份推出了皓龙的Socket F升级版,并支持DDRII和虚拟化技术,包括IBM、HP、SUN、同方、曙光、DELL等重量级大厂都先后推出新品支持。

    另一方面,英特尔在前两年的64位和双核上吃了大亏之后,今年开始象“火山爆发”一般在7个月里先后推出了6大系列二十多款处理器——Bensly平台和至强5000(5月份)、酷睿架构和至强5100(6月份)、双核安腾9000(7月份)、至强MP 7100(8月份)、至强3000(9月份)、四核至强5300(11月份)。尽管面临市场份额减少、众多OEM客户向AMD投怀送抱、裁员等问题,但我们不难看出,英特尔正在努力扭转这种局面,除了采用更先进的酷睿微处理器架构外,今年英特尔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走到了AMD的前面——如65纳米工艺、率先支持虚拟化、创新服务器平台整体架构、率先推出四核芯片等。

    总体来看,今年AMD与英特尔的竞争对未来产业格局和市场发展将造成深远的影响。双方的竞争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多核技术的普及应用,而且,两种芯片共存于同一家服务器厂商的产品线中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尽管在服务器领域国内的联想、浪潮、宝德、长城依然是英特尔的“铁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双方今年在“真假双核”、“真假四核”、“性能功耗比”等方面的口水战以及英特尔过于密集繁多的产品线,也给国内用户在选购产品时带来了不少困惑。我们希望看到竞争,但更希望看到竞争引领产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2)一分为二地看待双核普及

    说到双核普及,我们不妨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产品普及”和“应用普及”。显然,在AMD、英特尔以及各大服务器厂商的大力推动下,市场上支持双核CPU的服务器产品日渐增多。按照原来英特尔的预计,到今年底,85%的服务器都将支持双核。目前,几乎所有厂商推出的新产品都是双核产品。但双核产品的普及是否就意味着双核应用的普及呢?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尽管我们不排除确实有一些应用尤其是对计算和内存要求更高的领域需要更强大的双核性能,但总体情况却是厂商在对市场的推动力远远大于用户需求的拉动力。用户买了双核产品后如何更好地优化应用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

    其次,服务器本身是一种系统集成性的产品。CPU、内存、磁盘、网络、管理软件等子系统之间的均衡配合显然还需要厂商做出更大努力,而且很多厂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英特尔推出Bensley平台,引入FBD内存、SAS磁盘、IO加速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均衡地发挥CPU和各子系统的性能。IBM、HP、SUN和DELL等国际巨头在推出相关双核新产品时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专有技术。国内的浪潮同样推出了IFA+智能弹性架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系统的均衡与高效能。但在这方面,随着四核、多核的引入,厂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第三,服务器的应用也是一种系统集成性的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存储等各块之间同样需要均衡,某一方面的落后都有可能成为应用的瓶颈。显然,这不仅仅是芯片和服务器厂商所能解决的,而是涉及到了整个IT产业链的上下游,尤其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否充分利用双核及未来多核的优势,对双核应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双核的应用普及和优化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上下游厂商的共同努力。可见,双核的真正普及还早,厂商和用户要走的路还很长。

  3)虚拟化产业生态圈形成,IT应用模式创新暗流涌动

    多核CPU的发展直接带来了X86服务器性能的大幅提升,这也使得将一台中高端X86服务器虚拟成几台逻辑服务器的应用模式成为可能。今年,包括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等厂商在内的X86虚拟化产业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服务器领域的一大风景。

    尽管应用还很少,据IT168服务器频道近期针对407名企业IT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已经应用虚拟化的受访者不到20%。但不可不否认的是,微软的Virtual Server R2、Vmware的ESX Server、Xensource的Xen、Swsoft的Virtuozzo、IBM的虚拟引擎、英特尔的Vanderpool和Silvervale、AMD的 Pacifica、Sun的Solaris Zone以及HP的三层虚拟化规范VSE等一系列虚拟化技术和产品,以及各厂商之间的合作都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讨论。 

    今年初和8月份,英特尔和AMD分别在各自的新品中植入了虚拟化技术,提供所谓的硬件辅助虚拟化功能。HP更是高调推广其VSE(Virtual Server Environment,虚拟服务器环境)系列产品,宣称VSE是业界第一套可交付(产品化)的全面实现服务器虚拟化的产品,能够提供部件、集成和全面虚拟化等三个层次的虚拟化。

  4)X86、安腾和RISC三大阵营上演新版“三国演义”

    今年,高端X86服务器和安腾服务器挑战传统RISC小型机的态势越来越明朗。一方面,多核CPU的引入让X86服务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劲,而传统RISC小型机却一直把守着中高端市场。于是,一些厂商或推出8路以上高端X86服务器,或借助X86机群服务器,以图抢占小型机的份额。去年12月底,曙光推出了支持8颗AMD皓龙双核处理器和SUN solaris10操作系统的“第二代小型机”天演EP850;今年8月3日,SUN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4U 16路x64服务器Fire X4600,都将目标对准了IBM基于POWER处理器的小型机产品。另外,曙光、浪潮和宝德也都不断发展基于X86平台的工业标准化机群系统,而10月份微软发布的针对高性能计算的Windows Compute Cluster Server 2003(WCCS 2003)也给本土厂商带了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安腾服务器也将小型机视为对手。今年2月,宝德作为唯一本土厂商加盟安腾解决方案联盟(ISA),并于2月22日宣布与法国布尔合作,推出基于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和布尔技术的PowerScale系列产品,使其成为国内首家拥有8-32路高端服务器产品的厂商。今年7月,英特尔祭出双核安腾9000。HP作为安腾阵营最坚定的力量,将其动能服务器和虚拟化方案结合在一起,以图吸引中高端小型机用户。同时,HP在8月28日宣布联强国际成为HP Intergrity rx2620-2动能服务器的全国独家总经销,并以88888元的特惠价格强势推向市场。 

    在RISC小型机领域,随着HP的退出和SUN的式微,IBM基于POWER处理器的P系列和I系列无疑已成为该领域的霸主。面对X86和安腾的挑战,IBM一方面继续加强POWER芯片、AIX操作系统和大型主机的技术创新和品牌造势运动——如2月,IBM宣布推出8种全新System p5服务器,其中部分型号采用速度最快的POWER 5+处理器和突破性的4内核处理器模块技术(QCM);4月27日,IBM在京向全球正式推出专门针对中端用户、具有突破意义的IBM System z9 Business Class大型主机;7月,IBM推出两种超强的高端计算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强大的服务器IBM System p5 595;10月宣布为其Power架构微处理器产品线添加新的低功耗产品和新的处理器内核,以满足客户对低功耗高性能处理器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IBM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中低端产品,以应对X86的挑战。如3月9日,IBM在上海正式发布针对中小企业的“全内置”IT平台——System i5系列;7月12日,在上海启用全球首个Power架构专用协作创新平台——IBM Power架构应用中心;8月份,IBM扩展了基于 4 内核 POWER5+ 处理器模块的领先入门级服务器产品线,进一步提供了关键任务处理能力等等。

    另外,Sun也在今年四月份宣布推出了基于采用突破性“酷线程”创新技术的UltraSPARC T1处理器的Sun Fire CoolThreads服务器系列T1000/T2000,作为入门级系统正式向市场提供。而且,随着SUN UltraSPARC T1和IBM Cell BE的推出,针对特定应用优化的“另类”服务器开始显山露水。

200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发展概述(2)

5)刀片服务器迎来“第二春”,本土厂商势危

    从2005年起,刀片服务器开始重新受到关注,迎来了“第二春”。今年,刀片更是受到了国际大厂的重视,各大厂商纷纷发布新一代的产品,同时标准之争也愈演愈烈。 

    IBM率先挑起了新一代刀片的升级风潮。在2月份,IBM推出了革命性的BladeCenter H,增加了紧凑型刀片服务器的带宽,最高可将其网络传输数据容量提高 10 倍。同时,IBM还推出了基于Cell 宽带引擎(Cell BE)的刀片计算系统,专为那些需要密集计算能力和独特性能来应对大量图形处理和数字应用的公司而设计。5月,IBM更是发布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用户的刀片方案。6月底,DELL在PowerEdge 1855的基础上推出了支持Intel最新Woodcrest处理器的PowerEdge 1955刀片服务器产品。7月,HP发布其历时三年研发的第三代产品——BladeSystem c-class刀片服务器,主要针对企业下一代数据中心而设计,具备虚拟连接(Virtual Connect)、能量智控(Thermal Logic)和洞察管理(Insight Control)等三项创新技术。8月3日,SUN推出了Blade 8000模块化系统(全球第一款no-compromise(毫无折衷,即性能卓越的)刀片平台),摆脱了一年多来没有刀片服务器的尴尬。至此,这四大巨头均完成了各自刀片产品的升级换代。 

    国内的浪潮和曙光也在4月份推出了刀片新品。其中,浪潮推出了新一代4U12片的刀片服务器NX4120,最大的特点是“低功耗”,NX4120的整机比普通刀片服务器节省50%左右的功耗。曙光推出的第二代7U10片的刀片服务器TC1600,则以“机群系统的整合与发展”为核心设计思想,不再以追求最大密度为最终目标,而是追求系统的整体平衡性与扩展性。

    但总体来看,国外厂商在刀片服务器领域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而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产品均是OEM自国外或台湾厂家,自主创新能力堪忧。

    另外,在标准方面,2月8日,IBM主导的Blade.org正式成立,超过40家业界领先技术公司成为Blade.org的正式成员,其中包括了Intel,AMD,Red Hat等业界领导厂商。显然,在业界标准缺失的情形下,IBM希望通过开放其BladeCenter设计规范的做法,试图掌握未来的话语权。业界也充满对IBM“诚意”的质疑,认为,虽然其公布的部分刀片式服务器设计规范包括一些技术细节信息,但其他厂商根据这些信息无法重新复制整个系统,而且其关键的技术接口规范并没有向外界开放。这样,根据该规范只能设计和生产兼容型的刀片服务器部件,IBM则可以牢牢控制整个刀片式服务器的产业链。

    面对国外厂商在技术和标准上的双重压力,国内一些有一定技术创新实力的厂商也在试图自主研发,如曙光近期将会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产品TC2600;另一方面,由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标准委会员也已成立,以图建立中国自己的刀片服务器标准,但国内厂商因顾及各自的利益难以“结成同心”。

  6)国际厂商打起“低价”牌,意在中小企业

    一般认为,低价、高性价比往往是国内厂商惯用的招数。但今年,国际厂商也玩起了“低价牌”。先是3月份戴尔官方网站上一则“网上SC430服务器只需RMB2999元,并可免费升级双核CPU及内存”的消息引发了强烈反响,像一枚重磅炸弹,摧毁了中低端用户的心理防线,但这一“不可思议”的超低价格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8、9月份,戴尔网站又因为失误出现了“千元双核服务器”的闹剧,这回同样是SC430。

    随后,IBM官方网站上也出现了“只需3999元购买IBM xSeries 100服务器”的促销举措。10月27日,IBM再次携手AMD出击低端的单路服务器市场,标准配置为5500元价格的System x3105挑起了国内单路市场的新一轮战火。由此可见,国外厂商正在加强对中小企业市场的攻势,并对国内厂商造成了不少的冲击。

  7)本土厂商五大举措,寻求突破性发展

    面对来自国际厂商向下延伸产品线的强大竞争压力,本土厂商也在寻求突破。“向高端市场进军”、“扩大产能,联合兼并”、“国际化”、“进军三四级城市”、“打服务牌”等举措形成了今年本土厂商的几大特点。

    首先,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厂商垄断的RISC小型机以5%左右的销量占据了近一半的销售额,从IBM和SUN口中夺食也就成了本土厂商进一步发展的梦想。从表现来看,年初曙光推第二代小型机,宝德与法国布尔合作安腾,7月曙光举办第2000套曙光4000A下线仪式,8月浪潮举行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赛,11月浪潮和英特尔签署《服务器长期深层技术合作备忘录》、浪潮天梭刷新SPEC2004世界纪录等等,都蕴含着本土厂商期待高端突破的战略意图。 

    其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浪潮、宝德和曙光都启动了扩大生产线的计划。去年8月,浪潮在济南市高新区举行浪潮科技园、产业园奠基典礼,计划一期工程于2007年年底完成,全部三期将于2010年前完工,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12.8亿元,年产服务器有望达到60万台;去年12月,宝德在深圳观澜高新区为其研发生产基地举行奠基仪式,该基地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预计于06年底竣工,年产能力可达20万台服务器;今年4月,联想与INTEL联手打造的服务器生产测试平台iPTS(integrated platform test system)正式上线,以进一步提升联想服务器的品质;今年7月10日,曙光位于天津高新区的全新服务器生产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一期工程完成后,年产能可达10万台服务器,二期工程完成后,年产量可以突破50万台。另外,年中业界爆出曙光与航天联志合并的消息,但双方的合作进程因股权问题最终搁浅。 

    第三,产能扩大折射出来的是本土厂商做大做强的意图,但又面临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和国内市场被国际厂商主导的困局,因此,下一步很可能会寻求海外市场的突破。在国际化方面,联想无疑走到了前面,从今年2月联想服务器成功承载第20届冬奥会的IT核心信息系统应用,到联想服务器荣获“IDF技术创新大奖”、“tpmC测试两路世界性能冠军”、“iF design award china–TOP Selection”设计大奖等,都可看出作为 “种子业务”的联想服务器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另外,浪潮、曙光和宝德也都发布了跟国际化相关的部分战略内容。

    第四,发挥本土化优势,行业区域两手抓,进军三四级城市,也是国内厂商取得市场突破的途径之一。今年4月,华硕服务器启动全球FISO计划,同月,浪潮发布“翔龙计划”,一方面,继续稳固浪潮服务器传统的分销渠道体系,重点发展ISV/SI等具备解决方案与技术实力的合作伙伴,在部分关键行业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就是深挖3—5级市场潜力,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接着联想启动了“烽火行动”和“天筑行动”。宝德年中也启动了以城市经理制为核心的“图钉计划”,以更直接地支持渠道代理商和对区域市场的把控。

    第五,在产品差异化越来越难以奏效的今天,寻求服务竞争力成为了国内厂商的新打法。今年8月16日,曙光在京召开服务超越新战略发布会,率先推出“5年原厂商免费服务”标准,并呼吁用户在招标过程中将5年原厂商免费服务作为硬性标准提出,同时也希望这一标准能被其他国产服务器厂商采纳,共同对抗IBM、HP等国外品牌带来的残酷竞争。随后,曙光还启用了计算能力达3.1万亿次的“曙光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以配合其高性能计算机业务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200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1)双核产品普及成主流,双核应用优化还有待时日;2)AMD与英特尔竞争激烈,AMD平台阵营扩大,英特尔产品更新换代频繁,明年二者的竞争将更为激烈;3)服务器虚拟化方兴未艾,但对用户实际采购和应用的影响还很有限;4)X86平台、安腾平台和RISC平台在中高端领域开始直接对抗;5)国际厂商优势明显,不仅掌握着RISC、刀片服务器、虚拟化等技术领先优势,而且垄断了2/3以上的X86市场,本土厂商处境令人担忧。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